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鸿集团生态扶贫“搅活”扶贫攻坚“一池春水”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扎下根,群众脱贫有底气。
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全国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万个,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每个贫困县都有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98%以上的贫困户。
从东北腹地到西南边陲,从藏地高原到大别山区,全国各地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以来,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了主导产业,90%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超98%的贫困户。
“有机农产品的修剪与传统修剪方法可不一样,技术员帮了我很多,等到这些结满树枝,运鸿集团就会过来集体回收,销路是不用愁了。”在湖北武穴大别山区,田家镇铸钱炉村村民张武,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对有机农产品修剪枝丫,他见到记者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家在光伏智慧大棚下的有机农作物种植情况。
像张武家在光伏智慧大棚下种植农产品的村民都是这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武穴当地扶贫办与集团携手“联姻”后,由政府对接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企业在当地投产光伏扶贫项目建设,除了光伏大棚地下种植农作物,大棚顶上的太阳能也在实时发挥经济效应,只要太阳出来,光伏面板就会启动发电蓄电,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属于自家太阳能光伏面板所发电产生的电,在年底进行精准统计后,会由国家电网下拨专项款,直接将钱汇入老百姓的专属银行卡。
“我每年大概从光伏发电补贴这一项,就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另外加上大棚的有机蔬菜瓜果,以及爱人在集团公司里面上班,有稳定的收入,我们一家人总体的收入平均在6万元以上呢!对我们来说,这个收入已经很可观了。”在田家镇铸钱炉村,村民陆涛擦拭着自家的太阳能光伏面板,他边说边打理光伏面板上面的灰尘。
只要太阳出来就有钱,光伏板发电后并入国网计数,贫困户家发电的可以并入抵扣自家用电,剩余电量年底直接兑现入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都有这样一笔固定的收入。
据悉,湖北运鸿集团在武穴地区投资的光伏扶贫项目,在武穴市当地扶贫办的协助下,通过对368户精准扶贫户逐户核实,对17户未脱贫户采取“一户一策”。
集团在该地区先后投资总共10亿元的产业,通过开展荒山荒地流转650亩。第一期在田镇铸钱炉村建设的占荒地150亩的光伏发电系统现已启用,为128户精准扶贫户安排了光伏产业就业需求。第二期160兆瓦智能光伏生态农业大棚(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向武穴市田镇马口工业园区输送清洁电能3.7亿度,加上在武穴市田镇建设的一期6兆瓦智能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可发电1400多万度,两期工程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万吨,吸收劳动力700名左右。
同时,企业还对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户实行贫困户岗位就业扶贫,让贫困户不用外出务工就业。据了解,运鸿集团建立的光伏发电有机蔬菜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现已对128户精准扶贫户因地就近安排就业,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
根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产业扶贫有保障,决战决胜攻坚时。
悠悠朦胧青山,孕育绿色希望。站在高处俯瞰,田家镇的山坡散落的村落,在“蓝光闪闪”的智慧大棚点缀下并不孤单,致富的希望总是伴随着每天的旭日东升而充满着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