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颐科技李志:在医疗IT行业中等风来【隆门资本投资案例】

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群人,做得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尚在寒意料峭的早冬,就感受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京颐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从移动医疗到成为国内领先的医疗云产品及服务供应商,再到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及服务者的升级过程中,京颐科技也从两人小队,发展到了如今的840人大队伍。自2004年成立,京颐科技已经成立17年了。17岁是一个人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也是一个企业最有活力的阶段。京颐科技会如何总结过去的17年,又会如何从容地进入新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和京颐科技创始人李志聊了聊。

三次重要转型:

移动医疗、医疗云和数据治理

从偶然进入医疗领域,到成为领先的医疗云产品及服务供应商,这条路,京颐科技走了十七年。
京颐科技自2004年开始创业,前10年,主要业务是移动护理。彼时,医院的“四大件”市场格局已定,从一些老牌信息化企业中“夺食”显然是不明智的。于是,京颐科技选择了差异化切入市场,看中了院内移动医疗这块蓝海市场。
2004年,李志和创业伙伴邵华钢前往美国、日本等医疗技术先进地区,寻找一些具有巨大潜力且尚未在国内形成规模的创业方向。基于市场调研结果,两人发现,基于PDA手持终端这类在安防、金融领域拥有成熟应用场景的项目,在医疗领域与医院护理工作非常契合。
看准了就做,京颐科技向来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主儿。基于移动终端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势头,他们坚信移动终端在医疗行业内仍然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只是,这个爆发的时期他们不得而知。为此,他们进入了漫长的市场教育道路。而这条路,他们走了四年。
用李志的话来说,市场教育很难熬,过程枯燥,投入多亏损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做了十几家客户,客户反馈非常好。到了2008年后,市场反馈也有了声音,营收也是在逐步上升的。”这还不是李志心中理想的境界,但是他们把目标放在心里,并用行动慢慢画出了蓝图。2010年,京颐科技营收1000万元,实现了盈亏平衡。
2012年,对京颐科技来说是一个关键之年。京颐科技的魅力被资本市场发现,软银中国、鼎晖创投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向京颐科技抛来橄榄枝。得到资金支持的京颐科技,度过了漫长的蛰伏期,逐渐走上了盈利的道路。
2012年,基于多年的移动医疗积累,京颐科技实现了产品的快速研发上线。仅在当年,京颐科技以移动医疗为核心,向院内医疗扩展,上线了20个产品,完成了近5000万的销售金额。2015年,京颐科技在院内移动护理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30%。
2016年,京颐科技提出转型:从垂直型公司升级为平台型企业,开始将医疗云提上日程。在一场行业会议上,李志宣布了这一决定,并提出了以一体化医疗云为核心的新一代医疗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在质疑声中,京颐科技度过了三年。
不管是从存量投入、数据敏感、患者隐私保护等角度,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多年才建成的生态和模式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当时有很多讨论,不乏有唱衰的声音。但是我们坚信自己的判断,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客户不接受,我们大不了就再做一次市场教育。”
而如今,医疗云产品的普及和广泛的接受度,证明了京颐科技的超前性和预见性。现在,京颐科技也顺利地从移动医疗领域转型成了以一体化医疗云为核心产品的平台型企业。
2021年,京颐科技开始了第三次转型:数据平台及服务。“医疗数据怎么用、所有权归属等都处于模糊状态。医疗数据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上市,寻求更加完备的数据治理方案。”京颐科技在医疗云的整体产品线基础上,将医疗数据作为第三个核心业务方向。李志表示:“京颐科技希望在未来和政府一起,做基于医疗云的医疗IT基础设施,向上做数据平台向社会开放,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搭建,帮助政府管理好数据资产。”

“医疗行业的十年只是一个基本门槛”

2021年,京颐科技基于医疗云的产品线,形成了“医疗信息基础设施-医疗数据平台-第三方医疗数据应用”的体系。目前,京颐科技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包含了:
面向中小医疗机构的KyeeOne京颐一体化医疗云解决方案;
面向区域政府管理机构的KyeePro京颐区域医疗云解决方案;
面向高端医疗机构的KyeeCare京颐智慧云病房解决方案;
面向泛医疗大数据应用企业的KyeeData京颐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平台。
为什么要不断转型?李志是这么说的:第一次转型,京颐科技完成了品牌的原始积累;第二次转型,京颐科技实现了从垂直性公司向水平性公司的进阶,第三次转型开始做医疗数据平台,希望基于京颐在医疗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积累,在医疗数据的赛道上有所建树。
为什么能不断转型?这或许与京颐科技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在840人的大队伍中,工程师队伍就占了700人。“团队既有天马星空的想象力,亦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感。”重实践、执行力强的工程师文化深植在了京颐科技的团队基因里,也是其产品能够实现超前布局的源泉所在。正如京颐科技创始人李志所说,看准了就做,京颐科技从不追求风口。
在李志看来,医疗行业中的十年只是一个基本的门槛。京颐科技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12年以后。“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在打基础,学着如何理解行业、服务客户,并在其中培养团队的行业敏感度。创业是一边走,一边打怪升级,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形成核心壁垒的过程。”
2020年,京颐科技完成了4.3亿元D轮融资,腾讯、隆门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加入到了京颐科技的助力团中。
隆门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海宁评价到,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数据的上云与互联互通,会带来医院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医疗数据将成为未来医疗的核心资产。
自2016年开始,京颐就前瞻性的研发和布局医疗云业务,致力于构建“云端”智慧医疗新生态。虽然企业经历了短暂的阵痛,但近两年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广泛的认可,为医疗信息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会及持续的成长能力。这也体现了企业管理团队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及前瞻理解。
医疗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它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需要认知真实的临床需求,更需要对患者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而医疗行业中的任何一位创业者,无论拥有多么好的资源和技术,都要依靠时间来沉淀、积累。李志最后表示,京颐科技也将始终秉持“京颐的产品及服务,帮助社会改善民生”的信念,在这条漫长的、并不轻松的道路上,坚持到底。

关于隆门资本

隆门资本是医药行业的专业创投机构,专注在医药生物创新方向的早期和成长期投资。团队成员具备医学、药学、生物学、金融学复合教育背景,并有多年医药创投及产业经验。自2017年成立至今,隆门资本已投资了30多家医药创新企业,管理规模近30亿元。

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动脉网/动脉新医药联合BioBAY、北大医疗创新谷举办iPSC前沿创新之道线下沙龙的长三角专场和北京专场,围绕iPSC领域的临床转化及创新链协同,邀请来自科研、企业和投资的各方专家,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机会,以期助力创新之光。

目前苏州场已基本满场,北京场尚有余位,先到先得。点击图片了解报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