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里的电影,真好看”

对于创作者们而言,在当今时代,一切都是动态的。

在创作领域里,无论什么出现,或是什么消失,都不意外。

创作的内核与形式在不断被拓宽,而如何在其中寻找新的切口,成为了每个创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而关于“何为创作者”这个问题,这个时代,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出现在“FIRST青年电影节”上的许知远,依然穿着他的“老三样”:白衬衫,牛仔裤,以及夹脚凉拖。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被人所知道的身份有作者、主持人、书店管理者。这其中,许知远却很少用任何一种身份来概述自己。
他更多地称自己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创作者,一个仍然热衷于感知这个世界的人。
此次,许知远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出现在了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上,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他身份的层次又有了变化。
同时也意味着,他用来感知这个社会的切面,又增加了一个。

许知远是一个随时准备跳跃的人。

2000年,许知远从北京大学计算机微电子专业毕业,同学们都进入了电子行业,他却一转头扎入了新闻圈,进入《经济观察报》成为主笔。

两年后,许知远离开报纸行业,和朋友们创办了《生活》杂志。折腾不停,后来他又和前同事合伙,创办了“单向街书店”,成为了书店的管理者。

到如今,“单向街书店”演变成了一家叫做“单向空间”的创业公司,创业者的身份,又被加到了许知远的身上。

说是创业者,但许知远更多的身份还是一个创作者。
2016年,许知远开始尝试着走到台前,他成为了一档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他给节目取名《十三邀》,并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呈现这个时代人们如何思考、如何成长、以及如何挣脱困境。”
在此之前,许知远很少站在镜头前,而《十三邀》开播之后,每周他都要拿出固定的时间,进行访谈拍摄。
对于许知远而言,这几乎可以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全新创作维度。他发现,比起过去自己的文字创作,录制访谈节目更像是一种“协同作业”。
对话中,两种思维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启发,而以镜头与视频为载体的记录模式,也丰富了他的创作模式。
许知远开始渐渐感受到:当创作在一个新的维度里,会更有力量。同时也会带来更多视角,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
回头看,这些年来,无论是办杂志、开书店还是成为创作者,许知远不断尝试着不同载体与内容的多样结合。
在他看来,创作的本质就是“对新的事物,保持一种惊叹的能力”,而创作者要做的,应是保持敏感,不断开拓新的维度。
对习惯保持警惕,对创新充满好奇。
和许知远一样,导演陈硕对于艺术与创作,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艺术”与“菜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
它们几乎都包含着这个世界的切面:人性、美学、以及从不整齐划一的多样性。而如何捕捉到这些“切面”的动人之处,是陈硕导演不断探索的东西。
在他看来,任何一名创作者在面对自己作品时,都应当保持着一种真诚,只有保持真诚,才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有人情味且细碎动人的日常。
2014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2》让陈硕走入大众视线,在这部纪录片中,陈硕负责的是第二集《相逢》。
在他镜头的捕捉下,那些食物真实且日常,但却又能在大主题“相逢”之下,变得生动且触动人心。
这似乎正是陈硕的风格所在:他总能够捕捉到那些稀松日常事物的动人之处,同时用镜头赋予这些日常更多意义。
而那些被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则是他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2020年,陈硕带着短片《慢车开来》,出现在“FIRST青年电影节”上。

陈硕作品《慢车开来》海报

《慢车开来》是一部聚焦于疫情之下,家人们之间爱与孤独的短片,整个片长只有5分钟,且没有一句台词,但陈硕却通过画面与镜头,生动展现出了疫情之下,人们的孤独与困扰。
《慢车开来》几乎和陈硕过去的作品形成了某种反差——过去,陈硕的作品大多颜色鲜明,但《慢车开来》的全片,都是黑白色调。
而这部片子的所有拍摄器材,仅仅是一部手机。
在聊起为何选用手机作为拍摄器材,陈硕说:“当拍摄机器换成手机后,许多拍摄对象在面对镜头时抗拒感会降低,也会更加自在,画面的真实感,则会随之增强。”
而这种感觉,恰恰也是陈硕一直以来的追求,在陈硕看来,一段影片的日常性、真诚以及持续在场,格外重要。
对于一位创作者而言,作品里保持真诚与日常,是一种努力,更是一种能力。
和陈硕在创作过程中的“循序渐进”不同,这几年,导演魏书钧几乎是“野蛮生长”。
作为一名今年刚满30岁的90后导演导演,魏书钧的作品已经三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
2018年,他导演的短片《延边少年》在戛纳电影节拿到“特别提及奖”,两年后,他创作的剧情片《野马分鬃》又再次入围戛纳。
再到2021年,他创作的电影《永安镇故事集》,第三次出现在了戛纳电影节的入围作品名单上。
毋庸置疑,在新锐导演之中,魏书钧已经值得、也能够被看见了。
自信,自由,野生。
这几乎是作为导演的魏书钧,收到过最多的评价。在电影创作上,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开阔的思维,在他看来,创作过程中重要的是:
“持续热爱生活,持续无中生有。”
2020年年末,魏书钧计划开拍电影《永安镇故事集》,电影开拍在即,魏书钧却突然对制片人“坦白”:“对于这个剧本,我没有热情了。”
彼时,剧组已经在拍摄地筹备了整整17天,所有服装与道具都已到位,剧组演员即将入场。在这个时候喊停,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且艰难的决定。
但好在,团队表示了理解。之后的日子里,整个团队飞快重写剧本、选定新演员、并且和之前的演员解约道歉。
就这样,在这年12月,剧组以全新的演员阵容与剧本,在原定的时间与地点正式开机。

《永安镇故事集》开机典礼上的魏书钧

这部充满不确定且标记了魏书钧热爱的《永安镇故事集》,在杀青后的第四个月,入围了2021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
回头看,撇去过程中的困难,《永安镇故事集》的拍摄过程,几乎是一个充满热血的创作者故事。
一个创作者始终对于自己的作品保持着热情、自由以及不妥协,并且坚持去创作那些自己真正想要的内容——
不一定要成功,随时准备失败。
无论是许知远、陈硕还是魏书钧。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代表着这个时代里,创作者的某种缩影:
随时准备着迎接全新的内容维度;对创作保持真诚与热情,以开阔的视野看待那些“时刻被更新的内容”。
毕竟,在当下,“创作”二字的定义早已被拓宽,只要有想法与梦想,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而在科技重塑视听观看文化的今天,作为移动影像创新的推动者,vivo相信用影像记录生活早已成为每个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同时,作为初入电影领域的一家科技品牌,vivo也在不断探究移动影像设备是否能够给予创作者,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带来更多可能性。
秉承着“人文之悦”的品牌理念,抱着期待交流的心态,vivo与“FIRST青年电影节”共同发起国内首个超短片大赛“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希望为创作者提供技术设备上的新选项,也为电影叙事带来新思路。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主题论坛

大赛将“人人都是创作者”作为实践理念,鼓励参赛者将视线投回当下,关注个体,注视周围。期待通过不同参赛者的表达,扩宽电影艺术中的文本形式,将更加日常化的个人视角,融入其中。
同时,“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也希望给更多年轻的创作者们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多的选择,更宽的发挥空间,去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大赛鼓励创作者在时长5分钟的片长内,使用手机等移动便携设备作为拍摄介质,通过创新的电影式叙事手法和表达,将自己的创作视角融入其中。
在5分钟的视频长度里,各个创作者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视界”与“世界”,成为了这次大赛中的亮点。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

颁奖典礼现场

在本届“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中,评委从上百部优秀短片作品中选出了24部,并在“FIRST青年电影节”上进行首次线下公开放映。
在这24部作品中,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电影风格,同时还展现了不同创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的洞察与巧思。
比如青年导演刘宽所拍摄的、最终摘下“年度超短片奖”的《如果可以》。短片围绕着一位在城市打拼的快递员展开,并将与他有关的爱情和亲情,穿插其中。
故事并不新奇,讲述却给人以力量。

刘宽的作品《如果可以》

再比如青年创作者应照宜拍摄的、最终获得了“人文创作奖”的超短片《火锅》。
短片刻画了一位女生在当下的都市生活中,所面对的焦虑,以及最终被父爱与友谊所拯救的温情时刻——或许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需要那个随时会将你托起的人。
短片在呈现上采用了定格动画与剪纸拼贴的形式,让整个片子充满新意。

应照宜的作品《火锅》

同样是获奖作品,周圣崴的短片《让我们相爱吧》,也别具风格。

《让我们相爱吧》融合了动画与纪录的双重技法,采用“家庭监视器”这一特殊视角,记录了一个独居中年男人有些普通,有点诡异,却又浪漫的一天。

这部片子,最终在比赛中拿下了“评审团大奖”。

周圣崴作品《让我们相爱吧》
除此之外,更多创作者在作品中,对不同议题进行了探讨。
比如由黎晓亮导演的、获得“评委会特别提及奖”的《个命虚拟》,是用直播的媒体界面,去探讨当下的直播现象。

黎晓亮作品《个命虚拟》

导演关天的作品《捉迷藏》,则是利用分屏的形式,讲述了一段与童年有关的故事,故事中包含夏日的美好,也包含父母的争吵。

关天的作品《捉迷藏》

同样讲述亲情,于镭的作品《烟火》则将故事聚焦于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在生活中,她错将房东当成了自己孙子。
在这段长达4分钟的短片里,一共使用了52个特写镜头,并带来两次反转。让观众看完之后,久久无法走出剧中弥漫的情绪。

于镭的作品《烟火》

赛后,当创作者们在聊起用手机拍摄创作这一过程,有什么感受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样的形容:
可以拥有更新奇的角度,以及更多的灵活性。对于被拍摄者而言,也会更加舒适与自然。
这种形容恰好与vivo影像的内容风格相契合:那些真切日常的、充满创造的、能抵达观看者心灵深处的画面。
而这种感受,也正是当一个新技术设备出现在创作领域时,给创作者带来的全新感官。
在当下,影片创造的释义,早已被重构。
一部手机,一个故事,一位创作者,就足以创造出许多个与世界有关的故事。
通过手机拍摄,影像创作的权利被放回每一个人的手中,创作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影像艺术不再只由手持专业设备的人塑造,而由生活中的每个人来创作。
毕竟,每次创作,都很珍贵。毕竟,拿起手机,人人都是创作者。
创作,从不设限
👇
(0)

相关推荐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出“三星手机电影短片单元”

    为了鼓励青年电影人自由多元的影像创作.拓展新的拍摄方式带来的电影创新空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联合三星Galaxy S21 5G系列手机,联合打造"三星手机电影短片单元",现面向 ...

  • 自由,多元,创新,与超短片一同抵达未来

    2021年7月31日,西宁--2021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首映暨颁奖仪式在西宁召开.现场首次展映23部优秀入围超短片作品,其中由青年导演刘宽拍摄的,以快递员为主角的纪录片<如果可 ...

  • 聚焦IM两岸青年影展丨新人导演如何突围?听听业内大咖怎么说

    10月25号,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落幕,本届影展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发起创办,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影展囊括了短片推优. ...

  • 要想国产片不悬浮,只能靠下一代了

    天下苦悬浮久矣. 在<新周刊>第536期"低美感社会"专题中,编剧宋方金曾犀利指出,国内影视剧普遍存在两种悬浮状态: 一是在内容上过于追求粗暴.过大的因果关系,如巧合. ...

  • 杜琪峰:与年轻一代电影人同行

    电影反映时代,年轻导演的作品正是见证及回应当下的最好印证.电影需要新生代得以继续发展,时间虽然难过,但仍心存希望.一部电影由筹备到上映,除了导演,更需要一众台前幕后互相合作.鲜浪潮一直以来以「短片」作 ...

  • 科技创新,推动“人人都是创作者”

    5月31日,国内手机厂商vivo宣布正式启动2021 vivo VISION+影像计划(以下简称"VISION+影像计划").据了解,VISION+影像计划是vivo以移动影像为载 ...

  • 第71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论坛等单元公布片单,多位华语女导演新作入选

    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公布近期公布了新生代单元,论坛单元,论坛扩展单元,短片单元等多个单元的入围情况,华语片依旧延续着多年的强势表现,在多个单元都有作品入选.今年柏林电影节因疫情愿意将分两部分举办,将 ...

  • 短小精悍的5分钟,如何用手机拍出获奖短片

    ‍10年前的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联合弟弟朴赞景执导的短片<波澜万丈>斩获最佳短片奖,这部作品在当时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全片采用了手机拍摄完成. <波澜万丈& ...

  • 五分钟,就能这么猛?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五分钟短片,名字叫<火锅>. 第一句台词,就能让你会心一笑:   当初我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人类文明的黄昏:但现在我觉得,拖延症才是人类文明的黄昏.   剧情所讲述 ...

  • 普通人也能用手机拍电影!这些技巧赶紧学!

    很多人拿着一部数千元的手机,可能只用到了它10%的功能 . 你或许不曾想到:一部手机,不仅可以记录生活片断,还可以拍电影. 其实早在2011年,一部用手机拍摄的长片<橄榄>进入人们视野,之 ...

  • 348万奖金的IM青年影展,如何构建两岸青年的交流场景?

    穿过一条又一条笔直绵长的隧道,穿过五颜六色的跨海大桥,穿过坐落在雾气中的片片房区,便从福州市区抵达了70公里外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这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通常情况下,3小时左右的航程就能抵达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