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介绍 大清金币

大清金币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大清金币“光绪丙午年造”“光绪丁未年造”各一枚。

一枚正面中央铸汉文“大清金币”,外环珠圈,上缘铸纪年文字“光绪丙午年造”,下缘铸纪值文字“库平一两”,左右分列梅花星。背面为蟠龙图案,云纹粗大。

另一枚正面中央铸汉文“大清金币”,外环珠圈,上缘铸纪年文字“光绪丁未年造”,下缘铸纪值文字“库平一两”,左右分列梅花星。背面为蟠龙图案,云纹细小。

中国古代使用黄金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时就将“郢称”金版作为货币使用。西汉时期又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形态各异的黄金货币。不过由于问世的数量有限,一般都认为此类黄金货币主要是用于赏赐,而非适用于流通。然而我国历史上由中央王朝铸造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黄金铸币则是大清金币。大清金币由户部天津造币总厂在1906和1907年分别铸造,即丙午大清金币和丁未大清金币。

大清金币的铸造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清政府迫于时局追随国际潮流的积极尝试,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走向穷途末路的清王朝的无奈窘境。

19世纪中叶,以英、美、德、俄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竞相采用金本位制,规定铸造一定成色、重量、形制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用于流通。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赔款一项,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当时随着白银产量的增加,银价贬值,而大多数的赔款及借款又需要折算成黄金来支付,本已空虚的财政更是不堪重负。加之当时清廷并未确定币制本位,导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金银本位”、“圆两之争”屡屡提及。疲于应付的清政府则是病急乱投医,在种种学说中举棋不定,又纷纷尝试。丙午、丁未大清金币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恰因是试铸,流传较少,大清金币也就显得格外珍贵。因为国力不济,加之产金数量有限,清政府最终并没有采用金本位制。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正式确定银本位制,清末币制改革的种种争议宣告终于结束。一年之后,清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参考文献:

董文超主编:《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

孙浩:《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1838-1949)》

(本文供稿  陈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