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210426 || 关于“周长的认识”一课的细节思考

2021年4月25日晚间,研师三人行,王圣昌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我是回看学习。最大的遗憾:卡的要命,很多地方都没有看清;看不到学生的作品和具体活动。今天下午换电脑端好多了。

任务一:将你认为操场一周的位置画出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完成,不讨论;

小组讨论,看别人画的与自己画的有什么差异?互相讨论哪里才是?(一分钟)

展示三幅作品,讨论:有什么不同?(半分钟)

师:请第一个发言的是,各画在哪里?第二个发言是,你觉得哪一个合适?

生1说各画在哪里,生2:第三个合适。上台画一周,第一次随意画(不规范),第二次画出一周。
师:她两次画有什么不同?
生3:因为她很紧张所以……
师:先不说她的心理状态,说差别在哪里。
生3:差别在第一次画到这里结束,第二次画了一个圆,所以这是差别。
师:有没有不是觉得第三张合适的?
(无人)
师:小作者愿不愿意说自己想法?不愿意也没关系。我们往下走,慢慢可能就明白差别在哪里。
你们觉得刚才画的是这个操场的什么?在数学上,你们画的叫什么?叫周长。
出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这是课本上写的对周长的一个描述,等一下要你提问,你有哪里看不懂?(看10秒钟)
生1:周长看不懂。
生2:封闭图形不懂。
生3:一周的长度不懂。
师依次记录板书:周长?(今天来学习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如果我们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应该先解决哪一个问题?
生1:第一个,周长。
师:我们看这句话,如果处理掉它,前面还要处理吗?很抱歉,周长不是第一个要处理的。
生2:我觉得是封闭图形,因为它在这句话最前面。
师:即使你不知道意思,但你讲的是对的,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封闭图形?什么叫封闭?
生3:封闭就是没有口子(举例子画一个正方形一个螺旋状图形,注:昨晚手机回看卡死了,声画不同步,下午电脑端才看到生3画的图,太棒了!)。
师(指正方形):就这个图,什么叫一周的长度?你能画出来吗?
生4上台画说:就是它全部的长度。
师:听懂她的意思吗?
生:懂了;不懂!
师:不懂的提问。
生5:哪里是总长度?
生4:从这个角开始,(沿着正方形一周画回来)一直到结束。
细节思考:
1.操场外围是跑道,“操场的一周”可能会对学生理解产生困难,基于生活经验,“绕操场跑一周”有沿内圈还是外圈的区别,当然这节课老师有提供操场图(足球场图),直接忽略了跑道,就没有了这个问题。我在想,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素材?
2.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王老师的课上不只是一句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商量的口气,但又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会有很冷面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可能是台湾地区语言习惯与我们有差别,王老师的课堂语言有时候真的不容易理解,估计小孩会好点,因为他们的语言习惯还没有完全定型。
3.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这样的话,王老师请学生自己说哪里看不懂,真好!以前很多教学都是老师代替学生提出“封闭图形”是什么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小学生“读”与“看”的效果有没有区别?需不需要让他们出声读一读?
4.学生提出三个地方看不懂: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产生三个问题,一般的老师接下来会怎么做?多半是一个个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而且次序是老师来掌控的,根据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先封闭图形,再一周的长度,后归结到周长;但是,王老师的“生本”做得够彻底,要学生自己讨论应该先研究哪一个!从课堂效率角度看,这样似乎得不偿失,二年级的学生很难搞懂这些嘛!为什么不可以老师决定呢?但是从学生发展角度看,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等于是在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呃,这句话其实在说什么是周长,要想搞懂什么是周长,必须先搞懂什么是封闭图形和一周的长度,而且一周的长度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所以最先要搞懂的就是封闭图形。正如王老师所言“可能你不知道它的意思”,但是这样的任务无疑是在促使学生去关注和思考,我们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多次的任务后,学生就会慢慢有所察觉、体悟。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阅读和数学阅读,其要义也正在于此吧?有阅读——有理解——有思辨。
当然,从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角度看,这里的辨析也是可以省略的,因为确实效率太低,二年级学生不是通过语言辨析而是活动来理解概念的,活动做过了自然就能理解了。
5.解释“什么是封闭图形”的男孩太棒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给出定义,也没必要给出,但是他们可以举例说明,他画的例图多好啊!插一句:“画概念”首先是举例,低门槛,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到不同程度的抽象,大空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水平。打住!我的执念啊

6.王老师的厉害在于,顺势就用男孩的例图,请学生说明什么是一周的长度!这个例图资源太好了,不用太可惜。注意这个环节的生生互动,最后那个女孩被追问说出“从这一角(起点)一直到结束(一周后回到起点)”,这不就是对图形的周长最好的理解吗?——当老师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愿意慢下来,恰恰可以提升课堂的效率啊!
任务二:下面图形都有周长吗?如果有,请画出来在哪里。(长方形、五角星、开口的三角形、树叶形)
学生独立活动(2分钟)。
讨论(1分钟):你与同学画的有没有不一样,如果你想改,老师这里还有新的学习单。
反馈:
生1(没看到,卡顿)
师:没有一开始觉得有,后来觉得没有的?勇敢哦!
生2:(说不出,师引导)觉得它没封死(可能说的是第三个图,中间有段没看到,所以不太连贯)。
师:给他掌声,因为说出自己原来不对的现在对的想法,是很棒的分享!
有没有哪一个你觉得一定有的?并且说出在哪里。
生3:(指第一个长方形,试图画一周,够不着,老师画在黑板上,从一角出发画一周)
师:看懂他的意思了吗?有没有不一样的?
(无)
师:剩下两个图形,你想先讨论哪一个?
生4:(带学习单上台)我说五角星,你看它……(没听清),但是它外面还是有这样的轮廓,所以它外面是封闭的,所以它是个封闭图形……(老师打断)
师:稍等,对不起,你说的信息量太大了,因为我没有料到你会说这么好!你们有没有听到她用到了一个很棒的词?有没有发现?有没有认真听她?请她再说一遍!
生4:别看它有很多线,但是它没有开口,是全封闭的。
师:请稍等。她第一次说的特别好,但是被我打断了,这次她漏掉了那个专有词。
生5:我觉得是“轮廓”。
师:你说得特别好!到前面来!请你画出来,轮廓在哪里?
生5上台画轮廓:是这里,不包括里面的。
师:非常好!它是封闭,还是不封闭?
生:封闭的!
师:有没有一开始画错了的?
生6(来回多次,说清楚):之前以为有线就算(周长),现在知道线不算。
师:最后一个树叶,有没有谁有不同的想法?它弯弯曲曲的你觉得不是周长,有没有?
生7:一开始时,我以为这些弯弯曲曲的不算,现在知道跟这些一样,是有的。
生8:之前觉得它不是,因为它是弯的,其他的都是直的,现在看到它有轮廓,所以也是的。
师:变成告解大会了,大家都在说原来是怎么错的,现在怎么。可以往下了?
思考:
1.生3画完后,可不可以换个起点,或换个方向画一周,追问: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引出,不论怎么画,只要刚好画满封闭图形的一周,就是它的周长。
2.王老师总是反复问:你确定吗?真的懂了吗?愿不愿意说?你想怎么样?……尊重学生,且培养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去迎合老师,不隐藏不懂的情况,愿意暴露错误,因为出错很正常,先错后对就是学习。这便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习,良好的氛围和文化。——这是多么多么多么重要的事情!希望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赞同我赞同的,反对我反对的,而不是反对我赞同的,赞同我反对的……
3.读懂学生真的不易!周长,我们以为很容易学习的,其实在学生那里有很多困难,比如曲线图形没有周长,比如内部的线是周长——这些困难无不是因为低年级孩子很难理解概念,不光周长,其他概念学习也是的,不是我们举几个例子,给出那句话就可以的。这也更加凸显出学习路径理论在教学上的重要指导意义!
任务三:测量下面图形的周长,完成测量报告。
理解任务(略)
小组讨论:说说看,你想要什么样的工具?为什么?
反馈:
师事先声明:1.你要的可能很多,但是我不一定都能满足;2.看看别组的,你想想你要的是否还有必要。
生1:我要直尺和绳子(师记录:1.直尺+绳子)
生2:我要软尺(师记录:2.软尺)
生3:尺子和曲别针(师记录:3.尺子+曲别针)
生4:直尺加软尺(师记录:4.直尺+软尺)
生5:我要剪刀和软尺。
师:我很好奇,剪刀你要剪什么?
生5:把圆剪开。
师:(出示信封里的圆)它这样子,你需要把它剪掉吗?确定不需要了吗?
生6:剪刀……
师:要剪刀剪什么?
生6:剪绳子。
师:绳子我已经帮你剪好了,所以剪刀你可以不用了。
生7:我需要卷尺和绳子(师记录:5.卷尺+绳子)
师:你为什么要卷尺和绳子?
生7:(没听清说什么)
师:你又要卷尺,又要绳子,你不觉得绳子就没意思了吗?没关系,请坐。(后来学生说的也没听清楚)
比较:1、2、3、4、5,他们都需要什么?
生:尺子!
师:尺子的目的是做什么的?
生:测量!
师:为什么这边只需要一个软尺?
生1:因为软尺可以卷。
师:这位同学为什么需要曲别针?
生2:我可以画吗?(然后就边画图边解说)可以把曲别针掰直了,这儿掰个钩子,可以围,量,掰直。
生3:(也是画图解说)可以拿曲别针围这个图形。
师:那如果是圆形的那个你怎么办?
生3(没听清说什么)
师:(指生3画的长方形)我很好奇,这个不能直接用尺子量吗?
生3:……
师出示:
师:老师只能提供这些工具。现在有五种需要。等会不要争先恐后。注意每个信封里有三个图形,小组先做好分工。
(时间关系,视频结束)
思考:
1.王老师好像不太擅长创设情境

,我想原设计这个任务应该有很好的任务驱动,学生有去测量周长的需要,这里好像体现不够。——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扬长避短。

2.工具讨论设计立意很好,尽管有点难需要很长时间,对工具的选择包含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考量,学生需要自己动脑筋想问题找方法;如果是老师提供工具,其实已经把方法设想好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问题解决者,而是方案执行者,两者的差别很大!所以,选择工具也是很有讲究的,很有思维含量,注意王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会问目的,试图在引导学生:选择工具需要怎么想——这便是能力的培养!或者说素养。
3.这样的操作设计,一节课很难完成,正常。学生关于曲别针的想法挺有意思的,也许等他们做出来会有惊喜。以上是今天回看的即时记录,这节课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很多想法!等以后有机会细看这节课再说吧!甚至很想自己也亲身去上一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