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古今字和通假字
书家以己之见,断言《石门颂》碑文多有错别字。例如,《石门颂》第299-306#字句:“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其中的“知”字,实际上是“古字”,而“智”字是今字。《说文解字注笺》:“(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祗作知。”而在“智”下笺注:“知、智本字。”古书多以“知”为“智”,或以“智”为“知”。当“知”和“智”在表示知识和智慧的意义时,为古今字。又如,《石门颂》第114-121#字句“上則縣峻,屈曲流顛。”其中的“縣”字是古字,“懸”字是今字。《说文解字》:“(縣),系也。注云:“臣铉等曰:'此本是縣挂之縣,借为州 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意。’”先秦古籍中,“懸”字偶有所见。《孟子正义 · 公孙丑章句上(p.186中华书局2004.2)》:“民之悦之,犹解倒懸也。”汉代以前不该有此“懸”字,可能是汉代以后的学者校勘《孟子》所为。
“古今字”,“古”为“古字”,亦称“古文”;“今”为“今字”,亦称“今文”。“古今字”这一文字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汉代。西汉时期,在重新收集、整理古籍时,发现古今异字,引起经学大师们的注意。大约在西汉末年,将古今异字整理成卷。《汉书·艺文志(p.1362中华书局2005.3)》:“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皆异。”“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
古字与今字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的“古今字”有不同的内容。时抵东汉,在《石门颂》碑文中也出现了不少古今字。后世书家和现代书家却把这种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和文字假借现象说成是“错别字”,或是“写法不规范”,在释文中用现代汉字给予纠正。例如,第(050-057#)字句“建定帝位,以漢詆焉。”其中“诋”字见《尔雅》:“诋通柢。”“ 诋 ”( dǐ ),毁谤、诬陷;通“柢 ”,根底、根基。《 淮南子·兵略训(p.1055中华书局2006.4) 》:“兵有三诋。”本注:“ 诋,要事也。”《 尔雅· 释言 》:“柢,本也。”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承仕云:“ ' 诋’疑当作' 柢 ’,犹言根柢也。”《老子德道经·长生(p.6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是为深根固柢。”[注]云:“柢:根也,本也。楚简本作'氐’,义同'柢’。”清· 黄生和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石门颂(p.234中华书局2006.7.) 》:“欧阳公《 集古录》谓,诋字未详。寓意诋字其旁疑从氏。诋或即谥字,谓高祖由子午道入秦,以其兴于汉中,故遂定有天下之号曰汉。谥,犹号也。”本注:“承吉按:诋字有点无点,不过书写时之随笔,今《 隶释》乃原无点。观碑辞意,乃以诋为抵之通用,谓之以汉当之代之耳。古人使字,偏旁多可互用,以主声纲,不主形迹。而有等字偏旁之义较重,又非可概为通用,通则致混。如此诋字,原不可以通抵。然汉碑涉笔往往故作异体,所失甚多,故不独此一字为然,无足致异。公以谥字体之,虽非碑意,要正足以见公明乎字以声通,非欧所见及矣。”综上所云,将“柢”易为“氏(shì)字”(上古“氏”是“姓”的支系,后来姓和氏混用。)不妥。若易为“氐”字,妥帖,但碑文中是“诋”字,而不是“氐”字。
第(058-055#)字句“後以子午,塗(上边还有'艹’头)路歮難。”书法家认为“塗(上边还有'艹’头)”字和“歮”字是别字。明·梅郢祚撰《字汇》及清·吴任臣编《字汇补》:“塗(上边还有'艹’头)同途。”“ 塗(tú,原碑文中“ 塗 ”字上有“ 艹 ”字头) ”《 说文 》有“ 塗 ”和“ 涂 ”,《 玉篇 》:亦有“ 塗 ”和“ 涂 ”,“ 道也,路也,径也。”通“ 途 ”,为“ 途 ”之假借字;但古字书均无碑文中字。《 隶释 》云:“ (有' 艹 ’字头之' 塗 ’字)即' 塗 ’字。”
第(074—081#)字句“凡此四道,垓鬲尤艱。”其中“垓鬲”之“ 垓(gāi )”通“ 陔(gāi) ”,亦通“阂(gāi)”,但碑文中为“垓”,“八极之地”。《 说文 》:“ 兼垓八极之地国语曰天子居九垓之田。;“ 鬲 ”通“ 隔 ”,阻隔 ,不是“别字”。“垓鬲 ”,偏远之地。
第(112-129#)字句“下則入冥,傾瀉輸淵。”其中“冥 ”通“ 溟 ”,昏暗,幽深昏暗。《 说文 》:“ 冥,幽也。” 颜师古注:“ 冥,暗也。”“ 以其冥漠無涯,故謂之冥 ”。“下則入冥 ”,脚下则是深邃冥蒙。“ 廎 ”,动词,倒出来。“ 廎寫 ” 同“ 傾瀉 ”,其中“寫”为古字,“瀉”为为今字。《说文解字》:“寫,置物也。”段注:“謂去此注彼也。... ...按:凡倾吐曰寫,故作字作画曰寫。俗作'瀉’者,寫之俗字。” “寫”字另加“ 氵”新造的“瀉”字只分担其中倾写、倾吐义。《广韵》:“瀉,吐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