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瓷中的墨床
中国乃是瓷之大国,瓷源于中华,盛于中华,直到今天依旧在绽放着其独特的光芒,常规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将瓷器大致分成了三大板块,生活民俗用瓷、赏玩用瓷以及文房用瓷,文房瓷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艺美君在前面曾给大家介绍过很多,今天要介绍的依旧是文房瓷,但是这种文房瓷与其他系列稍有不同,是案桌上的雅者。
究竟什么是墨床?
所谓墨床,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故而又叫墨架、墨台,墨床是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也做文房雅玩,古人担心墨沾湿后,会把别的地方弄脏,所以发明了墨床用来搁墨,纤小的墨床,通常不会太大,以墨定形,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墨床除具有精、巧、雅的鲜明特征外,其文化内涵在融入了文人个性化的追求后便更加丰富。
关于墨床,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鲜有记载,按理说,有了墨就应该有搁墨的物架,作为文房专用的墨床,不会晚于宋朝,但史书的记载却很晚,墨床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所述仅限笔、墨、纸、砚,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无墨床。
成书于明初的《格古要论》又将文房用具分为13类,也无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盘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明确,已有了笔搁、笔床、笔船、墨匣、糊斗、腕枕,但也无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见于记载,并从乾隆朝开始广泛流行和大量使用,但事实上,墨床出现的年代也许很早,尽管文献罕见记载,却有不少实物。
墨床面面观
如果仅仅依照文献记载来说,墨床的历史没有其他类似笔墨纸砚、砚滴那么久远,大概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有了和现代墨床差不多的东西,墨床的制作材质,传世品中以陶瓷最为常见,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所以墨床不仅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还能陶冶情操。
从功用上来讲,墨床就是放墨块的,一个小碟子,一个小石头都可以当墨床,专有的墨床就像是一个小桌子,材质多种多样,竹木牙角,金银铜铁瓷,能想到的材质基本上都可以作为墨床材质,墨床不像笔筒印盒那样的普遍,可以说是很稀少,新的本就不多,老的就更少了,随意去地摊上捡个漏,一个乾隆本朝粉彩山水墨床,卖家就要价几千元。
来看几件精美文物
先带大家去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烧造于清乾隆年间,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同藏于故博的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亦是清乾隆烧造,高4.8厘米,长8.8厘米,宽4.2厘米,墨床仿木几式,墨床边及四侧面施酱褐色仿木纹釉,床面饰白地粉彩牡丹纹,床面一边贴塑粉彩书卷,又如床上置枕,可供湿墨倚靠,清乾隆朝的瓷质墨床造型均秀巧新奇,施釉刻意摹仿竹木器的质地感,并施以五彩、粉彩等纹饰,成为一类清雅优美的文玩。
文房器有很多种,其实很多器型的物品,摆在案头装饰品都可以叫文房器,文房器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精巧,比如案头的盆景,案头的香炉,都是及其精巧的器物,墨床实际上在文房器中和写字相关,但是又是可有可无的,大概是文人们为了书写的仪式感所以才制作了这个物件,文房器越小越精美,可以让人爱不释手,各位瓷友遇上了千万不要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