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单反的转肩?那么,髋要先转起来!
单反第二季《转起来》(1)
一、前情回顾
蒂姆终结了红土之王纳达尔的连胜势头,正手打出了英雄本色,尤其侧身攻更是威力无比,反手也能与豆子正手高弹上旋相抗衡,反手直线与斜线变换自如,而且火力全开。
网前单反细腻的推挡处理的也恰到好处。
犹如温柔的一刀,令豆子也无可奈何!只能对蒂姆说:“小子法网见啦 ”。
本来网球比赛输赢事不期,但能从费德勒与纳达尔两位常青战神上找到自信,意义非凡!蒂姆出色的出色单反也激励我将单反第二季写下去。第一季《打造单反倚天剑的操作系统》主要探讨单反击球过程 “ 要不要跳 ” 的问题,本季接着分析与跳不跳(下肢蹬伸)相关的躯干转体幅度,关于这一问题,有观点认为单反躯干(肩部)转动比双反小,中午在我的交流群里大家 “ 吵 ” 的不亦乐乎!本季主要探讨与转体相关的几个小议题。下面是第一季的链接,大家可以温顾下:
二、转体要多大?
关于转体,主要涉及到两个维度:一个是蓄势转体,另一个发力转体。
❶ 蓄势转体:前段文中一直以简单的生物力学 “ 肩髋线夹角 ” 来说明,并以“ 发条体 ” 这一通俗说法来描述,但离事实真相总是有段距离。
肌筋膜经线:此次,将这一蓄势升级为肌筋膜经线的 “ 张拉整体结构 ” 理论来解释。什么是肌肉筋膜经线呢?
《解剖列车》中认为纵横穿行与全身结缔组织的薄膜和线条,形成有迹可循的肌筋膜 “ 经线 ”,稳定、牵张、变形、固定、弹力与一些重要的姿势代偿等都与这些 “经线” 密切相关。肌筋膜经线常常是(而非独有)一条沿着拉力方向在骨头之间的外层筋膜上走行的连续带子,肌肉附着点则是张力网络中相对独立的,把力向外推的压力支点。下图是脊柱的张拉结构模型:
❷ 发力转体:发力转体是在下肢蹬伸的基础之上的联动,将动力链从下向上传递,躯干的转动类似火车的一站,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站。
最终通过过躯干转动关键一环,带动手臂碰撞盾结构完成与网球的碰撞。
对于转体理解歧义的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与双反的对比,一些传统单反教学理念也不提倡击球时肩部打开过大……看下费德勒的单反直线,标志性的眼睛凝固盯球,通过随挥幅度来看,下图主要还是“ 推挡式 ” 碰撞。
我们看下蒂姆的 “ 推挡式 ” 借力打球也是肩部打开较小。
那么直线击球就是转动少吗?若这样认为,就有些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了。
❶ 击球线路的选择:假定在同一击球区(前后有时间容错)内,理论上直线回球时肩部的打开幅度要比斜线回球的幅度小些,但实际中都是因时制宜,转肩的幅度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非刻意为之。
❷ 转动轴的 “ 相对 ” 稳定:此处转动轴主要指躯干,关于转动轴很多文章将其与支撑点混淆在一起。
❸ 动力链顺序:在发力击球时,遵循下肢动力链高效传导原则,髋部领先肩部打开(持拍手一侧),随后进行相应的制动。
从后面看髋线的运动轨迹,也就是髋部的转动推动肩部的转动。
髋部的转动与制动效应才催动肩部的运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力链。
❹ 转肩幅度的二维:关于肩部的转动本来就无一标准的模板,那样网球技术也就失去灵性。但还是有一些章法可寻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一技术现象。下图是持拍手到身体轴线的距离,这也是一些人认为的大转肩。(下图中维字打错了)
但网球技术从来不能孤立的用一个维度来定性,必须与上下维度来综合考虑,如下图,就可以明白肩部打开大小的影响因子,下次接着聊。
三、体能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