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捉泥鳅
吕晓土
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月色如银。最难忘的,莫过于小时候夜晚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河沟、小溪里捉泥鳅。
那时我才10岁。和大哥早早地吃完晚饭,便等天黑下来、月亮升上天空,白天的暑气早已被凉风吹得无影无踪,快要成熟的稻子的香气迎面吹来。我们踏着轻快的脚步,带着钳子和松明灯走到田野的水沟里捉泥鳅。
钳子和松明灯是必带工具,否则就捉不到泥鳅。和一般的钳子不同的是,捉泥鳅的钳子前端不是平面形的,而是锯齿形的,非常锋利,一旦被钳住,再光滑的泥鳅也逃不掉。松明灯估计早已失传了,那时农村里很少有手电筒,走夜路的往往要带着松明灯来照明。所谓的松明灯,就是靠燃烧松木来照明的灯。那时我们都会做,用铁丝制成一个网状的巢,巢里放进松木劈成的柴,再拿根木棍挑着。干燥的松木往往有松脂,一点起来火很旺,里面的松木烧完了还可以再添加。
田野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小溪,小溪只有一两米宽,溪水也只有四五十厘米深,在松明灯的照射下,溪水清澈见底。虽然燃烧很旺的松木不时发出“滋滋”的响声,但是水底的泥鳅似乎听不到这危险的信号,相反,它们在火光的照射下发着呆,停滞不动。这个时候,我便把钳子张开伸向水里,小心翼翼地靠近泥鳅,屏住呼吸使劲一夹,泥鳅使劲挣扎,但已经逃脱不了。
当然,夹泥鳅的过程一般并没有这么顺利。人们往往把反应敏捷的人喻为泥鳅,泥鳅确实是很聪明伶俐的东西,很多时候,当你把钳子伸向水中,狡猾的泥鳅一旦发现动静,眨眼工夫,便箭一般地逃到水草里,小溪里只留下一道浑浊的踪影。所以,捉泥鳅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像我大哥这样水平高的一般能夹住十分之一,而我一个晚上能够夹住几根就很兴奋了。捉泥鳅与钓鱼一样,既要看水平,还要看运气,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晚上能够捉一两斤,运气不好只能捉几条。
晚上十点来钟,我们带的松木差不多烧完了,没办法,只好踩着田间小道打道回府。虽然捉到的泥鳅不多,但是想到第二天可以吃到鲜美的泥鳅,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在“三月不知肉味”的年代,能够吃上泥鳅就如同过年过节一般。那时油贵如金,母亲舍不得把泥鳅放在油里红烧,而是把泥鳅和豆腐放在水里清炖,加上一点葱料就是一餐难得的佳肴。
四十余年过去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已经提高了,吃泥鳅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随时都可以在菜市场去买到,再也不用自己亲自下河捉。但是,人们也已经体会不到捉泥鳅的那种快感了。
真想找个时间,邀上两鬓斑白的大哥,带着锋利的钳子和古老的松明灯,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在闪闪的萤火虫陪伴下,我们听着如潮的蛙声,迎着徐徐的清风,蹚着凉爽的溪水,去家乡田野小溪捉一回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