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到家,又一年

春节,这个以“春”命名的节日,有着中国人太多的情结,如祝福、如团聚、如期盼。

差不多三百年前,还是清代乾隆年间,文人蒋士铨写了一首诗《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几百年几千年来,游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都是一样的,见面之后说的话也差不多,老母亲总是端详着孩子说:“怎么看上去瘦了?是工作很辛苦吗?”孩子在那牵挂的目光里低下头,把外面打拼的种种烦恼咽下去,然后打哈哈说:“哎呀妈,我减肥呢。”不敢叹风尘,细究起来,是不愿加重母亲的担心。

这首诗的主角还是孩子,关注的是孩子自身的感受。千百年来,所有做子女的,很少能够体会到自己父母的感受。

一位朋友说,自己的老母亲快八十岁了,近几年,每到过年,总会生场病,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具体原因,总之是头疼、食欲不振等身体各种不适,一定要打几天吊瓶才会好。而吊瓶输入的不过是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朋友不解:这是因为人年纪大了,老糊涂了,对吊瓶的迷信或依赖吗?

人的有些行为别人会感到困惑,它背后的心理原因子女不懂,恐怕老人自己也不明白。因为它来源于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说:人的心理就像一座冰山,意识是浮在水面的那一块,水面下的巨大的部分是潜意识。潜意识很多时候决定人的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朋友的老母亲哪是迷信什么吊瓶啊,吊瓶只是一个道具,凭借这个道具,子女们才可以全部从四面八方回来,有足够的耐心陪伴着她,问寒问暖,长时间握着她的手,摸摸她的额头,仔细听她说每一句话,听她所有的唠叨。

每一个人都有被自己的亲人关心、关注、安慰的需要,哪怕是一个“爱子心无尽”的母亲。她为自己的子女奉献了一生也奉献了一切,她一直在意识的层面说服自己,要体谅子女们的忙碌,体谅子女们的辛苦,体谅他们对自己的疏忽,哪怕已经八十岁了,也要做一个不为子女添麻烦的母亲。但她被压抑在潜意识里面的需求通过身体表达出来,表达出被关心的需要。

治好老母亲身体不适的哪是什么吊瓶,分明是子女的爱和关注。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很多人对孝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却忽略了老人们的心理需求。

常回家看看,据说有的地方已经立法。但在我看来,这不是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每一个年老的父母都有对亲情的期待。与他们聊聊天,说说话,耐心地听他们唠叨,或许,对于解决了温饱之后的中国家庭来说,这就是孝顺最重要的内容。

子女关爱的目光和话语会让年迈的父母更健康。不信,你就试试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