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阅读救不了语文,语文也不是玄学
入群交流,围观牛娃。
前一阵我写了一篇聊语文的文章《作为英语号主,掏心窝子聊聊语文》,好多朋友参与讨论,看得出大家对于语文的关注。为什么平时阅读没问题,一到考试就不行了?
小学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大家都是背背写写,可能还看不到很大的差距。到了中学,你会忽然发现语文成了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一科。而在整个卷面中,重头戏是阅读理解和写作。孩子的思维差距逐渐展现,同样是海量阅读,有思考的阅读开始落地生花。
我们到底该如何有质量的阅读?如何在提升素养的同时兼顾应试能力?今天转载这篇文章里的观点,很多也正是我最近在思考的。我也在做一些实践摸索,等真正看到效果的时候来和大家分享。
文/米老鼠
凭借多年在欧洲生活和三种外语学习的经验,我觉得我说一句汉语是最强势的语言,不算过分,某种程度上没有之一。但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一种如此有主宰性的语言,我们作为中国人每天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语文却这么难学?很多家长都说语文是门玄学。
所谓玄学,无非就是学不好也学不差,分高不了好像也低不了。近年语文教学的变化又十分密集,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句“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语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传遍大江南北,简直“黄河上下顿失滔滔”。
但真的是这样么?语文是玄学,然后只有大量阅读能救语文?
我觉得这是语文学习最大的坑。
语言学习绝对不是看谁说得溜,谁的俏皮话多。如果这是标准,那喜感一流的东北人咋不都去读中文系呢,咋不盛产外交官呢?鲁迅作为南方人,其实他的语言表达是很吃亏的,但人家怎么就是一代文豪呢,怎么人家才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呢?
这是因为语言学习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交流工具,一个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科学研究对象。学科学习里的语文是承载两方面的要求。而越是母语,越是熟悉,人们就越会忽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这个坑,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都掉过,要不美国孩子考SAT语法阅读写作时候怎么也那么难呢!我们看别人看得清楚,看自己也要看得清楚。
我举个外教的例子,为啥大家嫌弃菲律宾外教,为啥嫌弃有些线上英语机构找素质低的家庭主妇当外教?是因为他们说的不溜么?是因为他们发音不好,他们语法不好,没有文学深度,对吧?
我再讲一个真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人的故事。之前我采访一个英国学校的校长,是个数学博士,采访的时候他说了很多数学名词,我就想:这要是语音转文字转不出来,我这采访稿咋写?结果,讯飞听见的自动转录结果出奇的好。
我仔细一看这个听录稿,我就明白为啥了,人家发音标准、语法精确,所以机器特别容易辨识。他说话有多精确呢?我随便抓一句听录的结果,“It was still cool to be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that we were talking about.”两个介词“in”,“about”,一个从句代词“that”,都没有少,对不对?这叫标准,1个半小时的采访一直是这个标准。这才是very well educated(接受良好教育)的语言标准。
汉语学习也应该寻求这种标准,我采访过的那些高阶人士,他们说汉语也是这个效果。
人们在讲母语的时候,往往随意散漫,这是不重视语法和概念的结果。
不信,我随便说几条,看看您是否还有印象,您是不是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足够重视?
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偏正短语的中心词?
顿号和逗号有什么区别?破折号“——”怎么在电脑里面打出来?
“三四年级”跟“三年级和四年级”有什么区别?
怎么把两个短句合并成一句?合并的作用和使用有什么规则?
文章有哪些体裁?每种体裁有什么写作特点?
什么是主旨句?
起承转合有哪些关联词语?
……
这些概念和语法没有认真梳理整理过,就不要说语文是玄学,远远没到说玄的阶段。
那我再问几个问题?
英语有哪些时态?每一个时态的使用情况和规则是什么?
有哪些从句?使用规则是什么
介词的使用?
……
都是语法,是不是您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认可度和必要性就感觉高许多呢?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语言,是在母语汉语成熟度很高之后再接触到的语言,我们是从语言的骨架学起,才能以点带面地扩容;而我们学习母语是从大量的词汇和生活场景开始,我们具备足够的生活经验从而忽略语言本身的知识点。
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考试,它一定要回归到知识点和框架性的研究。如果不重视,就不能系统性地去提高,就不能拿到高分。
我一再讲,课有课纲,考有考纲,想拿高分就是学会从考题里找到考点,再把考点链接到知识点。不要讲这是刷题,考试不刷题怎么出分?也不要讲国外怎么样,托福老师说托福阅读出分精读60篇起步,A level想拿A,20套卷子打底。
A level每一道题后边都有分数,2分题通常意味着2个得分点,mark scheme(答案详解)上清清楚楚会写这一分对应哪一个知识点,答到什么程度給0.5分,什么程度給1分。
注意一下下图灰色括号里面有个数字2,这里代表2分的意思,同时也提示您这里这里有2个得分点,所以考生首先要明确要答哪2个点。
答案这里讲明了都有哪2个得分点,一个是公式应用,一个是计算准确。并且指明取几位小数可以得分。
有的家长觉得A level是一个很八股的考试所以这样,其实AP考试也不逞多让,如果要答题思路不清爽到这个程度,基本3分之下(5分之下)。
语文也是这个道理。
下图是关于《背影》的一道阅读题目。
这很八股么?我觉得不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答案里面总结一些规律,比如说,这个回答其实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是行文结构,一个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的。这就回到了我们前一些节的问题,语文里的语法和概念是什么,活学活用概念就是阅读理解拿高分的保证。再则,学会提炼他人写作的内容,才能让自己说话言之有物。
最近,有家长找我咨询,她说,“我的孩子说话描述性语言很多,不像我逻辑强,张嘴直抵事件的核心,这大概对写作文有帮助。”我说,“那您可能要注意一下孩子的表达,要看看描述是不是围绕表达核心展开的,否则描述太多不见得就是好事。”
一味的泛读为什么没用?因为是在看热闹。看一堆小孩的家长里短、网络用语、碎片化语言,对文学鉴赏、思辨思考,没有多大帮助。我当然不是说不能看,也不是说泛读不需要,而是要控制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精读,提高非虚构类内容的阅读,比如新闻和科普。
精读的四个步骤:
做点背景调查;
梳理段落内容,抓出来Fact & Opinion(事实和观点),材料与观点的论证逻辑;抓住概念;
复盘框架内容;
拓展问题研究。
不管上多少课、请多好的老师,这个书到底要自己读!
中国关于写作的发展,分水岭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
两晋的文章,仍多议论、用字平易、偶语曰增、论叙益繁,名家首推张华,名噪一时的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文包括《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与丞相笺》等。东晋骈文盛行,散文有成就者,莫如王羲之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兰亭集序》等脍炙人口。
南北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总的倾向也是重视文采,重视抒情,讲究骈俪和用典,加之声律说的出现和在创作中的运用,逐渐出现了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的分野,而重文轻笔的倾向,又大大推动了文章的骈化。这种追求辞藻华丽的写作方式,在当时就已经引来了批评,裴子野在《雕虫论》,直斥骈文等为“雕虫之艺”。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为环境需求,骈文又几度复兴。
这就导致了中文写作跟西方写作发展的路线变得不同。比如修辞,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意思大致就是人的语言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战国时期的名家本来有可能将诡辩和修辞结合,但是因为儒家的影响太大,“言之无文,形而不远”成为了汉语修辞的原则,也成就了中国美辞的传统。
但在西方,修辞是古代教育自由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里面的前三艺,是为使辩论演说更流畅和有感染力,使之富有文学色彩并能打动人心服务的,承担了谋篇布局的实用大任。
然而,在现阶段,务实的学术写作的功用显然是教学的重点。
《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重点分析第8条:
高考作文也是一样,现在的作文题越来越喜欢围绕着探索自己、追求人生意义、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这样的哲学问题展开了,需要学生言之有物。而且现在的作文题非常喜欢让学生写复述、转述文章和发言稿,这考验的是不同人称和不同场合的说服能力。
面对作文的新要求,有两点学习建议。
第一,让孩子有生活、有体会、有感悟,孩子才能写出来东西。现在的孩子太没有生活了,整天两点一线,家里学校稍待个补课班。我前两天带孩子去割稻子,然后活动里的孩子开心到不能自已,跟他妈妈说,“农民天天割稻子真是太开心了,这样的生活真有趣。”您让这样的孩子怎么看《平凡的世界》,您让他们怎么理解方洋洋的悲剧。
第二,可以借鉴一下西式写作的套路。套路不是套题,套题的文章将来一定没有前途,但是您要“先入格,再出格”,满腹才情需要一个章法来表达,让别人听得懂、有共鸣。我推荐可以买一套国家地理的写作教材Great writing, 习作技巧梳理的非常好,有条件的找个老师好好学学,中文英文写作通吃了。
不同类型的写作情节不同,但是他们通常会有一些范式,这个范式被称为故事线(story arc)。
故事线一般会分为五个部分:
情节交代(exposition),引入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人物和主要冲突。情节交代是故事的一部分(通常在开头),它提供了用于理解角色和行为的背景信息。例如,在《哈利波特》的情节交代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哈利会和姨妈家住在一起。冲突是指在故事情节中,在行为、欲望、想法或目标上所产生的冲突。例如,《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的冲突是伏地魔想从哈利手中夺走魔法石。
起始行动(rising action),事件推进,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把氛围推向高潮。在《三只小猪》的故事中,起始行动包括以下事件:前两只小猪用稻草和木头造了一所房子,大灰狼把房子吹垮了并吃掉了这两只小猪。第三只小猪建了一所砖房子,大灰狼没有成功地骗这只小猪走出房子。
高潮(climax event),其实就是转折点,事件的叙述到达最紧要的关头。《三只小猪》故事的高潮就是大灰狼受到了挫折,他跳到烟囱里去抓第三只小猪。
剧情下降(falling action),紧要关头之后跟随发生的事情和结果;
结局(resolution)。在《三只小猪》的故事中,结局就是第三只小猪吃掉了煮熟的大灰狼,报复了他之前的行为。
关注古文也毋庸赘言了,考分在这里放着呢。但我还想说一句,作为中国人,读古诗文是“知来路识归途”的一件事。
关于古文,我主要有两个观点。
第一,材料选择贵精不在多,内容可以宽泛一点。我自己当年就是看的《古文观止》和《高中古诗文补充70篇》(学校教材配套来的一本书,大概是这个名字),我的古文阅读量谈不上很大,《资治通鉴》没啃下来。我自己觉得受益匪浅的还是认真推敲和实词虚词的掌握上,现在扔给我个啥都不怵吧。
对于材料的选择,家长容易纠结,我们自己家也打架,我说《弟子规》也可用,我以前就带一群三年级孩子读过,我看效果也可,难度适中,关于糟粕的讨论孩子也都挺起劲的。但唐老鸭就说绝对不能用,可以用《三字经》。
反正,我个人觉得关系不大,古文里面难免会有些意识形态冲突的地方,大家摊开来讨论就好,也是思辨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科还是知识点掌握的锻炼,适合孩子学习程度的材料才是好材料。我以前也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语文名师,他也说孩子能接受的材料均可,有些材料胜在通俗易懂,易于孩子上手。
第二,我想强调让孩子学会查字典。什么形容词动用,“之”的多少种用法,字典里都会写,这是让孩子学会词意探究最好的方法,不能都靠家长拿来,这都是学习习惯养成的细节。查字典,抄下来,背下来,做做题目熟悉起来。
我精通英语和荷兰语,学过一点德语,汉语包括古文在内也都比较OK,我以我这么多年的亲身经历担保,一味地大量阅读救不了语文,语文也不是玄学,请把它当门学问,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