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美丽的大连:《品读大连》首发式暨研讨会发言
时间:2012年9月
地点:大连市委会议厅
前几天得到出版社的通知,让我参加首发式,讲一讲《大连老街》创作事宜。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想说的话,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感恩先人
我是海南丢的后代,始终心存敬畏,海南丢是很多大连人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先人是一个瓦匠,1916年从山东莱阳过来,参与了城市的建设。迄今约百年,我的爷爷、奶奶、伯父、父亲、两位母亲、两位哥哥先后埋葬在大连的青山之巅,化作了一捧青泥。
先人的教诲,尤其是母亲的教诲,一言一行,至今难忘。我母亲70岁时曾打算回山东家探望,哥哥们拦阻,她这样讲,这是我最后一次看海南家了。她又这样说,我死也要死在大连。2008年,母亲病故,整理遗物时,找到了一张老房契,里面夹着一张遗书:我的房子留给最小的儿子……
泪如泉涌,当时的我第一次知道这哪里是形容词啊!海南丢的教诲一代代传递,自己也是传递者,所以母亲最小的孙女、我的女儿取名恩爱,意即大恩不忘,大爱永存。我立下誓言: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大连老街,给历经城市百年的先人一个答案,我说的先人,是许多大连人共同的先祖——海南丢。同时我告诫自己,绝不能为了迎合世俗而追求过分的华丽,遵循平实、真实、尽可能翔实的宗旨来创作。我想,读到这本书的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字是有感情的,皆是感恩之情。
感恩朋友
我仅仅是这本书的撰稿者,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人帮助搜集资料、翻译资料、审稿,它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他们的名字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念出来了。我只想特别提一下其中的一位长辈——老大连人孙来成叔叔。他关于老大连的记忆对我、对这本书都帮助很大。今年5月26日,孙来成叔叔病故,我非常悲伤,但死亡是没有人可以阻止的。我与叔叔从未见过面,非常遗憾。他是1935年生人,小我母亲一岁,是第二代海南丢。他日语很好经常帮我翻译各种日文资料,而且帮我电脑制图等。
正是因为有这许多朋友的支持,我才没有放弃。执著也好、坚韧也好,其实都离不开朋友的默默相助。
感恩出版社
感谢大连出版社,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今天。尤其要感谢我的编辑郭朝晖女士,她与我联系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也是海南丢的后代。所以说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把我们这些心系家园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在我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她告诉我,不要理睬任何人的非议,做好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
这部书稿修改不下数十次,她付出很多。当时,我们俩经常半夜在网络上交流意见,她提出疑义,我一一答复。顺便还要感谢那些审核书稿的前辈和每一位,他们对书稿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让我感激不尽。如果说这本书算一个成果,那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可以做出来的。
感恩青岛
2003年,我在青岛,第一感:这不是小时候的大连么?闲暇时,我经常游历老街,看到很多名人故居,门口墙上还有漆黑的木牌,上面是简单的介绍,当时我就想这些人一定(原文“指定”,是大连话,所以我喜欢用大连老话的,具有地方特色)来过大连啊。后来,拜读鲁海的《青岛老街故事》,遂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我要把大连街里变迁与故事记录下来。
写作大连老街时我经常熬夜,一度有半年时间是白天工作,夜晚写到2点。白天总要受到干扰,夜深人静思路才能保证清晰。每一条老街不尽相同,因为做过长时间的构思,所以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构思,经常白天的构思在夜里被推翻重来。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这本书的特点:
1、延续性:我是沿着清末、俄国侵占时期、日本侵占时期、解放时、文革时期、当下的连续性来梳理老街的脉和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