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岭徽杭古官道
古徽州陆路对外交通素有九龙出海之说,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由徽杭、徽开(开化县)、徽婺(婺源县)、徽浮(浮梁县)、徽饶(饶州府)、徽安(安庆府)、徽青(青阳县)、徽宁(宁国市)古道。
九条古道以徽杭古官道地位更加特别,因为徽州古官道伴随和见证着徽商及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徽杭古官道始建于宋,为南宋朝庭向西统治的京都要道,相当于现今的国道,政治与经济地位相当突出,而徽州名称也是由宋徽宗赵佶改歙州而来,当时徽昌古道便是官员往来徽州,徽州府到宋都临安府(今杭州)间的官道,这条官道(安徽段)由徽城至昱岭关62公里,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朝廷在沿途设立了众多驿站、铺司,如王干司、老竹铺等。
鉴于宋朝迁都之后,中原望族再次不断涌入徽州,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加之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的生产要素制约,为了生存和发展,迫使徽人外出杭州、苏州、泰州、无锡等江浙等地经商创业,陆路出徽州均走此道。
徽州一府六县仅歙县、绩溪与原昌化县毗邻,从徽州府到昌化、杭州的交通干道只有一条,就是从徽州府所在地徽城出南门过渔梁、瞻琪、大阜、苏村、杞梓里,经三阳(王干司)、中村、叶村、竹铺、岭脚(筠麓),翻老竹岭,越皖浙第一雄关昱岭关,达昌化,通杭州。
徽杭二州间古道纵横交错,宽若官驿道,窄如阡陌,宛如一叶之脉络,而徽城至昌化达杭州这条徽杭古官道便是徽杭二州间的主脉,其他则为经络相通的支脉,譬如有比较知名的绩溪县伏岭镇至临安区马啸乡的这段。
昱岭关是徽杭古官道上的重要节点,南宋置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籍多次记载昱岭关战事,关隘亦多次维修,是研究古代防御建筑的重要实例,同时见证着浙皖两地经济、贸易往来的历史。
昱岭关海拔510.6米,位于天目山脉与白际山脉交汇处,距北边海拔1787米的天目山最高峰清凉峰直线距离约7200米,距南边海拔1478米白际山脉最高峰搁船尖直线距离约3200米。
这是一条红色古道。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第十军合编成第十军团,简称红十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团长为刘畴西,军政委员会主席为方志敏。红十军团下辖19、20、21三个师,红七军团改编为19师,师长为寻淮洲。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寻淮洲部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赴浙西、皖南游击,通过灵活机动指挥,抓住战机歼敌。11月27日渡新安江北上,12月1日,进入临安湍口镇,逼近昌化、临安,震动了杭州;12月2日,与国民党追剿军在候头展开了一场较远距离的阵地战,持续了一个整夜。于12月3日部队休整,12月4日从浙江白果庄出发,过昱岭关入境安徽,经老竹岭、竹铺、三阳、王干岭脚北上绩溪,于12月5日抵达旌德白沙,12月6日攻克旌德县城,12月7日,十九师离开旌德县城继续北上,威胁芜湖县,震慑南京市。
这是一条忠义古道。
从竹铺至昱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相传老竹岭段为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由杭州去江西讨伐李成时所开通。这段山道穿山入水,崎岖难行。当年,岳飞带着王者之兵金戈铁马行军到此,恰好遇到发大水,兵马被迫止步。岳飞遂命众人开山修道,这便是后来的徽杭古官道。卢俊义攻打昱岭关,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古道边阵亡六将。
这是一条茶马古道。
徽杭古官道上昱岭是一个重要节点外,老竹岭就是第二个重要节点,是山越人防外敌入侵的第二道屏障,这里地势险峻,老竹岭山垭口海拔535米,昱岭与老竹岭间谷底海拔400米。相传宋、元年间一位在老竹岭半山上有一座寺庙,庙里住着位法号大方的和尚,老百姓谓之为大方和尚,善男信女常去进香朝拜,香火很旺。庙旁有一座过路凉亭,经历代修葺,迄今屹立在老竹岭顶古道上,供过往商贾走贩及过路行人走到岭头在此歇脚休息。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每年春末夏初,大方和尚都要到深山老林里采摘一些新鲜茶叶,炒制成干茶,泡后施茶给过往的行人解渴。凡喝过茶的人都觉得味道上佳,提神醒脑,久而久之,老竹岭周边的老竹铺、岭脚、三阳、金川一带百姓遂为其取名“老竹大方”。徽州商人将徽茶输出苏州、杭州、宁波、泰州等地,必经此道,是徽商东进苏杭的必经之路,连接京杭运河,是徽商的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