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约八公里处,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青浦、昆山、松江、吴江、嘉善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上海第一大镇”之称。
朱家角历史悠久。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
朱家角镇在宋元期间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分属于青浦县、昆山县。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朱家村改名为珠街阁,又名珠里、珠溪,俗称角里。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随即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沈巷、万龙、葑沃、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东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朱家角这个名字才开始才正式使用。
历史上由于朱家角镇水运发达,经济历来十分繁荣。早在宋元期间,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明代中叶,就因盛产棉布名闻四乡,纺纱织布成为家庭主要手工业,农家“工纺织者十之九”。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镇上各种手工业店铺、作坊、工场林立,且较具规模。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庆《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战争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厂至东市街梢,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美誉。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另外,镇上还开设有造船业、水木业20余家。
还是回到现实中。停车场在景区东面,初入景区就是有“沪上第一明清街”之称的北大街,位于漕港河南畔。这条曾经的古镇第一街,至今仍然风光依旧。稍有不同的是,多了些现代化都市气息。
前行不远,很快看到朱家角地标之一--放生桥。
放生桥,横跨于镇东首漕港河上,五孔石拱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被称为“沪上第一桥”。放生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古时24里长漕港河仅此一座大桥,足见其难度之大。该桥设计自有其特别之处:一、该桥设置了超薄的柔性墩,使主拱受力大大减小,材料大大节省;二、桥拱主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加强拱石间的联系,使薄墩桥更为坚固。桥的中孔9节拱石,两边孔分别为7节、5节,每节由9道拱石并列而成;三、上下拱石间有独块横系石联接,桥台座石也为整块石板,显得十分稳固。由于墩薄,加上桥拱自然递增,全桥形成一个缓和顺适的纵坡,自然和谐地衔接两岸街面,显得雄伟而不笨重,堪称古桥建筑史上的杰作。
放生桥,如长虹跨波,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井带长虹”为古时朱家角十景之一。
大桥柱石上刻有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堪称对十里漕港河波涛汹涌以及水运繁忙热闹景象的最生动描述。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地处河道纵横之处,朱家角同样有“江南桥乡”的美誉。据清乾隆时纂成的金泽志书载:“金泽四面俱浸,内多支河,桥梁尤多于他镇,古称四十二虹桥”。当然现在所剩不多了。
正方体绿豆饼。这个我感觉就太亲切了--家乡潮州饶平县特产宝斗饼就是如此模样。这绝不会是一般的巧合,土特产或许也会透露出人口迁徙的某些信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这两张就是饶平宝斗饼的图片了。
稍有不同的是,宝斗饼除了外面是面皮,内里包绿豆沙之外,中间还多加了芝麻、瓜丁(冬瓜制)和肥猪肉,这个特殊的香味组合就见仁见智了。
往回走
放生桥北边著名的陆家老阿婆粽,边上这个叫“扎肉”,当时太饱了就没试。反正我觉得朱家角更像一个吃货的天堂,最好空腹过去,一样一样试个遍才叫爽。
这个叫什么居然忘了...
又一青浦区文保单位--东井茶楼,也叫阿婆茶楼,就在河道交叉处,临水而立,位置极佳。
东井街往北的一条水道,对面可见一座寺院
往北不远又有一座石平梁桥--中龙桥。稍有区别的是,其栏杆为整幅石栏板,更显坚固。
中龙桥是井亭港三桥的中桥,始建于清代中后期,单孔梁式,花岗岩砌筑;桥身总长15米,桥堍宽约2米,桥面宽约1.5米;孔拱跨度4米,矢高3米,桥栏前有抱鼓。中龙桥即为龙腹。
云龙大缸,采用整块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十八条飞龙盘舞在云朵之中,是一件祈福的灵器。后边的红木云石半桌和墙上的红木云石挂匾,均乃晚清原件。
中间的四角亭子叫“缘墨斋”,后面整幅清水砖磨屏风中间有砖雕书法一幅,十分稀罕。
这对源自黄河流域的宋代独角犀牛就更厉害了,两尊铁牛呈匍匐状,双目直视,神情专注,威严肃静。虽历经千年,背上铭文依旧清晰可见。绝对够资格评国保。
垂柱上方的龙头
双亭连接部位屋檐上方有汉白玉雕花
单亭底面呈六边形
重檐翘角,形态绝美
这方珍贵的“霖泉记”残碑由徐开云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撰并书。此碑原置于苏州缥缈峰消夏湾南昂禹王庙前。此地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避暑的夏宫所在,庙前有“霖泉”,色清如镜、味甘若醴。今宫、庙皆废。
紫檀木雕云龙大柜与云龙画案,均是清代皇室标准摆件。此云龙大柜,与故宫养心殿后殿所陈设的紫檀云龙大柜为同款。每扇门上皆雕有五条云龙,张牙舞爪、穿梭云间、意态生动、呼之欲出,确实不同凡响。
紫檀云龙画案。
与和心园相邻的,就是古镇联票的最重要景点--课植园。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马文卿,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
二进为头厅,也叫会客厅,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
大厅挂有“蓬荜生辉”,真谦虚。
后花厅,俗称“堂楼”,是马文卿三个女儿学习琴棋书画之场所。
“抚琴听风”,出自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高式熊之手。木屏风雕刻的是岁寒三友以及鹤鹿等吉祥图案。
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即藏书楼。楼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为所谓“课读”之用。
往西,到了一座造型特别的建筑--观鱼台。二层楼阁需从假山石阶经过一座石拱桥方可到达。
往北边,假山之上有一座亭子--百蝠亭,因亭内四壁画有上百只蝙蝠而得名,寓意多福。
假山南边就是稻田和打谷场,就是“耕植”之所了。
时值课植园西南角正在修缮,部分景点就没看全。
镜清堂。
再次回到庄园里的标志性建筑,正方形五层楼--望月楼,乍一看就像碉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迎贵厅南侧,有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和周天球四人真迹碑刻共15块,十分珍贵,是马文卿聘请雕刻高手周梅谷依照真迹凿刻而成。
望月楼特写
墙角还有非常不起眼的,被刷成白色的青浦区级保护文物--永禁勒索碑,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
南边同样有一条支流,前面高耸的石拱桥叫泰安桥。
新鲜的莲子,可以生吃。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单孔石拱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建造材料为青石。
大家可以仔细观看其石栏杆,此浮雕叫“飞云石”,有明显的元代特征;再加上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也有造桥专家们对此桥的历史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其应该是元桥。
前面出现的这座美丽的木平廊桥叫惠民桥,新建的。
憨厚的松狮犬。以前家里小区经常看见有人牵出来溜,还错误以为是藏獒,吓得不轻...
北大街上又一个联票景点--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
里面展出的是国家级非遗(汴绣)传承人、中国工美刺绣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素花宋秀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素花及徒弟的汴绣作品。
整个花瓶形态逼真、玲珑浮凸、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叹为观止。汴绣的确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艺术财富。
什么?你外面有狗了?劳资不干了,快说是哪个家伙,让我给它点颜色瞧瞧!
再往前,是城隍庙桥。
朱家角城隍庙是青浦城隍行宫,原在镇南的雪葭浜,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徽州人程履吉谋迁今址,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头门进去,紧接的就是戏台。后门上方天花就是戏台台面。
戏台为一个歇山顶屋顶的突出楼阁,周边有木栏杆。戏台下方石门框有楹联一对:“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横批“承平雅颂”。
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清代铜制铸龙邮筒,腻害。
邮局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一楼是中国邮局的历史演变的介绍,内设有国际、国内邮寄大清邮局纪念明信片服务,寄出的明信片加盖大清邮政印章;二楼是清代邮政介绍以及清代至民国的珍贵明信片和信件原稿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