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林原创散文丨风吹铃响

风吹铃响

文/杨正林

(明月寺殿门)

风吹过田野会留下动听的声音,老母亲离开三年了,她的声音还回绕在我的耳旁。

她是驾鹤西去的,应该还留在天上像一颗夜空中的星星。或许她想看看当年留下的痕迹,也想听听那些尚在人间的余音。

于是就谨以此文祭奠远去的母亲。

一、母子连心

老话说,“母子连心”真是一点不假,这次大假,正是母亲出院又逢八十八寿辰,但我早定了海螺沟旅游,结果三天旅途无心赏景,全是担心。

家里母亲虽有兄弟姊妹照顾,但我总有魂不守舍的感觉,连照相都提不起精神,皱眉苦脸的,仿佛霜打的茄子一样。

终于当我回到母亲家里,靠着她瘦弱的身旁,望着那深凹的眼睛,攥着那有点凉的手,一切平安,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吃饭时我用筷子仔仔细细将鱼肉一点一点剔出,合着鱼汤给她喝,又将带回的糕点递给她品尝,母亲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地笑了,浑浊的眼里泛起泪花。

其实,母亲不仅生养了我,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父亲曾告诉过我,小时我体弱多病,曾得过败血症、湿症等疾病。

有次病危医生判定我死亡,母亲不相信,抱着我在医院大门口不依不饶地哭泣,哭得死去活来,声音惊动了医院院长,他看到母亲伤心欲绝便过来安慰,随手把“小尸体”摸了摸,发现还有温度。又紧急抱回去抢救,由此捡回了我一条命。

在我小学快毕业时,因患湿症脚底溃烂在华西医院住院,住院费用却是九十年代邮差送来我才知晓,原来当时没钱也能住院。原计划每月在父亲工资扣五元,后因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其实就一百多元,无利息。自然而然我就付了。

说来真怪,只要儿女在身旁,老人显得那么充实,安详,你看刚吃午饭不久,她就困倦了,而且自然入睡,安静踏实。仿佛儿女就是她的保护神,甚过任何安眠药,在老人眼里,儿女在身边,就有了全世界。

我坐在母亲床边,静静地望着她,那稀疏的白发,一道道岁月留下的皱纹,还有睡梦中轻轻鼾声,带着满足和微笑。

就这样我静静地坐着,浮想联翩,久久地不愿离开。

二、陪母亲走寺庙

初一大早,驾车带着母亲去烧香,街上行人稀少,车辆更少,再不是往日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景象。车出成都南门,过新津兴义场,转眼就到了久违的古寺——明月寺。

提起明月寺还有一段插曲。三十多年前母亲患心脏病、直肠癌等大病,到处寻医问药,除靠民间单方外还信佛拜菩萨,行走乡间几十里与偏僻的明月寺结缘。

后来明月寺主持上能下行大师临终前把寺庙托付给母亲,为此母亲吃斋念佛,为以后出家的两姐妹保驾护航。

母亲常说,多亏佛祖保佑才使我起死回生,佛的大恩大德无以报答,只有尽心供佛才是她终身的信条。

经过一条乡村小道,眼前的明月寺绿荫环抱,红墙青瓦,寺前两尊巨大的狮子威风凌凌,左侧立着风化的石碑依稀可见刻字,此寺修建于清道光年间。

大门外一对楹联:“十里烟霞含古寺,五里明月照隐峰”,衬托明月寺历史的风尘。

进寺门,香客云集,殿堂内香烟缭绕,梵音阵阵,一片肃穆。正中弥勒佛笑容可掬,正如两旁楹联:“大肚能容天地兴己何以不容,开口便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正是教化人们凡事想开些,笑笑笑,十年少,一笑泯恩仇嘛。

寺里香火很旺,大雄宝殿长长的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轻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格外醒目,仔细想想,我们何曾不是梦中人呢?

据说寺里摇签很灵,侄儿也凑热闹,捧起签盒,口中念念有词菩萨保佑,摇出一签,是天字一号签,又称状元签。侄儿乐得合不拢嘴,本身这次考试班上第一,这不灵验了吗?这一抽更信心满满了。

在寺里右侧屋檐下,母亲坐在竹椅上指指点点,寺里两位师兄围着母亲诉说着寺里的琐事,两位出家人虽是女的但互称“师兄”,称我母亲为“老祖宗”。而此时母亲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师。

古树,晨钟暮鼓,历经沧桑的寺庙,芸芸香客在这里尽奉供养,而菩萨广施恩泽,为众生加持,带以福报。

冬日阳光下,寺里各种花开得艳丽,三角梅爬满墙头,独具风骚。寺外菜花开得黄灿灿的,染黄了远处的原野。朝拜的人受到佛的加持,带着微笑,怀着慈爱的心陆续离开。

袈裟普度了风尘的迷雾,在佛的光照下老态龙钟的母亲容貌依然年轻清秀,还多了慈祥的微笑。

原来母亲就是我的佛,就是我应顶礼膜拜的观世音菩萨。

(五十年代全家福)

(爱读书的母亲)

母亲(前排右一)与师兄合影

怀念母亲(中间空位)师兄们合影

【作者简介】杨正林(男),笔名:杨老三,成都七中学子,曾下乡到西昌冕宁县泸沽区先锋公社。高级工程师,建筑设备专家,成都航空学院客座教授。业余爱好旅游,写作,在四川工人日报,建筑报发表数十篇通讯,诗歌散文等。著有《建筑空调杀手》系列短文和《监理郝人传》等文章。知青故事《成都知青在冕宁》2019年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优秀作品一等奖。

(0)

相关推荐

  • 【行参菩提】郑 俊丨明月多应在故乡

    腊尽春来,迎面而至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早早备好了汤圆,给孩子买了花灯,怀着喜悦,也夹杂着不舍,等待元夕的到来. 明月多应在故乡.在中国,元宵节的意义甚至大过 ...

  • 于雷 | 除夕这天

    总第1313期 版权©️归原作者 1 早晨起床,忙着把屋子再收拾一遍,给客厅和阳台的花儿浇一浇水,然后准备好茶酒与干货,一个人骑着"电毛驴"从县城回老家乡村过年. 上午的阳光始终躲 ...

  • 孙燕凌丨高山寺的月光

    结缘高山寺,源于文友地儿的散文<高山明月照河渠>.地儿的文章字字珠玑,禅意流动,尤其是一晴法师和比丘尼广愿的离奇故事,令我神往. 今年"五一"节前夕,因参加面对国内文化 ...

  • 原创第582篇︱《一百天奇迹》第十一章:莫大的帮助

    文〡晓无涯 图〡二哥画画 终于,有人注意到站在门外的肖文.他穿着一件绿色马夹,上面有一颗红色的爱心标志,看样子,像是义工,因为他还顶着一头浓密的头发. "请问您是?"不及肖文开口, ...

  • 写于竹林 | 闲言碎语 七

    张 图 让 心 静 下 来 前言 没有大段的时间写大段的长文 这样零碎的片段,暂且名为话题闲言碎语 一段为一段 僧众聚集的殿堂,每每响起声势浩荡的诵经声,都非常感动,即便仅仅是一首短短的炉香赞和心经.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偶遇“红领巾”

    偶遇"红领巾" 文/杨正林 如今城里的许多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饿了肚子,于是给他们带许多零食,把孩子像小皇帝一样宠爱着.殊不知孩子们却不这样想,那天在公交车上目睹那一幕才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好样的“老潘”

    好样的"老潘" 文/杨正林 人有残障不奇怪,但有残疾而自强不息却令人佩服. 与女人有关的,风流一点的残障人在我印象中要数我们小区的老潘(潘驼背)了. 老潘的事还得从"偶遇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误判

    误判 文/杨正林 人老了,许多事按经验或老规矩来,容易发生错觉或误判. 半月前公司领导到工地现场检查工作,开了一辆崭新的奥迪A8轿车.我自以为懂车,与领导握手寒暄后当着领导的面兴奋而讨好地说:&quo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洗眼睛

    洗眼睛 文/杨正林 元宵节刚过,成都春暖花开舒服极了,约朋友到太升南路河畔网红打卡街喝茶. 去那里一看,河边房屋外墙粉刷一新,路旁花团锦秀,处处洋溢爱情街,"520"的魅力. 河边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大书包

    大书包 文/杨正林 "喂,美女,中午出来吃饭,老爸请你!"周末了,我请女儿带孙女到外面吃饭,可手机里听到女儿小声地答:"来不到,正陪朵朵做作业呢." 哇,我失望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偶遇拾荒婆婆

    偶遇拾荒婆婆 文/杨正林 成都昨晚下了一夜的雪,今晨仍刮着寒风,天气阴冷.但上班要紧,仍咬牙坚持起床,开车出门. 车出小区大门不久,路边一个佝偻着的身影映入眼帘,背着都快比人高的背篓,上面堆满回收的纸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灯光向前

    灯光向前 文/杨正林 蓉城初冬的夜晚,姗姗来迟. 细雨菲菲的街道,阴冷的寒风将路边金黄的银杏树叶吹撒地面. 斑驳的路灯下行人稀少,等了一阵盼来了一辆老旧的公交车,这车贯穿城市南北,停靠几十个站,上下乘 ...

  • 杨正林原创散文丨再回重庆

    再回重庆 文/杨正林 1 俗话说:成渝一家亲,成渝两地相隔千里,说远就远,说近也近.可四十年了,我终于有了闲暇时间再回到久违的重庆. 一路上再也听不见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摩擦声, ...

  • 杨正林原创诗歌丨在工地上

    在工地上 文/杨正林 1.架子工随想 高高的天幕上 是谁在空中舞蹈 晃悠悠搭线架管 织起建筑网构的巢 天空纯蓝,没有隐秘 架子工忙碌的身影 像雄鹰展开翅膀 粗大的双脚踩着钢管 高声吼叫,汗流浃背 充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