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为何被移出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块肉都比它强
在之前的中学历史课本中,谈到古代的科技发明时,都会提到东汉科学家张衡的一件发明,那就是候风地动仪。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看到候风地动仪长啥样,课本还详细地配了一张插图。一直以来,张衡的地动仪都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倍感自豪。但近年来,改版后的历史教材却删除了张衡地动仪的内容,这是为何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关于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后汉书》中。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地震频繁。仅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多年时间里,就发生了26次大地震。每次大地震都会造成房倒屋塌,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惨重。为了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张衡便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地动仪
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铜球,掉进了蟾蜍的嘴里。张衡便禀告汉顺帝:“陇西方向发生了地震。”当时京师洛阳的人一点震感都没有,所以很怀疑张衡此话的真假。没多久,陇西官员果然上报,当地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朝野上下都对张衡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能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还有人声称,张衡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
朝野夸赞张衡
课本插图为仿制品
但事实上,关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仅只有史书上的196个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是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的字。张衡候风地动仪的样貌,以及内部设计图,已经全部失传。大家在教科书看到的候风地动仪,实际上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我国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仿制品。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
早在1934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王振铎就有了复原史书中张衡地动仪的念头。为此,他认真研究了史书的记载,并结合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的“悬垂摆”的结构原理,于1936年画出了第一套自己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1937年,日本地震学家萩原尊礼也发布了他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论文。
悬挂的腊肉
但二人还未来得及展开学术论战,就爆发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王振铎继续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而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却是直立杆。经相关专家检验,这一套地动仪铜球并无法吐入蟾蜍嘴中。换句话说,由王振铎发明的地动仪只具有观赏效果,而没有实际用途。因此,中科院傅院士毫不客气地指出:“就是房梁下吊块肉,都比它强!”
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的实际用途
当网友们得知课本上的地动仪配图只有50多岁后,忍不住对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实际功用产生质疑。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张衡的地动仪只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有了反应,所以并不具备预测的效果。而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既无法记录发震时刻,也无法记录震级,所以也算不上地震仪。
张衡的地动仪
而这些结果与课本中的介绍都不太相同。为了教学的严谨性,便将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张衡的地动仪具备预测地震的功能,只是后人没有复原成功。所以在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到现在,这项课题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且得到多个领域专家的认可。大家认为张衡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