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失,精神空虚以后,经典让人走出苦海,鸡汤却让人堕入深渊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信息泛滥而来的,是各种好为人师的砖家叫兽满天飞和各种奇葩的言论逆流成河。人们又因为文化的虚无,在各种看似正确无比,实则害人不浅的碎片式鸡汤化的伪文化之中醉生梦死而浑然不知。人们宁愿花钱去消费所谓的国学大师们满嘴跑火车,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妄言,也不愿意花一丝时间,一粒金钱,去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而那些所谓的大师,不过是孔圣人所以说的巧言令色之徒,乡愿之贼而已。那些碎片式毒鸡汤也只不过是给人打鸡血的花言巧语罢了。但诡异的是,人们竟然对这些神棍小人顶礼膜拜,对这些污言碎语言听计从。而对于古圣先贤却极尽谩骂,对于文化经典不屑一顾。对此,真不知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缺失,还是我们的自废武功。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花费了巨大的金钱,耗费了海量的时间去学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东西以后,本以为会让自己有所改变,有所提升,脱离困境。但将其付诸实践,造成的却是学富五车而不知所错的尴尬境地,真是莫大的讽刺和莫大的悲哀。而当人们因此感到上天无门,下地的无路的时候,便开始追问“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却还是我不好这一生”人们又开始抱怨,为自己开脱。说什么这个时代文化缺失,这个社会道德低下,骗子太多谎言太多。读书无用论也开始甚嚣尘上。

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由于认知的不足,大多数人,他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什么是不需要学习的。什么是要先抓紧学习的,什么是可以日后学习的。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学习,是没有目的作为动力支撑的,是没有主次之分,作为方向指导的。人们对于学习是饥渴而又盲目的,混乱的。用中国文化的语言来说,就是人们把道与术,本与末至混淆甚至是颠倒了。在此情况下,人们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自然是不会学有所成,心有所得了。因为现在的人们,大都利欲熏心而急功近利。只知道忙不择食的学习能够最快,最大限度获取名利的外在之术,而忽视,甚至舍弃可以真正安身立命之内在大道。而事实情况是,道是本,术是末。是道派生术,而不是术产生道。是道决定术,而不是术控制道。没有道所支撑的术,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因独木难支而坠入深渊。有而有术无道却恣意妄为,就是火中取粟,迟早会玩火自焚。换言之,先不悟道,又怎么能够行术?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无论要做什么样的事?成就怎么样的人生?首先要学习与掌握的应该是道,然后才是术。而要掌握大道,就必须主动的学习继承发扬我们的伟大文化。而文化的主要载体便是书籍。因此,我要掌握大道,就要读书。我想这一点,我们这个非常重视学习的国家来说,可谓无人不知。然而,与文化不同的是,文化的载体是书,书承载的却不全是文化。正如物有优劣之分一样,书也有好坏之别——有的书被人们称为经典,有的书则被人们称为糟糠。但可惜的是,正如上文所说,与热爱学习的情况相反的是,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是经典,什么样的书是垃圾。从而在学习上,读书上南辕北辙,功败垂成。错把鸡汤当经典,从而误入深渊。

那么,什么样的书可以称之为经典呢?在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所谓的经,就是原则,标准。所谓的典,就是承载这种原则与标准的书籍,而将此两者合而为一,便成经典。因此,所谓经典就是我们所说的,承载文化、传承文明、宣扬教化、润泽万民的经与典的合成,称之为经典。换言之。如果我们自己要想活的幸福,我们的社会要想保持和谐,我们的民族要想永葆活力,我们的国家要想取得繁荣。我们就必须阅读经典书籍,研究经典,践行经典。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发达,历史悠久的国家,能够称得上经典的书籍,不能说是浩如烟海,那也是车载斗量的。比如十三经,比如老庄等等。

因此,当我们陷入生活的苦海不能自拔,不知所措,迷茫蹉跎的时候那就静下心来,打开我们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读一读。相信这些穿越时空的经典,能够给我们阐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帮助我们找到方向,走出困境。虽然它们不能直接给你带来名与利,但它们却可以给你带来幸福与安宁。而有的书虽然能够给你带名与利,但却无法给你幸福与安宁。这就是道与术之不同所在,也是经典不同于其他书籍之所在。

但是,当人们打开这些经典以后,可能又会抱怨,抱怨其语言文字问题。从而因为语言文字问题对这些经典而却步——好多人对于这些伟大的经典望而却步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文言文,也就是古汉语的恐惧。

其实,我们对此大可不必如此恐惧与担心。因为这种经典作品,是不会让人阅读越烦躁,越读越不想读的。与此相反,它是会让人越读越平和,越读越上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就这些经典的内容而言,它是治愈性的,是甘甜的,是给人以力量的。所以,当你真正通过阅读经典走进的古圣先贤世界,就会得到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治愈,内心的安宁,你会感到浩然正气扑面而来,会被浩瀚清流所洗涤,所滋养。是不会感到心烦气躁,不知所云的。

其次就古代经典著作的语言而言,虽然文言文因为历史的原因,的确有点儿陌生难懂,但是它却有着白话文所不具有的语言美和艺术性。文言文言简意赅,格律优美,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具有文学词章之美的同时还有音乐韵律之美。换言之,这些经典,又是一部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的经典著作。所以,阅读这样言辞优美,具有艺术美感的经典作品是不会感到苦涩乏味的。

再者,中国文化的核心对象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现实世界,解决的是人的生活问题。因此,承载我们文化的这些典籍,都是非常合乎人性,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是非常实用,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因此,阅读这样的经典,是不会感到其冰冷,高高在上的。

由此看来,这些经典,既是一部部阐明大道,给人以智慧启迪,精神治愈的道之经典,也是一部部散发馨香,沁人心脾的美之典范。又是一幅幅平易近人,妙趣横生,给人以无限趣味的生活画卷。

因此,只要我们抱着中正的态度,心平气和,持之以恒的走进经典的世界,阅读经典,研究经典,我们不仅会找到道之所在,得到智慧的启迪,也会得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熏陶。进而有所得,有所成。所以,读经典是件非常有意义且有趣味的事情,是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如果在此情况下,人们阅读经典还是会感到空洞乏味,那么就不是经典本身的问题了,而是的人们阅读方法可能有问题。

由于这些经典,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所以读经典的方法自然而然和读其他书籍的方法是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的。换言之,我们读经典,既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过度冥想,而是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走中正道路——即,读经典重在体悟。那么,何为体悟呢?说白了就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经典中所阐明的大道,身体力行地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去,真正发挥经典修己安人的重要作用,实现经典的巨大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自己,改变生活,从而真正领悟到经典的好处。而当我们真正在现实生活实践之中体会到了这些,感悟到了经典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对经典爱不释,反复研读了。

“鉴于此,笔者以后也会在头条持续撰写文章,带领大家阅读我们的经典,发扬我们的文化,以求和大家一起传承我们的文明,发扬我们的文化,进而阐明古圣先贤的大道,践行古圣先贤的律法,以求有益于我们修身养性,修己安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