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战白血病

这是本人第一次在头条发文章,不足之处,请指正!今天讲白血病,也就是所谓的血癌,讲一个比较经典的病案,引入白血病,然后将所有的白血病的临床常见的证型,以及代表方药都分析一下:

王某,男,五岁,主诉:发热十天,加重3天。

现病史:患儿家属代诉,十天前不明原因发热,到当地西医小诊所予以解热,抗炎,退烧处理3天,无效。后转至当地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由于此患儿乃家中独子,上面还有几个姐姐,这个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中国大量存在,家属当场崩溃。医院准备予以化疗治疗,家属不甘心,所以经他人介绍请我去医院会诊。观其患儿,两颧潮红,轻微咳嗽,

舌诊:舌红少苔

脉诊:脉浮,细数。

中医诊断为:温热病(或者说温病)。

证型为:阴虚外感。

舌红少苔,脉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由于外感所以脉偏浮,所以舌红少苔,脉浮,细数。两颧潮红,也是阴虚的一个体征。

治则:养阴,清热,发汗解表。

具体方药如下:

玉竹10g,白薇3g,淡豆豉10g,桔梗6g,薄荷6g,南沙参6g,铁皮石斛6g,甘草6g,葱白两根,大枣两个。

三剂后烧退,咳止。经查血已无“白血病”指征,痊愈出院。这样的病案,在中医界,不独有我,凡大部分专业一点的中医对于这种急性白血病属于外感的都很拿手,所以说(治好)这个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觉得有多么神奇的,只不过西医觉得很神奇,家属觉得很神奇而已。这个病倘若放在古代。一般的小医生都可以用这个养阴清热,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愈,而他或者家属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被称为“白血病”,被称为“血癌”。而“白血病”和“血癌”是西医来的定义的这么一个疾病。纵观此病案说明一个问题,中医跟西医的差距多么大,西医要(参考)很多指标来确定是哪一种疾病,中医通过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对证治疗即可,于无形之中治好“白血病”,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所谓的“白血病”3剂药就可以治好,是不是所有的“白血病”都是3剂药可以治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这个病案是外感的“急性白血病”。对于有一些非急性的或者说慢性的;或者说是由于内因所引起的。以内因为主要矛盾引起的,那绝非3剂药可以解决。

我们可通过这个古代的这个文献,来看一下“白血病”在古代文献里是怎么这个论述的。

《圣济总录》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原话:“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饮食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羸瘦者是也。”这个其实是说由于内伤所引起的一些“白血病”的一些症状。另外它还有这么一段话:“急劳之病,其证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营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那么,从这两段话可以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发热特点,是体质虚弱导致的内伤发热,或者是虚人外感所导致的发热,与单纯的外感发热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提出了指导我们看急性”白血病”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体质虚弱导致内伤发热,或虚人外感导致的发热”,也就是说他讲了外感和内伤两种情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质虚弱。所以,很多“白血病”把它归为:内伤发热或者外感发热。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外感发热,但是他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虚人外感,或者体质虚弱导致内伤发热,有虚也就是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引起的发热可能有一些就属于“白血病”范畴,而体虚导致的发热也有可能属于“白血病”的范畴,而我们刚才看的这个病案是阴虚外感,一般的“白血病”不会是单纯性的外感,必定会有体虚做前提,也即所谓的正气虚弱,复感外邪。 据相关文件统计,从目前的临床上统计的情况看:儿童,青少年患急性白血病的以阴虚血热为主,约占85%左右,也就是说,急性白血病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居多,而且85%,属于阴虚外感。也就是说,我们刚才的这个玉竹白薇汤可以治疗85%的急性的外感的、属于“白血病”的这么一个类型,那么还有15%的,比如说有一些属于气虚外感,有一些属于阳虚外感。气虚外感的代表方剂是败毒散,阳虚外感的代表方剂是再造散。但是它们的少见一点,比较多见的是阴虚外感,我们就用玉竹白薇汤。当然,这个玉竹白薇汤是我给它起的一个名字,是在加减葳蕤汤的基础之上调整而成,那这个葳蕤就是玉竹,其实就是加减玉竹汤,经过调整之后,变成玉竹白薇汤来专门针对阴虚外感。当然,阴虚外感它不属于白血病,只要是阴虚外感的,皆可用玉竹白薇汤来进行加减治疗。

白血病很多会出现一些出血症状,但这些出血症状早在《黄帝内经》就描述,比方说《素问》有这么一段原文:“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这是其中一段话。另外《素问》有记载,“有病温者,汗出则复热,而脉燥急,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还有另外一段话:“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血溢流注。”。这是《素问》里面的关于急性白血病出血的症状。《黄帝内经·灵枢》也有记载,有这么一段原话:“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这些描述与急性白血病,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急性出血症状极为相似,也就是说,急性的白血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论述。

白血病还有一些伴随症状,西医所认为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在古代文献当中一样的有记载,比方说明朝陈实功所写的《外科正宗》有这么一段原话:“夫瘰疬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风毒者,外守风寒搏于经络,……热毒者,天时亢热,暑中三阳,或内食膏粱厚味,酿结成患,……气毒者,四时杀厉之气,感冒而成。……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筋疬者,忧愁思虑,暴怒伤肝,盖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成核;……痰疬者,饮食冷热不调,饥饱喜怒不常,多致脾气不能传运,遂成痰结。” 而《诸病源候论》里面也有这么一段话:“积聚者,腑脏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而《医宗金鉴》也说:“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那么,这些论述就类似于急性白血病之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

白血病总的来说,是正气不足或者说先天已有胎毒,而后蕴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以致脏腑受邪,骨髓受伤(或者说骨髓受损),正虚邪实,耗气伤阴,气血亏虚的这个动态的病理过程。从三个方面来这个剖析一下这个病因病机。

第一个,正虚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正气不足。

第二个,饮食因素

第三个,邪毒因素。

第一个,正气不足。《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禀赋薄弱,体质不建,胎毒内伏,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母体虚弱,胎中失养或孕育期间,母体感受毒邪潜伏于内,可以遗传到下代,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卫外不固,无力抵抗病邪。同时,后天不足也易形成久病不复的这个虚症。另外,大病失于治疗或者辨证有误,或者选药不当,形成久病不复,以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或者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者肝阴不足,肝阳亢盛,或者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如此诸多诸虚不足,精髓不复,可导致疾病延年不愈。

第二个,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饮酒过度或者过食药毒,这个过食药毒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根据自己的体质,不同的体质,那么不同的四气五味产生的结果就不一样,比如说你是热性体质,你吃了热性的食物,那么它就是药毒,你是热性体质,吃了寒性的,凉性的,这个食物,那么它就不是药毒,反之亦然。或过食药毒等均会中伤脾胃,而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气血化生无源。同时脾土虚弱,水湿不化,可以形成痰湿。痰性流注,易流窜于脏腑经络、肌肤而形成痰核,痰又易与瘀血交着,形成痰瘀互阻,凝结于胁下形成癥积,流注于经络肌肤之间,形痰核和瘰疬。

第三个,邪毒因素。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或者是邪毒太盛,或长期受环境之毒滋扰导致邪毒入里,侵犯五脏损及骨髓,而造成毒踞脏腑、骨髓的病理变化,邪毒侵袭胁,易伤营血或内伤心包,可以引起危、急、重症。毒邪散发,遍布全身之后出现全身的症状。

最后,中医黑不要黑,中医治病讲究的是缘分,我不反驳,不反对西医,反而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感到庆幸!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套医学在护卫着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