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碳达峰”“碳中和”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2021年第三大重点工作,绿色发展领域成为信贷支持新重点。
那么,“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是什么?专家指出,“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绿色金融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银行21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超过130只绿色投资基金,共同管理资金规模690亿元。与2013年相比,该体量已增加一倍以上。此外,中国还推出了22个地方政府设立的绿色产业基金,资产规模逾460亿元。
“除绿色信贷以外,不断扩大的中国在岸和离岸绿色债券市场也不容忽视。虽然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远小于绿色信贷,但其发行量已从2016年的2400亿元增至2019年的3860亿元。”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表示,这使得中国成为2019年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目前中国的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达1.2万亿元。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非金融企业和新产品的重要性亦不断显现。目前相关领域已快速增长至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供应量的37%。此外,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的发行量激增350%至500亿元以上。随着绿色企业为融资入驻中国股票市场,绿色股票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公私伙伴关系、绿色租赁产品等其他新产品也相继推出。
绿色金融如何成为银行的新增长点?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发展越来越重视,有些银行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逐渐加大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记者日前了解到,一些银行是这样将绿色金融转化为其新增长点的,还有效支持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从组织架构、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支持,建立了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开创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兼顾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的ESG实践之路。
记者了解到,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绿色创新投资业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多方共赢。2019年9月,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清洁基金”)与兴业银行总行签署“总对总”《绿色金融合作协议》。随后,清洁基金、浙江省财政厅、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正式签署“绿色创新投资业务”三方合作协议。
其中,清洁基金负责提供优惠贷款,做好政策把关和项目最终审核,组织项目贷后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浙江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协调项目征集、申报、碳减排测算、配合项目贷后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具体承担项目筛选、尽职调查、资金监管等职责,并向清洁基金出具见索即付的《融资性保函》,以保障贷款资金安全。
这种业务模式对银行来说,通过引入外部低成本资金,能够撬动一些重大客户和重大项目合作;对财政部门来说,能够引入体系外资金,引导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对清洁基金来说,通过少量资金撬动银行融资,共同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起到了“灯塔”作用。
与这些发展绿色金融起步早、资金实力雄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又该如何作为?
“必须鼓励中小银行加入大型银行的行列,共同发展绿色信贷,尤其是对面向绿色私营企业和绿色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刘立男表示。
台州银行作为一家扎根浙江台州、专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城商行,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长期战略,将绿色信贷提到全行工作的高度。该行推出的“绿色节能贷”,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用于更新节能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以达到节能增效作用,并通过产品优化完成对浙江省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推广覆盖。
记者了解到,“绿色节能贷”优先支持资产低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进行节能增效技术改造,设置了贷款准入与贷款用途的双重绿色信贷门槛,建立切合小微企业实际的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该行在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有益探索,积极支持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后疫情时代 如何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随着绿色投融资需求的上升,以及市场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及绿色投资备受重视,中国将建立更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
易纲提出,要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等工作;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增加碳减排的优惠贷款投放,科学设置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等;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设碳市场,发展碳期货;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要“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争取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对于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刘立男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从货币、财政和监管层面加强对绿色投资的激励。可考虑为商业银行提供专属绿色中长期的流动性便利。商业银行通过抵押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和债券获得央行的直接流动性支持。其次,放宽对绿色贷款的资本要求:降低风险权重将有助于资本释放,可支持商业银行将更多资源向绿色信贷倾斜。
二是进一步构建更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中国中长期“双循环”增长战略。通过推广负责任投资行为,并将ESG投资纳入对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估等方法,以推动国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认可绿色投资的价值回报。
三是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主要涉及一级融资,大多数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如贷款和债券)不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二级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制约了绿色投资的有效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也限制了潜在投资流入绿色金融市场。促进绿色信贷证券化、以及提供绿色债券的有利回购条件是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解决方案之一。
四是对金融服务业实行ESG披露的硬性要求。欧盟目前已通过《金融服务业可持续性相关披露条例》,要求金融服务业机构披露截至2019年底的可持续相关动态。新条例预计将于2021年4月实施。未来五年,中国很可能会采用国际惯例,在金融服务业落实类似针对ESG披露的硬性要求。
五是促进中国与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联动。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投融资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有望在架构分类、金融和监管激励措施以及绿色产品规格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记者吴丛司 王淑娟)

微信编辑|山晓倩

监制|蒋春林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