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不得不说的3个七夕故事、习俗和精美诗词

马上到七夕了,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商家的各种活动,让'七夕情人节'的概念深入人心,但其实,七夕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情人节。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牛郎织女还只是天上人格化了的两颗星辰。

战国时期,民间开始有了牛郎织女传说,到了南朝,发展演变为这一天,女子可以拜访朋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又因为参与者主要是少女,其活动最早为乞巧,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

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的七夕恰逢周六,且正值暑假期间,因为疫情自我'禁足'的我们,如何和孩子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七夕节,作为有2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我推荐给大家3个集文化味、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1 不可不知的3个故事讲七夕

七夕来源

传说,始祖女娲娘娘在造万物时,第七日造出了人,所以'七'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

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都和'七'关,人有七窍,音乐有七个音符,天上有七仙女等,《黄帝内经》中更是将'七'定为女子的生命之数。

且古人认为,两个数字重合的日子都非常吉祥,例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九月九等,而七月七的祭拜活动发生在晚间(古称'夕'),所以,起名'七夕'。

七夕必备——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织女是王母身边的一位仙女,她美丽聪明、心灵手巧;而牛郎则是人间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放牛郎。善良的牛郎因受通了灵的老牛点拨,无意中留下来凡间嬉戏的织女,两人一见钟情,结为了夫妇,婚后育有一双儿女。

但奈何仙凡有别,织女被狠心的王母带走了,牛郎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用担子挑上一双儿女奋力飞往天庭追赶。就要追上之际,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

后来,虽然织女拼命求情,王母也只是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但幸运的是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在天河上相会。

七夕晒书

七夕前后,气温酷热,雨水渐少,因此民谚有'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晾衣好'的说法。

关于晒书,曹操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司马懿日益位高权重,这让曹操感觉深受威胁,而司马懿也深知这一点儿,为求自保,便装疯病躲在家里。但曹操还是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暗中探查。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实在没有忍住,偷偷在家中晒书。曹操听到报告,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没有想到装了这么久,却被一个习俗暴露,只得乖乖遵命回朝。

2 亲子游戏乐七夕

验巧——穿针与投针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天晚上,大家会在月光下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也有的地方是用彩线穿七根银针,谁先穿完,将来就能成为巧手女。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露天过夜,太阳暴晒,表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然后,到中午或下午,参加验巧的女孩子就各自投小针浮在水面,慢慢观察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花型好看就说明手巧。

应巧——喜蛛结网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但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看是否结网、唐朝则要比网的稀密程度,宋朝则看网的圆正,后世多遵从唐俗。

食巧——巧果和种生

七夕吃什么?答:巧食。

在七夕这天,女孩子会比赛谁做的糕点更精致,称为——巧食,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也有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有的地方还有一种园艺乞巧方式——'种生',在节前将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待生芽数寸后,于七夕'以红蓝彩缕束之',祈求得子得福,同时也让大家品评,看谁的巧芽长得茁壮,谁就得巧。

3 精美诗词诵'七夕'

由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后世文人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最早的要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众多的叠词构成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

唐代杜牧写有《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七夕的月光下,与萤火虫嬉闹,听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很多的人的童年记忆。

唐代林杰写有《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短短的诗句写出了七夕乞巧的快乐,和当时的盛况空前。

故事中的七夕文化浓,活动中的七夕趣味多,诗词中的七夕意境美。

七夕将至,别只知道情人节,和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亲子之乐,让美好的习俗源远流长,同涨知识,爸爸妈妈赶快行动起来吧!

(0)

相关推荐

  • “乞巧”之美

    2021年08月10日 □钱续坤 年少时阅读诗书,喜欢摘抄圣哲先贤的名言警句来进行励志,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句:"劳动的成果是所有果实中最甜美的."(佛夫那格)联系到身边的所见所闻, ...

  • 博物馆里的七夕

    七夕节到了, 又到了异地恋相聚的日子. 如今很多年轻人把这天当成中国的情人节来过. 每当七夕人们总能首先想到,牛郎.织女.天河.月亮.葡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 ...

  • 古代女孩如何玩转七夕?

    艺术有你  一转眼,就到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了. 一提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但实际上,在古代,七夕 ...

  • 七夕不是情人节?“乞手巧,乞貌巧”,又是说的什么呢?

    七夕不是情人节?"乞手巧,乞貌巧",又是说的什么呢? 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很熟悉七夕吧,今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关于七夕的,大家都会把它默认为中国的情人节,赋予他浪 ...

  • 是我们过错节了,还是另有隐情,七夕是怎样变成情人节的?

    眨眼间又到了七夕节,双星渡河之喜. 现代人有一个特殊技能,能把任何节日都当做情人节来过,唯一幸免的恐怕只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了,但我觉得鬼节变成情人节也指日可待,毕竟情人之间说的话,鬼才相信. 今天七夕我 ...

  • 清宫过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传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在七夕当日有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设瓜果乞巧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传统习俗又增添了看天河.祭织女.拜牛郎,祈求牛郎织女赐予富贵等内容,并 ...

  • 陈 宁丨千古七夕不了情

    山坡上的苹果羞红了圆圆的脸庞,田野中谷子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颅,玉米急不可待地突破层层外衣的束缚,露出排排黄灿灿的牙齿,张着口,似乎在呼唤着农人快来收割.白天依然酷热,但夜晚已有了凉意,阵阵微风送来了 ...

  • 七夕不是情人节:古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作者:洞见·Ezreal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辛丑年七月初七,又是一年的乞巧节.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诗经>有言,"七月流火&quo ...

  • 七夕说说短句发个微信朋友圈过七夕情人节

    别管有情人也好,别管光棍兄弟也好,别管你正在想着表白的也好,七夕到了,咋滴也得说上两句啊,我先说,你再跟帖补上,怎么样? 1.一个人的七夕,孤单的要死.这"死"字造得太有水平了!( ...

  • 七夕——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是 ...

  • 七夕:东方情人节 VS 西方情人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小时候住平房 ...

  • 七夕节网上订花 情人节网上订花送什么花

    七夕节网上订花,选择同城预定,节省时间,且能在七夕当天给你送上订好的漂亮鲜花.女人收到鲜花的那一刻都是充满幻想的,如果你送花成功的话,你们的爱情就要开始了. 情人节网上订花既能保证鲜花的质量,也能保证 ...

  • 专家称:“七夕不是情人节,随意解读该停歇”,是怎么一回事?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七夕并非情人节,千万不要再误解了>.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当中,七夕节是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怎么会不是情人节呢?因此,当我看到这篇 ...

  • 七夕不是情人节

    转眼快到七夕了. 又得提醒大家: 七夕不是情人节. 就算有牛郎织女,也不是. 那是什么? 读首唐诗先. 这首诗,就叫<乞巧>. 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 穿红丝就是对月穿针. 所以,七夕就是 ...

  • 易中天:七夕不是情人节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这已经不是易中天第一次说"七夕不是情人节了",连他自己都幽默直言"再说就成祥林嫂了."不过,显然这大街上的红男绿女们并没有"听进去 ...

  • 七夕我爱你!送给爱人的七夕祝福语,情人节表白句子大全

    七夕我爱你!送给爱人的七夕祝福语,情人节表白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