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的"以俄为师"
1956年,教育部依据“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已将重点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列入工作计划。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只能依靠苏联的帮助,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派出教师到苏联进修,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转移到计算机专业,加速培养自己的青年教师,有胜于无,一步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苏联的箭牌计算机
知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894—1964),1935年8月至1936年6月,到清华大学工作一年,与他的学生李郁荣一起研究电路设计,还试图制造模拟计算机。1945年12月,孙明经先生将“布修(布什)计算机的未来应用”作为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专修科的“电影工程”课程内容讲授。但这些模糊、初步的探索,距离创立一个实实在在的专业还相差甚远。
1956年,清华大学筹建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专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寻找教学模式和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校方通过外交途径索取到莫斯科莫洛托夫动力学院及列宁格勒加里宁多科性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但缺少教材。他们的计算机专业(自动学远动学)是为喷气技术服务的,与自动控制专联系密切。
蒋南翔校长依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尖端科学技术的部署,要求教务处把专业目标对准国家重点尖端工业和科研。为此学校决定把计算机专业同自动控制专业合到一起,放到电机工程系,由钟士模教授一并领导,为正式建立自动控制系作准备。
有了苏联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那时苏联的计算机专业偏重机电式(或电子式)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的比重很小,只是当作数学计算仪器,而不是软硬结合的应用系统,更没有成为军事装备。
1956年2月,哈工大创办计算机专业,但未能向苏联聘请到计算机专家。
1957年、1958年,清华大学请到两位苏联专家,一位是自动控制(随动系统)专家,另一位是机电式解算装置专家,他们对电子计算机(尤其是数字计算机)都不太熟悉。
苏联专家苏启林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前左起林尧瑞、苏启林、金兰;后左石定机。
1957年4月,教育部批准交通大学从下学期开始增设电子计算机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自当年11月重新筹建无线电系下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参照莫斯科动力学院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课有:电子线路、模拟电路、脉冲技术、解算装置、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等。
1956年,计算数学列为“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学科。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设置了这个专业。
1957—1959年吉林大学聘请苏联专家梅索夫斯基开办计算数学讲习班,学员有李荣华、冯果忱、李岳生、李庆扬(清华)、蒋尔雄、康立山、徐萃薇(北大)等。
清华大学高等数学教研组确定计算数学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并派出赵访熊教授到苏联进修。赵访熊,193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毕业,在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研究生,1931年获硕士学位。1956年,已经当了20年的教授,年近50的赵访熊接受派遣,赴苏联做访问学者。他来到列宁格勒大学.在康托洛维奇院士领导的计算数学教研室做访问教授。因为该校没有计算机,学习、研究计算数学受限。第二年,他转到莫斯科大学。1958年归国后,赵访熊担任了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副系主任兼计算数学教研组主任,参与创办计算数学专业,包括两个专门化: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后者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计算机系软件专业。
赵先生曾讲授“计算方法”课并指导计算数学研究生,清华成为最早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工科院校。
二排右三起,徐献瑜、赵访熊、冯康三位数学家都到苏联访问、进修过。
1957年,北京大学杨芙清作为研究生赴苏联学习,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她第一次接触到电子计算机,第一次编的程序就取得一次通过的优异成绩。后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师从世界一流科学家、著名教授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她独立设计出的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编译程序)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1962年底,杨芙清赴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以中国计算机专家身份负责科学计算,1965年1月回国。
杨芙清在苏联上机
1969年2月,杨芙清作为总体设计组成员,参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研制,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设计。1978年,该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她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管理程序》一书,成为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早期的启蒙教材。1978年,杨芙清推动建立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并任操作系统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8月20日,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徐家福赴莫斯科进修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导师为苏联程序设计鼻祖舒拉布拉,他自学编程、用箭牌计算机指令编写算术运算程序上机调试。1959年8月10日,徐家福学习二年后归国。
1958年徐家福在莫斯科大学
1960年9月,他奉命在数学系开设“电子计算机与程序设计”课程,校内外人员纷至沓来,教室爆满。徐家福以莫斯科大学材料为基础,参照英美资料,于暑假之前写出全部讲稿付印。
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该院是我国向苏联寻求技术援助的重点之一。北航参与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副院长沈元是科学规划航空组成员。
北航筹委会提请重工业部航空局代为聘请60位苏联专家,计算机专业有来自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的阿弗纳赛耶夫(E.E.AФанасьев,1958.12—1960.6)和萨包什可夫(К.А.Сапожков,1959.11—1960.8)。两年时间中,他们指导了五位研究生、开课五门,指导实验课六门。
列宁格勒电工学院当年还接待了四机部派赴苏联的9位计算机专业留学生。
1955年根据二机部部长顾问苏联专家莫日维洛夫的建议,决定在即将建成的中国第一所无线电类大学一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电)设置计算机专业。1956年10月成电正式成立,电子自动化设备系(四系),设立解算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两个专业,解算装置源于火炮射击瞄准计算,典型装备是炮兵和舰艇使用的“指挥仪”。四系副主任张志浩回忆,苏联专家沙勃可夫参与相关工作。
多位苏联专家到达成电,如技术科学博士,莫斯科动力学院功勋教授,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科学与技术功勋活动家依·弗·列别捷夫讲授超高频电子学;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的伏拉基米尔·尤里维奇·罗金斯基讲授无线电测量课;梁赞电工学院的鲍利斯·依万诺维奇·布拉金讲授无线电元件课。1960年4/5月间,成电聘请苏联计算机专家萨波斯柯夫来校讲学和指导,讲师刘锦德任教师进修班班长。
从1956年到1959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选拔了10人赴苏攻读研究生。其中有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解算装置专业”筹建的讲师江明德,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习电子计算机运算操作和制造计算机的技术。
1956 年3 月,哈军工助教康继昌被批准攻读空军工程系苏联专家的副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辛捷耶夫和伏洛诺夫,这两位导师把他带进神奇的计算机领域。1982 年,西北工业大学创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康继昌任第一任系主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之后指导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哈军工有一位苏联专家培养的研究生柳克俊。1953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时被钟士模教授录取为研究生。随着清华大学引进的苏联专家工作调动,柳克俊随苏联专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俄语,成为专家的得力助手,以优异成绩毕业。哈军工把他调到海军系建设指挥仪专业,他投入海军计算机应用和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柳克俊先生
北京工业学院作为当由二机部领导的国防工业院校,成为第一批创办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1955年由苏联专家帮助建立了火炮射击指挥仪(解算装置)专业,学校根据学科与专业相近的原则,在该专业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专业。
王遇科。1955年,在哈工大电机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毕业,1957年被选送到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专业深造,1961年1月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1962年秋到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他编写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逻辑设计》,油印发给学生。京工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水平大为提升,基础扎实,文革前该校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
除去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培育方向要依靠苏联经验,具体教学内容也离不开苏联的教材。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紧急上马,校方只给一周准备时间,教师王远勇挑重担接受任务,内心深感惶恐。
1951年,王远从上海交大毕业,在京工讲授的是电机学、整流设备,专业相近一点的也是电解算装置。之前,他都没有见过电子计算机。好在学校图书馆接收了中法大学的全部书刊资源,他找到苏联自动化学报连载的俄文《电子计算机》,正是БЭСМ计算机,图文对照,让他大喜过望。
王远先生
28岁的青春年月,教学的热情战胜了身心的劳累,深夜独行学海静心备课,起床就要走进教室讲授,晚上的俄文资料,次日就变成课堂上的学生笔记。有时整个上午,依照苏联习惯要连续讲授六课时,一上讲台人就处在一种亢奋的工作状态中,这份讲稿成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础。王远讲授计算机原理课,1958年讲授90学时,1959年60学时。
中国的计算机教育从苏联专家的帮助,出国留学、进修,训练班培训,清华、北大、哈工大的第一批本科学生开始,计算机教学逐步扩散到更多的大学,几年之后就形成了一股越来越成熟的洪流。
配合计算机事业起步,科学出版社、邮电出版社等尽力出版多种计算机图书,但要掌握这门技术,必须把教学同科研、生产结合起来。不言而喻,1958年蒋南翔校长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口号。在研究设计和制造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的过程中锻炼成长,一切全靠基层科教单位自已解决,相互协作支援。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纪念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者郑守淇先生
成电第一份专业招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