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与使用情况之二

与中国古代铜钱历经两千多年具有统一的外圆内方样式不同,中国古代的银两货币形状常常随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改变,有的时期甚至不同的省份或地域形状也有较大差异。银锭形制的变化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变化与不同,既有不同时代人们对银锭需求的改变,也有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人们对银锭要求的变化。但是,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们对成色的期待与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一根本因素。可以说,历代白银货币在形态上既有所继承,又有一定的变化,这与铸造工艺和银两货币随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代银锭(铤)

宋代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使用数量增加、用途更加广泛,政府税收、开支,民间储藏和大额支付,国际贸易等,都使用了白银。银锭(铤)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商税——“出门税”银铤。北宋以后,民间口语中常称白银为“锭”,铤字使用渐少,于是银铤又改称银锭。

馆藏北宋“角面并全”五十两银铤正背面

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数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半、六两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铤)开始向特定的形态发展变化。北宋银锭主要是平首板状,腰部向内凹进(束腰)但弧度较小,底部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有的较大,而且锭的正面边缘开始沿四周分布丝纹,这些外观特征是较唐代以来的重要变化。南宋银锭,则为弧首束腰,腰部向内弯曲的弧度变大,底部蜂窝孔洞的形态与北宋差别不大。

馆藏南宋“出门税”六两银铤

宋代银铤在器形上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是银铤器型趋向统一,变为两端平整、中间略向内收的束腰板块状,这种形状应系船型银铤双翅构造被逐渐淘汰的结果,从存世的船型银铤看,双翅大多被向内砸倒平贴锭面,大概是因船型银铤双翅太大,造成了携带或贮藏的不方便。

第二是铭文制作趋向规范一致。北宋,沿用錾刻的方法在铤面上錾刻铭文,文字内容一般有银铤的制作或使用年份、地点、用途、重量、主管官员及职位、银匠姓名等。南宋以后,铭文更显规范,大多是戳记形式的铭文;除之前的用途、地点及官职等内容外,常常直接标注成色和制作的铺户等。这说明银两货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人们已积累了经验和共识,形制更加规范。

第三是蜂窝、丝纹等外观特征显现。蜂窝作为白银铸造的一项基本特征,在宋代银铤上有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南宋铤,遍布铤底的蜂窝,是南宋铤的一大显著特征。此外,丝纹在宋代银铤上也有很好的显现,从大量的实物来看,似乎南宋人们对丝纹与成色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馆藏宋朝“谢家花银真花银”二十五两银铤

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唐代的船形与板条状银锭来说,宋代银锭的形态有所收敛,几何形状更加简洁、对称而不乏曲线美,与铸造工艺密切相关的因素——底部蜂窝孔洞和锭面丝纹,这些现象都与以往大为不同,与宋代白银货币化进程有着紧密关系。白银用作贵金属货币,在质量和形态方面都要趋向于一定的标准,不仅要给人以贵金属质(纯度)的特色和厚重感,而且在外观上应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美感。因此,白银货币的铸造发行,讲究金属质地的展现、对称、具备一定的主流形制,是很自然的趋势。

※金代银锭(铤)

金代,银、钞、钱三类货币并行,铸钱、行钞效仿宋代,铸造银铤也效仿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除五十两的大锭外,还有著名的“承安宝货”银锭,一两至十两分五等,目前见到一两及一两半银锭实物。承安宝货是官方发行的,可以和铜钱一样用于流通使用的白银货币,但行用时间只有约三年,这可能与当时的政府仍大力推行纸币有一定的关系。

馆藏金朝“承安宝货”壹两银铤

金代铸造并发行的银铤,器形、蜂窝、丝纹以及铭文制作都与南宋铤相仿;铭文也有戳记,但多以錾刻的为主,内容包括年号、制作者、用途、责任人、鉴定者以及重量、成色等,各方信用要素显得比宋代还要齐全。银铤两端呈圆弧状,中间束腰,底部蜂窝孔洞较大,锭面有丝纹,以五十两类型为主。

馆藏金朝“明昌二年”五十两银铤

(本文选自周卫荣杨君黄维著《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

(0)

相关推荐

  • 银锭珍品首亮相

    重量,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 ...

  • 古代银锭子理智看待

    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历代铭文有其特点,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 ...

  • 银锭为何贵重.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理解了

    唐代银锭大多錾有铭文,有的很长,通常有七八十字.内容以进奉为主,主要是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进奉,上级向皇上进奉,有的还注明了铸造时间和重量.铸造银锭的白银主要来自各项税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开始 ...

  • 银两逆市升温

    据历料记载,中国镇库大锭清代只有湖北铸有100两的镇库银,目前不知去向.而明代500两的镇库银,1900年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去,早已不知去向. 明代银锭的铸造工艺体现了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白银 ...

  • 银锭鉴定知识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 ...

  • 古代银锭子究竟有着怎样的磁场和魅力,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陶醉!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qu ...

  • 古代银锭子有多美

    地秤砣(砝码)标准不同,导致"一两"的重量也不一致.在清代,主要有4种,即库平两(国库使用,约37.3克).海关两(海关使用,约37.68克).漕平两(计算漕米使用,约36.65克 ...

  • 银两如何鉴定?看看这篇吧!

    我们目前看到的早期上解银锭的遗存,大多数铭文并没有打铸银号的名称,甚至直接加打"足色纹银"来表示成色的优劣.笔者按照打铸铭文的内容,将其分为五大类,其主要的变化在于铭文上对于时间或 ...

  • 银两卖不出去是有本质原因的

    目前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 从外观上看,老银锭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孔中有金黄 色的多色彩光.因浇铸时模中残留 ...

  • 银两艺术精品

    由于朝廷没有对银锭的具体形制做过规定,以至民间铸造的银锭,不仅形式多样,成色也是各异.古人发现,含银量大.成色好的白银,在铸造过程中会产生细密的纹路,因此将最 优质的流通白银,称为"纹银&q ...

  • 简议古钱币及银锭的作伪方法和鉴定

    杨青 摘 要:我国古钱币和银锭的发展时间较长,而且品种多种多样.古钱币发展从商代的贝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战国的刀币和步币,再到清代所采用的机制币.中国古代贵金属货币之一银锭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据了极 ...

  • 银锭论文

    目前所见,在模上铸造铭文的一般在银锭的底部,属元代以前的银锭.这类银锭铭文目前发现不多,凡有这类铭文的都十分珍贵. 银锭的重量,则视乎需要而定,并无准则.大至上可分为大中小锭,大锭一般是50两左右,中 ...

  • 银两鉴定意见

    明清时期银锭,虽多省有铸造,但各省造形有彰可循.例如马蹄形银锭一般山东.山西.河北.新疆.吉林等,如果出现四川圆形省份,就要怀疑了!四川省的银锭,多是圆形,就是我们所说的馒头定,如果出现了马蹄形的标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