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士子科考前喜欢去地方神庙祈梦,都是祈求神灵给自己明示:这次科考的结果以及如何获得好成绩,要么改名字,要么押题等等;很多灵验的神庙,考试前往往人潮涌动,看这神灵也是够忙的。
赵再可侍郎有子八人,皆好学,多预荐送。第六子积智,尤孜孜读书,独屡试弗效,居常抑郁不乐。
绍熙三年,从其父在桂林时,年三十八,当就邻路湖南转运司试。家素奉张王神,黙祷求助,梦夜月如银,轮内大书一“中”字。既觉,志之于策,朝夕思念,其意忽若有省,告其兄弟曰:“月中有‘中’字,唯‘用’字实应之。”即白于父,改名用。
是岁遂贡名,春闱虽不利,而中太学补选。以覃霈免乙卯举,时未可量云。
【白话语音文字版】
赵再可侍郎有八个儿子,都很好学。他们大多数都有了去京城参加省试的资格,唯独第六子赵积智,还在孜孜不倦的攻读,只有他考了很多次,都失利了。所以赵积智平时总是抑郁不乐。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赵积智跟着父亲在桂林做官,那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赶上要去邻路(相当于隔壁“省”)的湖南转运司参加漕试。赵家平时敬奉张王神,赵积智就向神黙祷求助,后来,他梦到夜月如银,这轮明月里大大的写着一个“中”字。醒了以后,他把此事记在书册上,早晚就想这个事儿,忽然头脑中有个灵感,他似乎明白了梦的寓意,就跟兄弟们说:“月亮里有个‘中’字,唯有‘用’这个字可以应上。”他随即禀告父亲赵再可,把名字改成了“赵用”。就在那年,赵积智得到了“贡生”的名额,虽然第二年省试还是没考上,但却中了太学的补选,而且以乙卯年(1195年,宋宁宗登基年)的一个国家普惠性恩典(覃霈)得到免举机会,看样子还是前途大好。【祥宏点评】:赵积智科考运气不佳,故事结尾说他前途不错,似乎也不明显,如果是个真吉兆,这么多年考不上,做梦改名,应该能一举登科,《夷坚志》故事往往如此;不过,他父亲是侍郎,按级别规定,子女可以任子,就是不经科考,直接给个小官,这叫荫补;赵积智跟父亲在桂林做官,这种情况称为“随侍”,官员的儿子、侄儿等人跟着长辈到外地做官,宋代这种情况很普遍,都叫“随侍”;宋代每个路(相当于现在的“省”)的转运司可以独立举办乡试级别的科考,称为漕试;张王神,宋代比较著名的地方信仰,有两个可能:一个指安徽广德的张王庙。还有一个指四川的梓潼神,就是文昌帝君,他也是姓张。这个故事的“张王”更大可能指安徽广德的;祈梦,宋代很多士子的正常生活;补试太学,意味着给太学选上了,太学一般分上舍、内舍。上舍又分上中下三等,比如上舍中,可直接参加廷试;覃qín霈,指国家普遍性的开恩,这个乙卯年的覃霈应该指新皇帝登基,会有大赦天下,官升一级等恩典。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祥宏讲夷坚”听友作品。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2-地方信仰及万物有灵-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