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晋京:“官儿”为什么越来越多

巡视戒烟的清朝官员

按说这大清朝的官儿本来不能算是太多。从中央官来看,起初,按制度上规定,一个“部”也就尚书底下俩侍郎,折合成现在就是部长底下俩副部长。虽然这“部长”、“副部长”都是满汉各一,但一个“部”里的“部级领导干部”总共算下来也就六个,应该说比较精简了。部级下面是司局级,那会儿的司局级干部叫“郎中”,在晚清“新政”之前的几个主要“部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时相当于外交部,后来成了外交、外经贸、工矿铁路等“洋务”无所不管的超级大部,简称“总理衙门”)——当中,吏、礼、兵、工四部都只有四个司,四名郎中;户部十四个司,刑部十七个司,也不算太多。下设机构最多的总理衙门,中层机构数量时有增减,但最多时候也不过二十来个。

但是,“新政”开始之后就不一样了……

话说这总理衙门里有个“司局级干部”叫顾肇新,担任着一个叫“总办”的职务,职掌大概有点像现在的“秘书长”。当时这个“总办”,从职责上看是一个低于“部级”,而又高于一般“司局级”的官儿,可是实际级别却又只是个“郎中”。顾肇新积极要求进步,一心想晋升为侍郎,可是资历却不够。于是,顾肇新便处心积虑地向上级提出,总理衙门属于外事部门,事务繁剧,因此,希望能够在“部”之下、“司”之上,增设“丞”和“参议”两个职务。这项提议一经提出,马上受到了各个司的郎中们热烈欢迎,因为这样会增加大量升迁机会,于是增设丞、参的呼声高涨。总理大臣把这个“民意”上报到了中枢。

当时管事儿的军机大臣是王文韶,是个“保守派”,坚决反对随便增设官职。王文韶认为,尚书侍郎作为部一级官员,与作为司级官员的郎中之间“本无隔阂”,而如果增设丞、参,等于是凭空增加了一个行政级别,“徒生障碍”,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叫做“增加行政成本”。按说王文韶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无奈郎中们的“民意”呼声太过强烈,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的机构改革中,各个部纷纷开始设立丞和参议。而且,不设则已,一设就是两个,两丞两参,分为左右。顾肇新荣任由总理衙门改名而成的外交部的左丞。而且,为了让“丞”和“参议”不至于成为没有衙门可管的虚衔,每个部又设立了由丞领导的承政厅和由参议领导的参议厅两个“厅”,地位在各个司之上。

机构改革的另外一大“亮点”,是原来的八个部级衙门(六部加上总理衙门和理藩院)变成了十三个,除了原来的户部改成度支部,刑部改成法部,兵部一分为二成了陆军、海军两部之外,新增了商部、学部、民政部和邮传部,各个级别的“官儿”呼呼啦啦就涌现出一大批。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新浪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