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原静书2

【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39)】
www.jianshu.com 2017-03-30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①,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②之学矣。

[注释]

①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②至诚无息:语出《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

[译文]

陆原静来信问:

下手做学问工夫时,感觉心静不下来!妄心固然在动,胡思乱想不听。照心也在动!这心既然一直在动,就没有一刻能停下来的。怎么办?

王阳明回信说:

你这是刻意要求个宁静,那就越静不下来。妄心自然是在动,这照心是不动的,物来则照,物不来则静,所以它是恒动恒静,即动即静,照的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照心固然在无物不照,妄心也在照,只是你的妄心自己在动,它照不准。“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又说:“至诚无息。”至诚之心,没有一刻停息。如果有一刻暂停,那就是息了,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了。

[解读]

陆原静即陆澄,前面“陆澄录” 中已经做了介绍。

陆原静提的心静不下来的问题,这是好多人的体会。王阳明就说,你越是刻意要它静,它就越是静不下来了。你不要认为心静就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物来心照,那照心在那里,总有过路的念头,你任他来去,不要过分关注就是,别把“不想!不想!不想”又变成了一件事,还多出一件事来。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大家需要注意这句,王阳明前面曾经用镜子比喻人心,“照心”可以理解为是打磨得很明亮没有纤尘的镜子可以朗照物体的心,“妄心”可以理解为是锈迹斑斑的镜子照出的类似哈哈镜般影像的心,“妄心”虽然不能如实照出物体的形状,但是其之所以能照出东西也是由于具有“照”的功能所产生的,所以才能讲通“妄心亦照也”这句。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王阳明引用《中庸》中的这句话,是要告诉陆澄,天地生养万物之道,是遵循着一个唯一的法则,天地哪怕有一刻不遵循这个法则,生养万物的功用就会消亡,人应该只按照“循理”这个唯一的法则行事用心,而不要以能否宁静作为标准。人心虽然可以认为是在无时不动的状态中,但是在这个动的过程中,人要效法天地之道,用功要没有间息,持续不断要求此心时时刻刻映照于天理,才算是“至诚无息”的学问。

为了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引用《中庸》中“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和“至诚无息” 这两句话,我们看一下原文:

“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  息”,有的版本是“ 测 ”字) 。”

大意是:至诚无息,是没有虚假,也没有间断,无论何时何刻,对何人何事,都是一片至诚。没有间断,就长久,长久的积德、集义、积诚、积累,就集义而生,征兆效验显现出来,至诚之德,著于四方,其效验显于外而悠远无穷。悠远,则其积累广博而深厚;博厚,则其生发也高大而光明。悠远致高厚,高厚又悠久,则圣人与天地同用,与天地同体。与地相配,则不见而彰明;与天相配,则不动而万变;悠久无疆,则无为而成。这天地至诚无息之功,只是一个字——诚而已。至诚无息,则其生物之多,成就他人,成就天下万物,无一刻停息,也有好多自己都不知道的。

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修一个诚意正心,修一个至诚无息。至诚之人,他影响了多少人,他帮助了多少人,还有好多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想象,这就是“其生物不测”。

(0)

相关推荐

  • 《中庸》注释(二十七)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真实无妄到极致,才可以竭尽天地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1)天下至诚

    <中庸>赏析(21)天下至诚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二章,是对"自诚明,谓之性"的引深和发挥. 作者认为,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的人,就是圣人,因而说:&q ...

  • 《中庸》注释(二十八)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至为真实无妄之次,可以曲成万物而不遗,虽曲折亦能返归真实无妄.内心真实无妄,自然会从外表流露: ...

  • 《中庸》注释(四)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浑然在中,心无一物,称之为中.随其所发,皆合乎 ...

  • 国学经典四书之一《中庸》精选语录60句,句句经典,受益匪浅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 与 卷中·答陆原静书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王阳明《答陆原静书》其三

    <答陆原静书>其三  甲申(1524年)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 ...

  • 答陆原静书3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另一封 此篇为"答陆原静"的又一封论学书信.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 ...

  • 答陆原静书1

    ·元神 元气 元精·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

  • []《卷上·答陆原静书》良知即本来面目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来和大家共同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二卷,<答陆原静书>第二书当中的一段话,在这一段话当中,王阳明和陆澄探讨了一个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学 ...

  • []《卷中·答陆原静书》良知即未发之中,寂然不动而应感无穷

    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陆原静书>第二书的一段话.陆原静写信给王阳明,在这封信里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王阳明做了详细回答.陆原静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未发已发问题.动静问题 ...

  • []《卷中•答陆原静书》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恒觉恒照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陆原静书>当中的一段话.陆原静也就是陆澄,我们在讲<传习录·上卷>的时候呢提到过他,<传习录·上卷>有一部分就 ...

  • 郑板桥(1693~1765)节录古文苏轼《答秦太虚书》

    郑板桥(1693-1765) 节录古文 节录古文苏轼<答秦太虚书> 图录号: 955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成交价RMB: 747,500(含佣金) 郑板桥(169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