朱燕中 | 为什么《黄帝内经》说命门者,目也

《灵枢·根结第五》:“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足太阳下者根于至阴穴,上者结于睛明穴,故曰命门者目也。王氏曰: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

张志聪注:“命门者,太阳为水火生命之原,目窍乃经气所出之门也。”

马莳注:“命门者目也,谓睛明穴也,在目内眦。”

《难经·三十九难》提出右肾为命门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二、命门者,目也

“命门”一词,顾名思义是指生命之门,《黄帝内经》对“命门”的解释是指眼睛,应该是指当生命存在的时候,人的眼睛是有神的。眼睛的开合运动不但显示出人的生与死,而且还是精神最重要的反映部位,眼睛是生命与健康之门,通过这扇门可以观察到人体的精神状态。

但是同时代的经典著作《难经》也提到了命门这个概念,是指肾中相火,也称为命门之火。一个“命门”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应该明确的是这两种提法实际上是不矛盾的,《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这里指出了目之精是源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而成的,目之所以能视物,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其基础。经云:“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在上注于目形成目之精,所以目能视物,同时五脏六腑之精下藏于肾而成肾之精,为身之本。目之精主明,肾之精主藏;目之精为心所主,心主神明,肾之精为水藏。因此《黄帝内经》中“命门”为目,是强调心主神明,是心之君火,生之本。而《难经》所谓的命门之火,是肾之相火,强调肾藏精的功效,是身之本。

三、命门学说

把“命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脏腑,最早应该见于《难经》,是指右肾,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地方,《难经·三十九难》曰:“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通于肾,故言脏有六也。”《十八难》与《三十六难》中又说:“命门为肾间动气,原气之所系。因此说命门对人体生理具有重要作用

到了金元时代,以寒凉派著称的刘完素把《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君火与相火引入到人体藏象学说当中,以心为君火,命门为相火,首创“命门相火”说。

到了明代很多著名医家在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的探讨中都应用到了命门学说,如李时珍、虞抟、李梴等,以温补学派的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三家的观点最为突出,孙一奎是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创立“命门动气”学说。提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出自《医旨绪余》)。

赵献可则提出“君主命门”说,他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彻底与肾脏脱离,而成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其功能位于五脏六腑之上,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赵献可以《易经》中“坎”卦为其理论基础进一步阐释肾与命门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肾有形属水,命门无形属火,其位居两肾中间,即“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因为阴中有阳所以水才能够气化,气化是生命的源泉,而命门之火藏于肾水中,主一身的气化作用。

赵献可的命门理论受到理学、易学及道教等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承前启后,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于命门学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及阐发,提出“水火命门”学说。张景岳大量运用太极阴阳理论阐述命门,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统括阴阳、五行和精气。同时,命门兼具水火,阴阳本同一气,水火之于人身,即是阴阳精气,从而把人体阴阳、精气与水火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尽管后世医家非常重视命门相火,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命门的问题,而且应用于临床上,甚至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黄帝内经》只是把命门归于双目,是不是《黄帝内经》没有认识到命门的重要作用呢?其实后世医家的命门相火学说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藏精与精化气的两个方面,而命门学说是着重强调肾精化为气的这部分功用,只要能完全掌握和领会《黄帝内经》关于“精”的论述也能够全面总结出人体生理本质。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命门学说

    "命门"被视为人身重要的脏腑功能体系,而代医家对其生理功能和部位有所争论,并在争论之中发展为"命门学说".主要争论在三大学派,内经--目也,难经--右肾,温补- ...

  • 中医解惑:命门学说有什么意义?其本质如何?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 结>,但历代医家对命门的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右肾为命门说 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对命门的定义和 ...

  • 曹传龙:中医肾脏学说(二)·365医学网

    肾是一个功能极为广泛的重要脏器.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藏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故<黄帝内经>称之为"封藏之本".二是主水液代谢,故<黄 ...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 ...

  • 叶芳扬先生留思考题(十四)

    作业思考题(十四) 一.何谓命门?命门与三焦的生理功能有何关系? 二.<黄帝内经>关于命门的位置与生理功能? 三.<难经>关于命门的论述?<难经>左肾右命之说与&l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所说的至阴有三种情况

    "至阴"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为了说明肾之精与阴的关系,再次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一下"至阴"一词.总结一下,主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教你如何治疗痿证

    一.痿证的鉴别诊断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经脉的奥秘解析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经脉的奥秘解析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名方详解-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