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面的一座山上,有一处遗址,见证了南宋抗蒙的悲壮

【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賨人客(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成都的一段抗蒙故事。

成都历史上遭受过很多磨难,其中最大的两次,就是蒙古攻宋清军入川。成都,包括四川的人口在这两次大灾难中遭到血洗,十去其九。

要说现在的四川人(包括笔侠),其实早已不是当年的古蜀人,古蜀人早已在历史的硝烟中消逝,现在的四川人,绝大多数是后来移民而来的湖广人后裔。

而在成都,能见证当年惨剧的地方几乎都被毁灭了,只有极少数存在,我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幸存了下来,它至今见证着当年的悲壮。

只不过,它被我们忽略了,没有几个人重视它的价值,这就是四川“著名”的南宋抗蒙遗址——云顶石城。著名?其实一点都不著名,没几个成都人知道他,特别是年轻人,我很遗憾。但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不著名。

我们先来看看云顶石城的位置:

在成都东面的龙泉山中段,有一座山叫云顶山,是金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山上有一座古城,叫云顶石城,当地人一直都知道这座城的故事,但咫尺天涯,不远的成都却很少有人知道。

人们老在寻找城市周边有什么好玩的,难道这样一座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不值得光顾和瞻仰么?这不得不说是文化的悲哀。

云顶石城和南宋抗蒙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时间回到700多年前。

蒙古在拿下金之后,目标对准了南宋。蒙古人很聪明,他们从川陕、荆襄、两淮3个方向同时对南宋发起攻击,以便找到一个突破口。四川第一次劫难到来。

窝阔台汗的二太子阔端和大将塔海对四川发起猛攻,宋军节节败退,退守夔州(今重庆奉节),蒙古军劫掠了整个四川,生灵涂炭、尸横遍野。

由于两淮和荆襄的失利,蒙古军在洗劫四川后,战略性撤出四川。不过,四川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成了蒙古人想来就来的跑马场。

果然,没过两年,塔海又率蒙古骑兵光顾了四川,成都第二次遭洗劫。如果不是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几大王子争汗位,塔海再次撤出四川,四川将不复为南宋所有。

这一次,四川迎来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新上任的四川制置使余玠趁机构筑山城防御体系,将平原城市全部迁往山上,并以水为依托,形成专门对抗蒙古骑兵的山城堡垒。

这些堡垒看似分布很散,但又联系紧密,互相支援,形成一张巨大的防御网。其中有8座堡垒最为著名和重要,它们分布在8个重要据点,形成了3层强力环形防线,是四川的擎天之柱,所以被称为“川中八柱”,如图:

第一道:苦竹隘(今剑阁县)、大获城(今苍溪县)、得汉城(今通江县);

第二道:云顶城(今金堂县)、青居城(今南充市)、运山城(今蓬安县)、钓鱼城(今合川区);

第三道:白帝城(今奉节县)

图中的重庆城不是,以上8柱虽很多已经毁灭,但现在依然能在当地找到一些以此命名的遗迹,比如村、镇、山名等,有兴趣的可以去实地走访一下。

大家注意看:这些堡垒都修在大江大河旁边,保证水源,同时建在悬崖峭壁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对付蒙古攻城的最好方法。

其实余玠构建的堡垒并非只有川中八柱,还有很多,只是这8个最为重要。他们分别建在沱江、嘉陵江、渠江、长江几大水系上,成功地遏制了蒙古攻占四川的速度。甚至,南宋灭亡后,钓鱼城都还坚守了3年,才在蒙古的劝说下开城投降。

成都唯一一座山城就建在云顶山,云顶山下就是沱江。据说,当年古蜀王丛帝鳖灵就在这里开凿了缺口(也就是现在的沱江小三峡),将引入沱江的岷江水一起倾泻而下,缓解了成都平原的水患。

由此可见,这里的地势有多险峻。

从卫星地图上看,云顶山上有很多水库,这可能就是宋军当年选址于此的原因,甚至,有些水库就是四川军民当年为储水而建的。如图:

宋军的大本营在重庆城,重心在钓鱼城,云顶城属于前沿阵地,因此失守的时间相对较快。尽管如此,他们也坚守了15年,从余玠1243年筑城起,到蒙古第三次攻四川的1257年止。这15年,发生了多么壮烈的血雨腥风,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唯有残缺的城墙和遗迹,向我们透露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周末,笔侠想走一趟云顶石城,去现场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到时我给大家直播,具体时间(看天气)我发在留言区。

好了,这是笔侠今天的所想,咱们下次再聊……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不要忘了点赞,谢谢!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