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

刘熙载《艺概》云:“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这大体可以概括书体的基本情况。

而行书的地位在其中还有些特殊,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问,兼有两者的特色,有“行楷”“行草”之分。

写得比较工整而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写得比较奔放而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行”有流动、流行的意思,所以行书可定义为流动的书体和流行的书体。

行书的结构、点画近于楷书,易于识别;使转、风神近于草书,易于抒情,是最蕴藉风流的书体。

行书大致可归纳为三大流派体系:

一为东晋“二王”流派:二为唐代颜真卿流派;三为清代魏碑行书流派。

*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

王羲之
王献之

“二王”流派行书是文人书法的杰出典范,影响最广。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分别形成“平正”和“鼓侧”两大支流。

平正一路的书风雍和秀逸,以智永、虞世南、陆柬之、赵孟頫、文徵明等为代表,其中赵孟頫尤为突出。

鼓侧一路的书风峻峭跌宕,以李世民、褚遂良、李邕、米芾、董其昌等为代表,其中米芾最具风神。

颜真卿流派行书是从王羲之一派衍生的。颜真卿在传统笔法中融人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郁勃顿挫,自然率意。以杨凝式、蔡襄、王铎、刘墉、何绍基等为代表,其中何绍基学颜最富创造。

唐 · 杨凝式  《韭花贴》

魏碑行书流派是清代碑学兴起后产生的。书家将魏楷的体势和用笔化入传统的行书之中,即增加了碑铭书法的雄强之气,又于拙朴中融人流美之态。以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曾熙、于右任等为代表,其中赵之谦别具新意。

▲ 清 · 赵之谦《楷书心成颂》轴

此轴书法峻逸挺拔,棱角分明,魏碑书法特色极为明显,代表了赵之谦宗法北碑书法初成时期的书法风貌,是赵氏早期书法的精整之作,也是清代晚期北碑书法的杰出作品。此书结字方整,犹存隶书意韵,起笔处多用侧锋,锋芒毕现,极具特色。 

* 行书点画特点
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
现以宋 · 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 北宋 · 米芾  《苕溪诗卷》全卷

《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

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他七八岁开始学书,至此已有30年与笔砚为伴的生涯,完成了对颜真卿、李邕、欧阳询、柳公权、沈传师、褚遂良、“二王”等数家“集古字”的学习。

米芾的行书风姿翩翩、神采超逸、纵横挥洒、驰不失范,形成了“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独特书风,苏轼誉之为“超妙入神”。

王文治亦有诗赞之:“天姿浚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

《苕溪诗》和《蜀素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苕溪诗》局部
《苕溪诗》点画分析:
一、点
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
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
(一) 独立点

以下五字,不算以点代画的点,共有八个点,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然而用笔方法相近。

“交”——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不过上点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戛然而止。

“主”——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此为承上一字笔势,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

以收笔出锋来看,“交”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讴”字稍后,“主”字在中后段,收笔均有启下之意。

“宫”——左点粗重有力,“字”的“^”均变化不同。

“病”——上点起笔藏锋,收笔微出笔锋,故圆浑。

(二) 横两点
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

“八”、“花”——点为“S”形用笔,但前者跳跃大,点不相连,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

“茶”——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

米芾的“艹”基本上分四笔书写,这是他的特征,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如《离骚经》中的“苗”、“芷”等字皆露出马脚。

“兴”——下面两点相对,左点饱满而稳定,右点瘦健而流畅,形成对比。

“巢”——下面两点代撇、捺,笔势与“兴”字一致,然后以游丝连成一弧丝,妙在游丝轻盈而两头重,这也是“米字”的独特笔法。

(三) 竖二点
竖二点比横二点在字中运用得少,横二点常常距离远,而且中间要隔笔画,竖二点则反之。

“情”——“月”中二小横变为两点,笔势不同。

“满”——其右下“入”可写成两点。

“自”——合两点为一笔。

“有”——左为两点合笔,右为一长点代表两点。

(四) 三点水
以下五种写法,各个不同,可见其善于变化。

“酒”——这三点水是“米字”特殊的笔法,第二点的笔法多细微转折,颇具风致。

“江”——三点形不同,二、三点紧连。

“流”——二、三点并为一竖长点。

“源”——二、三点瘦长,似竖挑笔画,左右形成疏密反差。

“漫”——三点虽无游丝相连,然笔断意连,多体会能知其笔法、笔势之妙。

(五) 横三点

“浮”——竖三点水不连,故横三点相连,以示变化。

“心”——三点有呼应。“意”字将“心”造为三点,三点相连,成两个“S”形笔势,活泼生动。

“留”——前为四点写法,笔断意连;后为三点写法,一笔连写。

(六) 四点

“为”、“鸿”——四点成一横画,“为”字收笔出锋,“鸿”字收笔藏锋。

“点”、“为”、“热”——“点”字四点笔笔清楚,“为”字四点相近相连,“热”字四点连成一笔成波浪式 ,富有节奏。

二、横
“米字”横画不平,向右上倾斜,而且是起笔略重,可藏可露,行笔要逆势快进,收笔要回顾,顿笔不可过重。

“春”——三横变化丰富。上二横短而有曲度,第三横长而直。

第一横起笔承上一字笔势,故无折钩,仅露锋向上,第二横接第一横笔势,故有折钩,三横亦然。

上二横收笔藏锋,第三横出锋上钩,以连竖撇起笔。

“枚”——逆笔出锋,有欲右先左之势。

“无”——三横画极可玩味,可见相背之变化,最长横画起笔带有侧锋横“刷”之意。

“旧”、“不”——两字横画一方一尖,提按的痕迹鲜明。“不”字一横可见米芾行笔的变化之妙。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