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新意的剥皮诗(一)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一、剥皮诗的涵义及其发展
剥皮诗又称戏仿诗、依访诗、套改诗、仿拟诗,也有人叫它剥皮打油诗,是古代幽默杂体诗的一种。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改动一些字,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赋予该诗以新奇的内容,使所得的新诗产生与原诗对比鲜明的意趣。剥皮诗的目的一般多是为了幽默讽刺抑或另有所寓,与古今诗体别而不同,自成一格,境界上亦另有一重天地。因其植根于名篇肌体之上,籍于名篇之影响力,借古讽今,寓庄于谐,读来滑谑间作,妙趣横生,诗意盎然,很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不仅常人喜欢做,即便是古今的一些名人大家也时常为之。
剥皮诗与诗词的修改有本质质上的区别,诗词的修改是润色,是点铁成金,为的是使原诗更好,而剥皮诗则是使原诗变色变味,改头换面抽筋换骨。这类谐谑剥皮打油诗,虽然多数并无多大思想价值,但能给人以愉悦和美感,也有部分像投枪像匕首,战斗性极强。由于它的多种功能,故能传之于世,博得人们喜爱,文人骚客们也喜欢写,故事小说戏剧中也常有它的身影。
剥皮诗最早见于唐代。据刘肃《大唐新语》载,唐人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他往往将一些名家名篇施以剥皮、剔肉、脱胎、换骨的酷刑,从而炮制出一些剽窃作品,被人称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也正是成语“生吞活剥”的由来。例如,李义府写了一首诗: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廻雪影,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看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
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可笑的是,就是张怀庆这个鄙劣的文章窃手,却成就了妙趣横生的“剥皮诗”和“生吞活剥”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剥皮诗剥得最好的,要数秦韬玉的《贫女》。《贫女》是秦韬玉的代表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其实是剥自李山甫的《贫女》。唐李山甫的原诗是这样的:
平生不识绣衣服,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秦韬玉据此诗所作的剥皮诗《贫女》,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可谓青出于蓝: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综观古今,剥皮诗层出不穷,或嬉笑讥骂,或针砭时弊,端得妙趣横生。南宋之时,朝廷被投降派把持,君臣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诗人林升愤懑不已,写了一首《题临安邸》,抒发自己爱国伤世之情。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到了元朝的时候,有位诗人目睹统治者把杭州搞得乌烟瘴气,就写了首剥皮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一时休。
马桶熏得游人臭,直把杭州作满洲。
直抒胸臆,可谓入木三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力,迁都重庆,来到此地的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抗日救国,依旧吃喝玩乐,有人仿林升赋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渝州作石头。
针砭时弊,讽刺绝妙之极。
前些时候,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公款歌舞”剥皮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
香风熏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