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田治江/黄土高原的风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田治江
在黄土高原,风是无处不在的,谁也不知道它们息居在哪条大山的皱褶里。说不准什么时候它们就会突然冒出来,掀起一波风浪,也会带来一些雨水。尤其在黄土高原的夏天,风是雨的头,或者说风总是先雨而来。我甚至弄不明白,到底是风运来了雨,还是雨推着风前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风总是比雨跑得更快,总是在雨的前面赶来。
黄土高原的夏天,往往是热而干燥,不像南方那样是湿而闷热,是一种干燥的热。这样的天气状态下,非常容易产生雷阵雨,有时就是大暴雨,甚至是特大暴雨,山里的人们习惯叫它“白雨”。
这种雨来的很快,往往是随着一阵风就刷刷地来了,瞬间雨点就会齐刷刷地砸下来,一开始就会在地面上腾起一层雨水和泥土混合而成的白雾,用不了半分钟,大地上、山川里就会水流如注。快速、猛烈、有一股子狠劲,似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想把所有的雨水全部倾倒下来一样,但往往这样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好像赶时间似的,长则半小时,短则十几分钟,迅猛而来,又总是急吼吼地离去。
往往这样的雨来临之前,都会有一股风在前面呐喊助威。或者风也是为了打个前站,给忙碌的人们提前打一声招呼,提个醒。似乎在告诉人们,大雨马上就要来了,赶快做好准备!往往也是当你正埋头忙碌着,突然感到有一股子冷风吹过来,抬头一看,就会发现远处的山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股风早已经形成,并跨过了山头,顺着山势快速地冲了过来。黑压压的一片,卷着云,裹着雨,迅速推了过来。或者黄毛毛的一排,乱云翻转,在风里打着滚,铺天盖地的翻滚着、推进着,这就意味着一场暴雨已经形成。就在你转眼间,也许它已经越过了好几个山头,直直地扑了过来。如果你手脚还不够麻利,稍稍迟疑那么几秒,就会被大雨淋个透湿。
一个刚到黄土高原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许你一下子就慌了手脚,你真的不知道这雨到底能下多大,光看这阵势就把你给吓住了。可是对有经验的人来说,只要看一眼云的样子,试一下刮来的风的力度和冷暖,就知道这雨能不能落下,或者能下多大,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他们反倒一点也不慌乱。
比如说,云是黑压压的那一种,刮来的风是那种冷冷的,有点惨人的那种,那一定是能落下雨水的,甚至还会是很大的大暴雨,也许用不了一、两分钟就会大雨倾盆。就得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相对的应对,比如赶快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不然就会被倾盆大雨浇得浑身湿透,甚至还会把热人浇出一身的病来。
如果是黄毛毛的那种云,吹来的风是一种干热的,多半是落不下雨的,或者只能落下少量零星的雨。因为风速很快,也很强劲,推动着的云层也会快速流过,雨就很难落下来,往往会落到别处去。这个时候,人们大都不会着急,也不会慌乱,甚至还会边看天、边干活、边聊天,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因为这样的雨即便是落下来了,也不会太多,往往也只是撒湿个地皮子,好像本来就不是为了给这个地方下一场透雨而来的,只是顺便路过,捎带着淋了几滴,能撒花个地皮子也就罢了。这场雨注定是要落到别处的,不是给你这里下的。而这样的雨,有时也很神奇,可能会隔一条犁沟都不下。也就是说同一块地里,犁沟的一边下着大雨,而另一边却是干干的,一滴雨都没有落下,大自然有时就会这么神奇。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天太热,小孩子干活又干不动,大多数时间在山里放牛、放羊。中午最热的时候,就会从山上跑到沟底的大柳树下乘凉,一方面沟底里有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不那么干热。另一方面大柳树下有着浓厚的树荫,待在下面会更凉快一些。
可是待在沟里,视线就受到了影响,如果起了雨,人待在沟里是不容易发现的。往往听到山上的大人们在大叫大喊,才知道起雨了,这个时候想爬上山坡已经来不及了,就得赶快找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待着,远离沟底。因为一下大雨,几面山上的雨水会迅速地流到沟底里,尽管沟底里平时是干的,一旦下了大雨,沟底里会迅速形成洪流,瞬间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会把人或者牛羊牲口冲走。
那个时候家里都很穷,根本没有雨衣,雨伞也很少,下雨出门时,条件好的人家就带块塑料布,条件差的就带个化肥袋子。如果身上带了块塑料布,或者化肥袋子,就快速地展开披在头上,安安静静地蹲在一个地方,把自己缩得小小,抱得紧紧的,躲在那块勉强能遮避雨水的塑料布或者化肥袋子下面,任由大雨倾泻而下,一会儿脚前身后都是流动的雨水,好在头上和身上是干的。那个时候已经顾不上牛羊牲口了,其实牛羊牲口它们也很聪明,也会远离沟底。牛则会安静地站在原地,草也不吃了,羊会三只一堆,或四、五只一堆地挤在一起,等雨下过了再吃草。
如果那天没有带避雨的塑料布或化肥袋子,那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雨地里被尽情地淋个透湿,等下过了,雨停了,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拧干了再穿上。当然,这样做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样会很容易得感冒的。好在那些年,都是小孩子,不在乎什么,淋了也就淋,感冒了扛几天也就好了,没人在意。大人们在意的只要人和牲口都好着,没有被洪水冲走,其他的才不会在乎的。
有时,如果山上的大人们发现得早,喊叫得早,时间还能来得及。我们也会把牛羊赶上山沟,让它们呆在山畔上,这样会更安全一些。如果实在赶不上沟畔,也会先把牛羊赶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人才会离开。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了,我们就会先不管牛羊,迅速地爬上山坡,寻找离自己最近的小窑洞躲雨。因为在沟畔的边上,我们平时都会挖一些躲雨的小窑洞,一个小窑洞可以躲一到两个人没有问题。而且一条沟里两边的山畔上,在不同的地段和位置,都有一些我们自己平时挖的躲雨的小窑洞,如果遇到了大暴雨,这些小窑洞就能发挥作用,至少把人淋不湿了。
当然,如果牛羊在沟里吃草,人在山上面,有雨自己就能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应有的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倒还是从容一些,也安全一些。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放牛和羊了,大都进行了圈养。山里的植被和草木也茂盛了许多,自然和气候条件也比原来好了许多,那样的极端天气和大到暴雨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山沟边的那些躲雨用的小窑洞也早已坍塌或者废弃不用了。
这么多年,我也早已离开了家乡,甚至一年也回不去几次了,由风打头的那一场场暴雨,也早已留在记忆了,成为一种回忆或者怀念。
在黄土高原,风是无处不在的,谁也不知道它们息居在哪条大山的皱褶里。说不准什么时候它们就会突然冒出来,掀起一波风浪,也会带来一些雨水。尤其在黄土高原的夏天,风是雨的头,或者说风总是先雨而来。我甚至弄不明白,到底是风运来了雨,还是雨推着风前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风总是比雨跑得更快,总是在雨的前面赶来。
黄土高原的夏天,往往是热而干燥,不像南方那样是湿而闷热,是一种干燥的热。这样的天气状态下,非常容易产生雷阵雨,有时就是大暴雨,甚至是特大暴雨,山里的人们习惯叫它“白雨”。
这种雨来的很快,往往是随着一阵风就刷刷地来了,瞬间雨点就会齐刷刷地砸下来,一开始就会在地面上腾起一层雨水和泥土混合而成的白雾,用不了半分钟,大地上、山川里就会水流如注。快速、猛烈、有一股子狠劲,似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想把所有的雨水全部倾倒下来一样,但往往这样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好像赶时间似的,长则半小时,短则十几分钟,迅猛而来,又总是急吼吼地离去。
往往这样的雨来临之前,都会有一股风在前面呐喊助威。或者风也是为了打个前站,给忙碌的人们提前打一声招呼,提个醒。似乎在告诉人们,大雨马上就要来了,赶快做好准备!往往也是当你正埋头忙碌着,突然感到有一股子冷风吹过来,抬头一看,就会发现远处的山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股风早已经形成,并跨过了山头,顺着山势快速地冲了过来。黑压压的一片,卷着云,裹着雨,迅速推了过来。或者黄毛毛的一排,乱云翻转,在风里打着滚,铺天盖地的翻滚着、推进着,这就意味着一场暴雨已经形成。就在你转眼间,也许它已经越过了好几个山头,直直地扑了过来。如果你手脚还不够麻利,稍稍迟疑那么几秒,就会被大雨淋个透湿。
一个刚到黄土高原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许你一下子就慌了手脚,你真的不知道这雨到底能下多大,光看这阵势就把你给吓住了。可是对有经验的人来说,只要看一眼云的样子,试一下刮来的风的力度和冷暖,就知道这雨能不能落下,或者能下多大,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他们反倒一点也不慌乱。
比如说,云是黑压压的那一种,刮来的风是那种冷冷的,有点惨人的那种,那一定是能落下雨水的,甚至还会是很大的大暴雨,也许用不了一、两分钟就会大雨倾盆。就得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相对的应对,比如赶快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不然就会被倾盆大雨浇得浑身湿透,甚至还会把热人浇出一身的病来。
如果是黄毛毛的那种云,吹来的风是一种干热的,多半是落不下雨的,或者只能落下少量零星的雨。因为风速很快,也很强劲,推动着的云层也会快速流过,雨就很难落下来,往往会落到别处去。
这个时候,人们大都不会着急,也不会慌乱,甚至还会边看天、边干活、边聊天,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因为这样的雨即便是落下来了,也不会太多,往往也只是撒湿个地皮子,好像本来就不是为了给这个地方下一场透雨而来的,只是顺便路过,捎带着淋了几滴,能撒花个地皮子也就罢了。这场雨注定是要落到别处的,不是给你这里下的。而这样的雨,有时也很神奇,可能会隔一条犁沟都不下。也就是说同一块地里,犁沟的一边下着大雨,而另一边却是干干的,一滴雨都没有落下,大自然有时就会这么神奇。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天太热,小孩子干活又干不动,大多数时间在山里放牛、放羊。中午最热的时候,就会从山上跑到沟底的大柳树下乘凉,一方面沟底里有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不那么干热。另一方面大柳树下有着浓厚的树荫,待在下面会更凉快一些。
可是待在沟里,视线就受到了影响,如果起了雨,人待在沟里是不容易发现的。往往听到山上的大人们在大叫大喊,才知道起雨了,这个时候想爬上山坡已经来不及了,就得赶快找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待着,远离沟底。因为一下大雨,几面山上的雨水会迅速地流到沟底里,尽管沟底里平时是干的,一旦下了大雨,沟底里会迅速形成洪流,瞬间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会把人或者牛羊牲口冲走。那个时候家里都很穷,根本没有雨衣,雨伞也很少,下雨出门时,条件好的人家就带块塑料布,条件差的就带个化肥袋子。如果身上带了块塑料布,或者化肥袋子,就快速地展开披在头上,安安静静地蹲在一个地方,把自己缩得小小,抱得紧紧的,躲在那块勉强能遮避雨水的塑料布或者化肥袋子下面,任由大雨倾泻而下,一会儿脚前身后都是流动的雨水,好在头上和身上是干的。那个时候已经顾不上牛羊牲口了,其实牛羊牲口它们也很聪明,也会远离沟底。牛则会安静地站在原地,草也不吃了,羊会三只一堆,或四、五只一堆地挤在一起,等雨下过了再吃草。
如果那天没有带避雨的塑料布或化肥袋子,那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雨地里被尽情地淋个透湿,等下过了,雨停了,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拧干了再穿上。当然,这样做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样会很容易得感冒的。好在那些年,都是小孩子,不在乎什么,淋了也就淋,感冒了扛几天也就好了,没人在意。大人们在意的只要人和牲口都好着,没有被洪水冲走,其他的才不会在乎的。
有时,如果山上的大人们发现得早,喊叫得早,时间还能来得及。我们也会把牛羊赶上山沟,让它们呆在山畔上,这样会更安全一些。如果实在赶不上沟畔,也会先把牛羊赶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人才会离开。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了,我们就会先不管牛羊,迅速地爬上山坡,寻找离自己最近的小窑洞躲雨。因为在沟畔的边上,我们平时都会挖一些躲雨的小窑洞,一个小窑洞可以躲一到两个人没有问题。而且一条沟里两边的山畔上,在不同的地段和位置,都有一些我们自己平时挖的躲雨的小窑洞,如果遇到了大暴雨,这些小窑洞就能发挥作用,至少把人淋不湿了。
当然,如果牛羊在沟里吃草,人在山上面,有雨自己就能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应有的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倒还是从容一些,也安全一些。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放牛和羊了,大都进行了圈养。山里的植被和草木也茂盛了许多,自然和气候条件也比原来好了许多,那样的极端天气和大到暴雨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山沟边的那些躲雨用的小窑洞也早已坍塌或者废弃不用了。
这么多年,我也早已离开了家乡,甚至一年也回不去几次了,由风打头的那一场场暴雨,也早已留在记忆了,成为一种回忆或者怀念。
作者简介
田治江,笔名碧芥,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庆城县作协主席。从1989年开始写作,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800多篇(首)。出版有诗文集《含盐而行》、散文、随笔集《岁月在左心灵在右》《炊烟里的故乡》《亲历与跋涉》,诗集《透明的风》。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