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名砚? 有意义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版本的四大名砚,或者N大名砚之说,甚至还能引用一些名人评论来论证。而历史上真有什么三大名砚、四大名砚之说吗?历史真相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籍上所记载的历代名人对砚的评价:

《旧唐书·柳公权传》有柳公权对砚的评价:“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研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

南宋罗愿《新安志》巻十《叙杂说·研》有云:“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研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第二,龙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现存苏易简《文房四谱》无此记载,应有缺失。)

清带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庚集中》有云:“青州红丝石一,洮河石二,端溪石三,歙州石四,㠛邨(村)石五,皆石也。有玉,有金,有磁,有漆,其类不一。”

北宋唐询《砚录》云:“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淄州金雀山石五,淄州青金石六,万州悬金崖石七,戎泸试金石八,青州紫金石九,吉州永福县石十,登州驼基(砣矶)岛石十一”。

以上评论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是几大名砚,但有罗列第一至二、第一至三,第一至五,第一至十一等不同排序认知。古时典籍里是没有四大名砚之说的。

再来看看没有排序的关于砚的记载:

北宋米芾《砚史》是现存最早的专门化的砚史著作,所列二十六种没有排序,但对端砚、歙砚描述最为详细。

明带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论研》认为:“古人以端砚为首,端溪有新旧坑之分。……歙石出龙尾溪者,其石坚劲发墨,故前人多用之。以金星为贵,石理微粗。……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出陕西,河深甚难得也……。”可见高濂最重视的是端砚、歙砚、洮河砚。

南宋高似孙所撰《砚笺》第一卷为端砚,第二卷为歙砚,第三卷为其它砚六十五种。没有排名。

以上虽然没有排名序位,但对端砚、歙砚的描述最为详实,可见评价者对各种砚态度上的倾向性。

此外,我们可参阅宋代、明代一些名人对各类砚的评价:

北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砚谱》有云:“青州、潍州石末砚,皆瓦砚也。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然稍粗者损笔锋。”

《文忠集》巻一百四十八,《书简五》有对红丝砚评价:“若谓胜端石,则恐过论。”

《端明集》卷三十四,《杂著》记录欧阳修对红丝砚的评价:“唐彦猷(唐询)作红丝石砚,自第为天下第一,黜端岩而下之,论者深爱端岩,莫肯从其说。”

《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砚谱》有云:“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端石非独重于流俗,官司岁以为贡,亦在他砚上。然十无一二发墨者,但充玩好而已。歙石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扺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

《文忠集》卷七十二,《外集二十二·砚谱》有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惟京东人用之。”

北宋米芾《砚史·用品》中有对红丝石(红丝砚)评价:“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干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

《砚史·用品》有云:端州岩石  岩有四:下岩、上岩、半边岩、后砾岩。余尝至端,故得其说详。下岩第一。……石嫰甚者,如泥无声,不着墨;清越者,温润著墨快,不热无泡,然良久微渗,若油发艳,亦有不乏者。

《砚史·用品》有云:歙砚婺源石  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见一小圆砚,青罗纹,一星紫金如鹅眼钱。此二砚最奇,大抵发墨不乏,独以色如常之石,而以奇怪为品高。

《宝晋英光集》卷八,《杂著》记载有米芾对琅琊紫金石(青州紫金石砚)评价:“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

南宋曾慥在《类说》卷五十九,《文房四谱·砚谱》有云:“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

南宋髙似孙《砚笺》卷三,《诸品砚》有云:“紫金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姿殊下。”

南宋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九,《东坡四》有云:“余今折衷此三说,东坡之说与彦猷合,而永叔之说太过。余尝见此石,亦润泽而不枯燥,但坚滑不甚发墨。”

《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九,《东坡四》有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

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器用》有将红丝砚与端砚、歙砚对比:“自今论之,细润发墨,总不如端,而歙次之。”

通过以上评论可知,古人对砚之优劣有不同的论断。

那么,古人谓之良砚又是什么标准呢?(可参见一鉴斋《寻一方良砚》)

北宋苏轼对良砚理解为:“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又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属上品。

米芾有云:“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縁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清中晚期的计楠,曾经在《石隐砚谈》中总结了宋以来人们对发墨的理解:“米赵诸公皆谓发墨之妙如漆如油,又谓下岩之石,发墨直如熬盘搨蜡。东坡则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至君谟所论,尤极明晰,直谓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为下墨,墨如油泛为发墨。水坑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别坑石下墨则有之,发墨殊少。如以易磨为发墨,则谬矣。前人谱中,往往误认下墨为发墨,无怪后人不知也。”

砚在古时是文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书写工具,古人对精良砚的标准为磨感稳,下发墨好的砚才是优良之砚,而所谓砚石的石品等要素,却是次要的。所以,在古人心中,所谓第一至第N,大底是按照砚使用时的下发墨能力也就是实用性来排序的。

那么为何古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评论呢?

一是绝大多数砚种,都有多个坑口。特别是端砚、歙砚,常见的都有几十个坑口。各坑口的砚石,其下、发墨水平参差不齐,相差巨大。端砚的名气是来自老坑、坑仔(清代增加麻子坑)。歙砚名气来自罗纹坑、眉纹坑、金星坑、水眩坑,也包含樟树背类似坑口。洮河砚名气来自喇嘛岩上层等等。而这些砚种的其余坑口,研墨下发大多不堪用,还不如一些二线的砚种,如清代的松花砚,部分易水砚坑口,部分祁阳石等。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一般人试砚难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样本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拿端歙普通坑口,与二线砚种的上好坑口对比,犹如田忌赛马,当然某些情况下的二线砚种也有可能会优于端歙。

另外一种情况是客随主便。有人热情相赠地方砚种(如赠送友人自己家乡的砚),或是到某地访友,见到地方砚种,出于礼貌称赞一番。这样的赞誉有时不可当真,那只是一种礼貌。

现今,市面上常常会出现几大名砚的争执,这也是后人对前人用砚的一个评级标准,说起来是要恢复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那心里全是生意!

因为只要争上几大名砚,就更容易推销产品。在这方面,端州、原徽州区域的砚石就得了便宜,如今无论评几大名砚,大家都会拉上名声属一属二的端砚和歙砚,绑在一起即成N大名砚了 。于是乎,无论是不值钱的沙浦诸坑(当然也有极少数不错的)端砚,还是歙砚其他杂坑,都借着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和歙砚)的名气,充斥旅游市场,以求得善价。

参考阅读:

渔隐山房 | 主厅茶几

渔隐山房 & 浮生堂 | 茶室

砚饰六讲,您更喜欢哪一种?

书斋 | 文人的福地洞天

美学散步 | 提升人生境界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砚之发墨

砚之锋芒

想知道如何研墨吗?

冬月研墨

择砚 | “下发俱佳”一词已经用烂

养砚

砚事 | 十砚之约(一)

寻一方良砚

箕形砚源流与发展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

回顾二千年以来的文房四宝

明式家具文章索引(2019.5.29)

保利春拍 | 十面灵璧山居甄选明式家具

砚 之 索引(2019.5.30)

造型优美的乳足砚 | 桃池乳足圆形罗纹歙砚

墨 之 索引(2019.5.30)

茶器文章索引(2019.6.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