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粉刺(痤疮)】
粉刺
粉刺是一种以面生粟疹脓疱,破出白粉汁为特征的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寻常痤疮。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可累及胸背。青春期后可减轻或消退。
诊断依据
1、初起患处有针尖至粟米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逐渐形成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挤压后可出线状膏脂,头黑体黄或白。以后顶部生有粟疹、脓疱、硬结,孤立散在,亦能集簇成片,多无自觉症状。若皮疹肿大,则顶出脓头,破出白粉汁,多伴疼痛,消退后常可结瘢。
2、多发于男女青春期。
3、好发于面部或胸背部,常有皮脂溢出。
4、青春期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5、妇女常伴有月经不调。
鉴别要点
1、职业性粉刺
一般发生于经常接触煤焦油、机油、石蜡等物质的工人,皮损与粉刺相同,但损害更为密集,可伴毛囊角化,常侵犯面部、手背、前臂、肘、膝等处。同工种者常有相同症状。
2、药源性粉刺
多因内服皮质激素、溴、碘等药物引发,皮疹与粉刺相似,但无黑头粉刺,炎症反应重,发病年龄不限,停药后渐减。
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证
【证候】丘疹色红或有痒痛,颜面黑头粉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凉血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g,桑白皮10g,生石膏30g(先下),栀子10g,黄芩10g,防风6g,赤芍10g,黄连3g,蒲公英10g,生甘草10g.
2、脾胃湿热证
【证候】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自觉皮损局部红灼痛,纳呆,口臭,腹胀便秘,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泻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合泻黄散化裁。藿香15g,栀子12g,石膏30g,甘草10g,防风12g,黄连10g,当归12g,生地黄30g,丹皮15g.
3、痰凝血瘀证
【证候】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伴见丘疹,脓疱,黑头粉刺等,舌淡胖或暗红、紫暗,苔薄,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生地黄30g,桃仁10g,红花10g,生甘草6g,连翘12g,炒三棱10g,赤芍10g,陈皮15g,茯苓15g,川牛膝10g,生牡蛎30g(先下)。其他疗法
1、中成药服用归参丸、栀子金花丸。
2、外治法
(1)炒三棱15g,莪术15g,白芷10g,丹参15g,大青叶10g,三七6g,山柰15g,食用淀粉50g,分别研细和匀,每次用10到15g,茶水调敷患处,半小时洗去,每日1次。
(2)颠倒散加味(硫黄15g,生川军15g,硼砂6g,炉甘石6g,分别研细和匀),茶水调敷患处。睡前应用,晨起洗去。
(3)三黄洗剂、痤疮洗剂任选一种外涂,1日3到5次。
(4)5%硫磺霜外用,1日1到2次。
(5)蛇床子30g,地肤子30g,野菊花20g,蒲公英15g,马齿苋15g,白花蛇舌草12g,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次10到15分钟,1日2次。
3、针灸治疗
(1)取迎香、颊车、合谷、足三里、攒竹、三阴交等穴,每次取2到4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
(2)耳穴取膈、肺、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每次取2穴,皮内埋针,1周1次,双耳交替。
(3)三棱针或消毒针头对准穴位,如耳前、耳后、内分泌、皮质下等,速刺出血,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