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求职的时候,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不要当团队里懒惰的沙丁鱼,要当敢闯敢拼的“鲶鱼”;如果选择了安稳的工作,就会有善意的警告:小心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还有,不要当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要当勇于自我重生的“老鹰”……这些故事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都和动物有关;都揭示了某个重要的人生哲理;都是老板爱讲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真的是真的吗?鲶鱼效应:假得不能再假了鲶鱼效应,据说来自于北大西洋渔夫的捕鱼小秘诀:在沙丁鱼桶里放一条鲶鱼。至于原理,据说是因为活的沙丁鱼比死的贵,但沙丁鱼懒在桶里不愿意动,经常懒着懒着就懒死了……这时,放一只精力旺盛的鲶鱼在桶里到处乱窜,就会让懒惰的沙丁鱼们被迫翻涌起来,最终活着上岸,卖出比死鱼贵好几倍的价格。〓 失去梦想的沙丁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不过,稍有生物学储备的读者已经发现了问题:沙丁鱼生活在近海,鲶鱼则生活在河里。两种鱼放在一起,桶里到底灌咸水还是淡水啊?其实,非要双鱼同桶也行:确实有少数几种鲶鱼生活在咸水中。不过鲶鱼虽然看上去老老实实的,却是种特别凶猛的杂食性动物,不仅小鱼小虾,泥鳅、鲤鱼和鲫鱼,也是它的盘中餐。因为吃得好,饭量又大,鲶鱼可以长到特别肥,而且它有须无鳞,肉质紧滑,是绝佳的蛋白质来源……如果活的鲶鱼和沙丁鱼在桶中相遇了,那么鲶鱼一定会……特别开心。假设我们强行将鲶鱼和沙丁鱼放在一个桶里,并把鲶鱼嘴巴封起来让它害不了鱼,那是不是就能顺利实现“鲶鱼效应”呢?对不起,也不可能。鲶鱼效应的假设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鲶鱼,能让懒惰的沙丁鱼群活跃起来,实现续命的目的。但如果你养过鱼,或者短暂地喂养过待宰的活鱼,那么你一定知道,鱼命在于静止。狭小空间内的剧烈活动,会极大消耗水中的含氧量。没有氧气,沙丁鱼很快就会一命呜呼。相反,它们静静待着也能活很长时间,实在是不需要鲶鱼来横插一脚……〓 知乎@Chris Tinman这个故事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绝大部份讲述者都把故事背景放在挪威。但是,北大西洋没有鲶鱼(咸水鲶鱼也没有),挪威人也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在英文网站上搜索“鲶鱼(catfish)”和“沙丁鱼(sardines)”,绝大部分结果都和钓鱼有关。唯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罐头里的沙丁鱼能不能当钓鲶鱼的鱼饵?没错,这是一则中国人编出来骗自己人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要把故事背景设在挪威,主角是沙丁鱼……可能只是因为挪威足够远,沙丁鱼又有一些异域风情吧。温水煮青蛙:也不怎么真鲶鱼效应是“假洋鬼子”,但接下来要讲到的“温水煮青蛙”,则是如假包换的舶来品。故事是这样: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马跳出来;但如果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它将会因为察觉不到危险而被活活煮熟。而道理在于:做人啊,不能too young too simple,还是要居安思危,警惕缓慢产生的威胁。对于热爱遐想的人类来说,一切都有可能是温水: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担心自己是被苏联煮熟的那只青蛙;而到了现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了,“全球变暖”就成了那锅慢慢加温的水。〓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不过,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温水煮青蛙是真的吗?首先,如果真的把青蛙丢进沸水,它们绝对蹦不出来。100°C滚水和高温水蒸气造成的伤害,会让青蛙瞬间失去运动能力。什么亡命一蹬腿逃离死亡,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那如果是缓慢加热的冷水呢?最早决定实验一下的,是德国生理学家戈尔茨。但他是个反面教材:在1869年的实验里,他把一组身体完整的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里面,发现青蛙跳出来了……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不过,1872年,一个叫海茵茨曼的人又做了个差不多的实验,这次青蛙又没有跳出来……这两次实验到底区别在哪?就在于加热速率的不同。戈尔茨比较接近于我们认为的“煮”:在10分钟内,将水的温度从17.5°C加热到56°C,水温平均每分钟上升3.8°C。这个温度变化下,热刺激会激起青蛙的“跳走”反射。而海茵茨曼的加热速率特别慢:平均每分钟不超过0.2°C,一个小时才上升12°C……用这个速率烧开水,大概得等6个小时吧。而且,让蛙跳不出锅子的,往往不是逐渐升高的水温。还有可能是因为锅的形状不好跳,或者别的原因……人类对动物还有多少一厢情愿的想象除了这些,人类还往往会将一些动物的行为放大,并赋予背后的意义。但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比如有种说法是,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扎到沙子里,假装自己看不见。但其实,作为一只敏捷而凶猛的大型鸟类,鸵鸟在遇到危险时要么会隐藏自己,要么就迈开两条大长腿远远跑开。如果被发现又避之不及,它会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头埋在沙子里什么的,不存在的。〓 感受鸵鸟的一击另外一个迷思是,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集体跳海自杀:通过自杀,它们控制着种群数量,维护着脆弱的生态平衡。描写旅鼠这种神秘仪式的文章《旅鼠之谜》,甚至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但其实,这种萌萌哒的小动物,完全没有自杀倾向。纪录片里所谓的“集体自杀”镜头,其实是拍摄人员为了剧情效果而造出来的……而且,就算想自杀,跳海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旅鼠会游泳……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故事,什么鹰会拔光自己的羽毛然后重生、小羚羊踩在老羚羊的背上飞渡悬崖……这些既违反生长规律也不符合动物习性,简直老鹰听了会沉默,羚羊听了想打人。这么明显的假故事,为什么还有许多人相信?与其说好奇大自然,倒不如说,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找相同”。遇到危险喜欢逃避的,不是鸵鸟而是人类;沉溺在舒适温水中不想出来的,也不是青蛙,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一边把自己的不聪明合理化,一边警醒自己:千万不能这样啊!自省是优秀的品质,不过,就别拖动物们下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