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花台

小曲儿曲牌的一种小调小调是在北京远、近郊区县普遍流传、数量较多的民歌体裁

如本集中收入的《孟姜女思夫》、《探清水河》、《李方巧得妻》、《画扇面》、《尼姑下山》、《照花台》等都是。其中的《探清水河》和《李方巧得妻》是用"照花台调"(也有人称作"无锡景调"或"探清水河调")填词而成。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条记述道,宣德至正德年间,时尚小曲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到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肺腑。"可见其流传之深远。至清代,北京地区也广为流传。由于职业艺人在演唱中的加工琢磨,使时调小曲更具市民的趣味性,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曲式结构更富变化,从而博得了更多市民的喜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但是,这些时调小曲由于在曲调上被职业艺人加工,歌词被民间文人修饰使之定型化,故而也失去了民歌某些最本质的纯朴气息以及民歌手演唱时的活泼性格和她的即兴发挥,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地削弱了一些民歌的地方色彩。这些时调小曲有的已被戏曲和说唱艺术吸收利用,例如北京的单弦牌子曲中就有很多曲牌是来自北京的时调小曲;又如1989年在采录民歌过程中,发现在大兴县农村中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而未被人们重视的民间小戏"诗赋弦"(也有写作"诗赋贤"的),其使用的二十多个基本曲调,基本都是在北京地区流传过的明、清时调小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