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说音响】好音质 ≠“惊天动地”的效果

【乐说音响】

好音质 ≠“惊天动地”的效果

撰稿 / 乐迪


早上起来看看某大电商的耳机网页,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出自名门并且音质在业界有定评的录音室监听耳机,在用户评价里面的反响似乎都不那么好。

比如,有一个评论写道:“慕名买的,声音很清晰,但听音乐就算了,听不出有啥好,很平淡。”

还有一个评论写:“有点小贵的耳机,别人有说好,我却听不到什么好效果,一点也没震撼到我,算了,给儿子做功课听吧。”

类似这样说没有听到自己期待中那些音响效果的评点,简直比比皆是。

再看商家写的广告词,都是什么“专业监听耳机,顶级音响效果”;“专业级领先型号,业界枭雄”……然而,大多数用户却不买这个账,这是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一般的耳机发烧友,并不了解“好的音质”究竟指什么,把一些自己的听音取向和爱好等同于“好音质”。

相当多的耳机爱好者希望听到惊天动地的音响效果,最好把自己吓得半死,这个效果就是到位了。

但是,一个优质的监听耳机,首先是要做到自身是尽可能中性平直的,然后有能力“忠实”地还原原来的录音。原来的录音就是不“惊天动地般震撼”的,如果听起来却变成了不同凡响的震撼,这还是好耳机吗?分明是篡改了原貌。篡改就是失真,就是不忠于原作。

在生活中,在音乐厅,如果不使用扩声设备,我们极少能听到”声振寰宇“的伟大效果。所以,在一副好的耳机里,你听到的是舒缓的小桥流水,是和谐的莺歌燕舞,那就对了,一切娇柔造作、一切变形扩张,其实都是不正确和反常的。

监听耳机是为录音和混音制造的工具耳机,准确还原,是它的第一属性和追求目标。这点其实不太容易做到,因此被业界视作高质量耳机,商家也经常拿”监听“两字做文章,标榜高音质。但一般还没得道的耳机发烧友,买耳机是为了娱乐,还想得到一些听觉刺激,所以南辕北辙,取向相反,怎会给到好评。

回到本文开头看第一条评价,我觉得其实全是表扬,“声音很清晰”、“很平淡”,这说的就是监听耳机的优点,可惜买家不识这个好,结论却是“听音乐就算了,听不出有啥好”。关键是这个“好”,买家不知想听到啥。

这就像许多文学名著,几百年传下来,自然是好的,但不要看、不想看、看不出啥门道的终究是大多数。

好的耳机应该让你感受到现场表演的气氛

很久很久以前,美国TELARC唱片公司出过一张影响很大的唱片,是辛辛那提乐团演奏的《斯特劳斯家族》,被推崇为“发烧片鼻祖”,至今无人“超越”。那里面的音响效果就是惊天动地的,开头那一声“砰”,基本吓倒99%第一次听的人。所以这张唱片上写有一个关照:“请在聆听这张唱片前,先关小你音响设备的音量,不然可能损坏你的设备!”

这张唱片“毒害”了一代又一代发烧友,让大家把音响的刺激性当作了“好音质”的表现,此后很多蔡琴的、萨克斯的发烧唱片,走的就是这条路。但这已经距离事实很远了,音乐的本源不是这样的,这是录音室里做出来的效果,好比是小姑奶奶的浓妆艳抹,对于严肃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就是个玩笑。这张唱片发行20年来,并无第二张唱片完全模仿地跟上来,不是做不出,而是太邪门,人家不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高清音频格式的评价上,相对于CD那种16/44.1的音频格式,24/48、24/96的高清格式音质要好得多,但很多发烧友听了正式发行的高清音频,或者音质更好的SACD后,都说好像差不多,没啥震撼效果。

这可能是发烧友的设备不行,他的设备就是按回放CD的标准,甚至MP3的标准设计的,也可能是对高清音频的“高音质”不甚理解。高清音频记录密度高,声音还原更逼真、更有厚度和质感、更有空气感(临场感),而不一定是更爆棚。如果以为SACD每张都像TELARC唱片那样吓死人,那就是曲解了。

当然,有些发烧友就好“爆棚”、“重低音”这一口,就认为这是好声音,那也无妨,你可以买专门为你“这口”生产的耳机,也有很多品种。但这些夸张了某种效果的耳机,我不能称它们是高音质的,只能说它们“有个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