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么读课文对写作文大有益处

1

2

3

分析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文作者:陆生作

第1点:人物出场

人物借故事出场,还藏起来,千呼万唤始出来。

课文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新学年,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跟同学们聊天。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

这位同学的回答,让魏校长为之一振。

这位同学是谁呢?直到第10自然段,作者才以一个设问句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就是周恩来。

这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故事是以人物为主的,有人物才有故事,但是这个人物可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要那么快点破,可以把人物藏在故事里面,留个悬念给读者。

就像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我是什么》,它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讲“我”是什么,而是留了个互动给读者:“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就像猜谜语一样,一藏到底,但又给出了足够线索。

平时,我们做写人作文的训练,写完了,同学之间相互猜一猜。

他是我们班的“智多星”,怎么怎么样。他是谁,你们知道吗?——只要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熟悉他的人肯定已经猜出来了。

第2点:问答。

课文总共讲了三件事,第1件事跟魏校长有关,第2件事跟伯父有关,第3件事跟不幸的女人有关。这三件事串起来,就是一个糖葫芦结构。周恩来是主角,贯穿始终,三件事都与他有关,而且也都与为中华崛起有关。周恩来与为中华崛起是这篇课文的两个核心。这就是围绕核心来选择有效材料。

在这篇课文当中,问答的地方有两个:

(1)周恩来跟伯父之间有问答,他问伯父为什么。伯父答中华不振。这是一问一答。

(2)魏校长与同学之间有问答,问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一问多答。

高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落花生》,父亲问“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味美、可以榨油、便宜、不好看但有用。这也是一问多答。

这样去写作文,组个团去聊天,会有一个场面出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问答,它既充实了课文的内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其实,往深处说,作文就在问答之间。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这么一问,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问出来了。

第3点:因果。

“因果”就是因为……所以……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1)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为中华不振。

(2)他为什么觉得中华不振?

因为伯父告诉他,当时他还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因为他见到了不幸的女人,此时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由此,我们能感受到课文所讲的三件事,是有梯度的。(1)不完全明白中华不振;(2)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3)为中华不振做点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每个人都有责任,所以他有这样的抱负与胸怀。

第4点:时间。

写作文就是写时间。时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时间,一种是叙述时间。自然时间就是太阳东升西落,没法改变的。你今年10岁,明年肯定11岁。

但是,写作文要用到叙述时间。

我们可以把这三件事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一排顺序。从自然时间上来讲,第1件发生的事,是与伯父的问答(A);第2件是看到了不幸的女人(B);第3件才是跟魏校长的问答(C)。

ABC是自然时间顺序,但课文的顺序是CAB,明显用到了倒叙。

为什么要把(C)这部分摆在课文最前面?因为它是课文的关键核心。课文的题目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直接用一个故事开始,引出两个核心——周恩来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再围绕核心用具体事件作出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抱负与胸怀。

如果我们纯粹为讲一个故事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稍作调整,从课文的第11自然段讲起: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12岁那年,怎么怎么样。

一直讲到第17自然段:……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然后接第1自然段:新学年开始了……

最后讲: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样写,是不是也是一个故事?以自然时间讲述。

写作文,要明白你这篇作文的重心是什么,把重心摆在开头是一种方法,然后再去讲它的原因。

正因为重心不同,所以下笔作文时会对自然时间作调整,明白吗?

第5点:习作。

我们今天的习作是写一个“读书故事”。

想一想:你觉得读书有什么用?你已经读了很多书了,学了不少知识,在生活当中运用书上得来的知识解决过问题吗?这是学以致用。

或者,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个人看看书,就慢慢平复了。

或者,你跟大家分享一本你觉得有意思的书。

或者,你写其他人的读书故事。

写的时候,用上前面讲到的知识点,人物出场、问答、因果、时间,用上一个知识点就行,多用几个么最好。

链接:

1、陆生作:分析《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撬动作文

2、陆生作:分析《去年的树》,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动人心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