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提醒朱元璋除掉奸细张昶?其实朱元璋发现得比他更早
在中国古代每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一般都是百废待兴急需用人的时候,为了缓解人才压力,开国皇帝们往往会放宽选拔人才的标准,启用一些在品行上有污点的人,而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更是望眼欲穿。
朱元璋与功臣塑像
在明朝初年,就有一位深受朱元璋赏识的大臣,他的名字叫作张昶,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其在朱元璋麾下做官的时候,展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而且他始终穿着一身缝了补丁的粗布衣服,生活十分节俭,这让贫苦农家出身的朱元璋十分欣赏。
不过就在张昶一路高升的时候,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刘伯温却给朱元璋提了个醒,他说张昶这个人一定有大问题,是留不得的。
之后不久朱元璋也确实处决了张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元璋与刘伯温
一、张昶在明朝政府的表现
张昶在元朝末年出生于如今的河北地区。
那里距离元朝的首都极近,再加上在之前的几百年中,该地区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当地百姓对于这样的状态也是习以为常,在这里华夷之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相反君臣之义才是文人思想的主流。
因此张昶虽然身为汉人,但是从他读书那天开始,他便将元朝的朝廷视作正统,并愿意为元王朝工作。
后来张昶通过选拔进入了元朝政府,并且依靠出色的政治能力升迁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这对于元朝的汉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元朝统治者宣读政令
然而张昶进入元朝政府高层的时候,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日薄西山了,那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让蒙古统治者焦头烂额。
为了缓解这样的情况,元朝朝廷便派出高官做使节,前往义军首领处进行封赏,希望能够招安一部分义军。
张昶接受的任务便是到江南地区招降朱元璋,在张昶刚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朱元璋对他的态度还很恭敬,因为那时元朝政府依然拥有不俗的实力,此时与其公然反目对于朱元璋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张昶画像
不过随着元朝政府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朱元璋认定他们已经无力回天了。而他的志向也远不是元朝政府许诺的高官可以满足的,因此他便打定主意与元朝政府为敌。
于是他将元朝的使者张昶扣押了下来,让他在自己的麾下听命。
在开始的时候张昶并没有实职,只是在行政部门行走,朱元璋那时经常会拿一些问题来请教他,每次张昶都能给出极佳的回应,朱元璋对此赞不绝口,便决定任用张昶。
朱元璋铜像
在张昶被启用之后,其很快就熟悉了朱元璋义军的行政管理体系,并在其中工作地游刃有余,无论遇到多麻烦的问题,张昶都能依靠自己在元朝政府中得到工作经验轻松解决,这让他很快就被提拔到了中书省参政的位置。
二、刘伯温的预言
像张昶这样的降臣,能够被朱元璋启用就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其还被提拔到了高官的位置,他理应对朱元璋感恩戴德才对。
不过也许是张昶之前人生中形成的观念已经难以更改,他始终觉得北边的元朝政府才是正统,而朱元璋只不过是乱贼草寇。
因此在他为朱元璋工作的时候,也不忘关注北方的战事,在他听说元朝名将王保保打了胜仗的时候,甚至还会畅想元朝复国的场景。
王保保剧照
据说他那时还对身边的人说过“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这样的话,幸好他的亲信还算忠诚,不然不等刘伯温提醒朱元璋张昶的脑袋可能就要搬家了。
对于张昶为什么怀念元朝政府,除了他的观念作祟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据说当时张昶经常会抱怨说元朝政府的昔日同僚们一定已经知道了自己变节的事情,这会对他的道德评价产生和糟糕的影响。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正人君子形象,张昶不但不接受朱元璋的赏赐,还始终穿着一身破旧的官服。
明代官服
表面上看这是张昶廉洁的体现,但实际上他是在为自己营造“不忘旧主”的政治形象,而朱元璋还被蒙在鼓里,他还在群臣面前表扬张昶得到做法。
此时的张昶可谓朱元璋面前大大红人,那么刘伯温又为什么敢向朱元璋进言要他小心张昶呢?
这要从明朝建立后张昶的两个提议说起。
朱元璋大军进入南京
在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他终于将江南地区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在群臣的建议下他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在新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询问群臣治国方略。
此时一向以清廉闻名的张昶提出了一条令人大跌眼镜的建议。
他认为朱元璋在历经多年苦战之后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朱元璋在南京称王,天下归心,此时应该好好放松享受生活,不应再像之前那般辛劳了。
如果朱元璋是庸君的话,张昶上书中的歌功颂德可能就让他飘飘然了,不过他对于当时的局势还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中国北方的乱局还没有平定,还远没到享受的时候。
在退朝之后,朱元璋仔细思索了张昶的话,他忽然觉得张昶的行为和秦朝的宰相赵高十分相似,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朱元璋找来了聪明人刘伯温。
刘伯温塑像
刘伯温在听到朱元璋的问题后立即表示赞同,并说张昶的建议是会导致亡国的,后面他还提醒朱元璋张昶很有可能是怀有异心的奸细,要朱元璋小心。
在听了刘伯温的话之后,朱元璋立即烧掉了张昶的上书,并开始小心提防张昶。
刘伯温画像
不久之后,朱元璋再次召集群臣,希望他们能够对明朝的律法制定给出一些建议,张昶在这次集会上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出元末乱世中人心思动,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应当使用严刑峻法,并提出朱元璋应该严查土地兼并等问题。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对张昶不太信任了,在听到张昶的提议之后,他当即反应过来如果自己采纳了张昶的建议,那么明朝政府一定会失去民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至此朱元璋已经完全不相信张昶了。
三、张昶之死
不过纵使这样朱元璋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处理张昶,而且其在政府中的工作也算兢兢业业,能够解决不少的问题,朱元璋便迟迟没有动手。
明代官员形象
直到后来明朝政府又俘虏了一批来自北元的使者,其中就包括元朝平章政事。
朱元璋接见了这些人,并表示愿意放他们回到元朝。张昶听说此事之后,便找到了其中的几人,拜托他们帮助自己打听自己儿子的处境。
在那几天张昶身体突发不适,正在家中休息,他的好友杨宪便去其府上拜访。在两人交谈的过程中杨宪无意间发现了张昶拟好的书信,在读到其中渴望北归的内容后杨宪大惊失色,他认为张昶有谋反叛变的可能。
于是偷偷藏起书信,在离开张昶家之后,杨宪立即将这份书信送到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之前就对张昶十分怀疑了,因此当即命人将其抓进大牢进行审问。
当时朱元璋还是很爱惜张昶的才华的,本来不打算法办张昶。
谁料在审问过程中,张昶写下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这无疑是在向朱元璋挑衅。在看到这几个字后,朱元璋才下令将其处死。
杨宪剧照
对于张昶为什么会写下这八个字,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张昶之所以会写下这八个字,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朱元璋的原谅。
在之前就有一些元朝旧臣在面对朱元璋招降的时候宁死不屈,朱元璋敬佩他们的气节便放任他们离开了,张昶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个机会。
但是张昶没有意识到的是,相较于那些臣子,他已经在朱元璋的手下工作了四五年的时间,而且官位也不低,他掌握了太多关于朱元璋的关键信息,这对于元朝来说有重大价值,朱元璋是断然不会放他离去的。
而且他之前其实已经归降了朱元璋,此时再去投奔旧主其实已经是叛变行为了,并没有忠义可言,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他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张昶始终将自己在北方文人中的政治形象看得太重。
在他知道自己无法脱身的时候,便希望在死前用这样的文字为自己正名,不过相较于残暴的元顺帝,朱元璋的政治表现显然是更好的,张昶这种对于元朝统治者的愚忠显然是不明智的。
刘伯温游戏形象
如今张昶的故事经常被拿来佐证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未卜先知,但实际上在刘伯温进言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对张昶起了疑心,如今人们将功劳全部归于刘伯温的头上,确实有些捧杀刘伯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