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7700年前古老“字符”,或将中华文明推前2700年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根据C14的鉴定,1987年在我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出土的“贾湖刻符”距今已有7762年(±128年)。并不是我旧事重提,因为很多人已经将此事忘记,或者从来就没有听过,包括笔者,也是在无意间看到。

贾湖刻符的出现虽没有将中华文明的存续时间提前,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这种刻符就是文字,且大面积存在,而一旦找到,中华文明就将再添2700年。

看到此处,大家是不是想看一下这种刻符到底长什么样?好,先让大家一睹为快:

这是一块龟甲上的刻符,是不是很像甲骨文里面的“目”字?

据悉,此次出土的刻符一共有17个,它们分别被刻在甲、骨和陶器上,其中龟甲上9个,骨器上5个,陶器上3个。如图:

因为它们是在贾湖村被发现的,所以考古专家将其命名为“贾湖刻符”。同时出土的还有很多成组的龟甲以及原始社会中国古人生存的遗迹。目前,这一地区已被保护起来。

根据甲骨文专家的仔细比对,贾湖刻符与比它晚4000年的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结构均为点、横、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且大多遵循汉字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书写特点。种种迹象不得不让我们猜想:这或许是甲骨文的早期雏形。

事实上,一种文字的成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它被大量运用前,一定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才慢慢形成的。甲骨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其单体字达到了5000个之多,破译的就有1500个,还有3500个没有识别出来,不然更多商代以前的宝贵信息将被披露。

那么,甲骨文是怎样形成的呢?或许,贾湖刻符的出现会逐渐揭开甲骨文来源之谜的神秘面纱。

目前,我国已经找到了比甲骨文还早的诸如“良渚文字”、“陶寺朱书文字”、“甲刻文”、“大汶口陶文”、“半坡陶文”等古老文字,它们的存在似乎见证了甲骨文的发展历程,填补了甲骨文形成的部分空缺。贾湖刻符的出现更将这一过程提前至了7700年前。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揭开中华文字起源的神秘面纱还需要更多、更新的证据来印证,这是我们接下来应该努力去做的。

尽管如此,世界各地也没有哪个文明的文字能像中华文字这样一脉相承、一直延续、从未间断过,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圣书字、玛雅人的玛雅文字,它们虽曾经辉煌,但却难逃消亡。

中华文明为什么历久弥香?请大家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有如此骄傲的文明,我们还有什么好迷茫?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