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一辈子的手工菜刀,非遗传承收藏级手工刀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老手艺,逐渐消逝,人生三大苦,打铁乘船磨豆腐,打铁作为三苦之首,更是后继无人,但是在枣庄还有这么一家祖传铁匠铺,不少人,尤其是厨师不远万里,来到枣庄只为求一把真正的手工夹钢宝刀。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传统打铁技艺》,经过考研,传至王建已经是第十代。“王氏铁匠是目前会做全套夹钢工艺刃具流程的铁匠(刃匠)之一, 王氏祖上随张鸦九先师学艺,然后在军队里负责生产维修兵器,后于板桥一代做刀剑,五代史冯辉传有记载“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耶”因战乱流亡失所,后人王克俭,最终来到祖上随唐王李世民征战驻扎过枣庄市王峪村定居,继续打铁谋生,开始了有脉络的传承,并且留下一沾火石槽,传承至今,因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部分后代改行等情况,传至第七代仅有王兴邦一支继续以打铁谋生。王兴邦在曾在北庄抱犊崮一代给红军115师锻打抗日大刀等兵器。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思想日益开化开始对外收徒,但因现代工业的冲击,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主要传承人有王荣山王建。
五代时期王氏铁匠与板桥一带做刀剑,(五代史冯辉传)有记载“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王氏剑,古代名剑)其所采用的工艺即为夹钢折叠锻打工艺。祖上跟随张鸦九师傅不仅学得其技艺,更学得其道家心法精髓,虚其心专其艺,顺天而应人,正因此方可传承至今,战乱时期为军队做兵器,太平年间做工匠工具,家用菜刀,更有饥荒年间流亡失所,但从未怨天尤人,凭借口诀之精要师从百家,博采众长,不断演化精进其工艺,不仅没有失传,而且日益完善,最后定居于小邾国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传承至今。
王氏祖传的夹钢工艺、打铁技艺完美诠释了“顺其自然,阴阳和合”的道理。如《道德经》所言,弱者道之用,钢再硬用火让其软让其弱,就可塑其形,又如《易经》的中心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钢猛则易折,铁软则无锋。所以通过夹钢工艺去中和钢的硬度铁的韧性,以此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王氏菜刀选材考究,采用一级钢,二级铁,铁包钢的工艺进行锻烧,使其刀刃硬度高锋利持久,而且好磨,在上世纪60年代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其名气传到50里外的沂蒙一带人尽皆知,当地的民俗谚语,就有买好刀找王氏之说。王氏菜刀的制作从选材到锻打,成品需要31道工序,18步冶烧经历,6万3千多锤的锻打,才算合格,其所做菜刀,刀身一体,刀刃平薄,切菜锋利不连刀,刃部采用水磨开刃,切姜无丝,刀采用花梨木,深浅孔锦钉,耐用顺手,不脱柄。由于采用夹钢锻打工艺,刃部外为铁,内为钢,性好,锋利度保持性好,长时间使用仍然锋利持久。由于锻打强度高,力度大,溶火多,,在后期使用研磨的次数增多后,更能发挥其最佳的性能,越用越好用
王氏铁匠在2019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展金奖,更是登上央视向撒贝宁和观众介绍王氏祖传打铁技艺。
人类的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战争史,当时的冷兵器为王的时代,在原料一样的情况下,比的是哪国的工匠手艺好,工艺先进,在唐朝时期发明的百炼钢折叠锻打,夹钢,旋焊等工艺清晰反应了当时的工业水平,钢料冶炼技术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夹钢折叠锻打工艺传至欧洲形成了花纹钢工艺,传入日本制造出了武士刀,而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受到现在工业化的冲击,和西方的价值观的影响日渐萎靡,很多老手艺人的后代因为赚不到钱,不愿意继续传承,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尤其是铁匠技艺最能反应到当时工业水平的手工艺,如果就此销声匿迹,不得不说是个遗憾,传统打铁技艺就像是活化石,其工艺和口诀的流传,保留着很多历史、文化、社会演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不是任何器物可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