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关于医案学习
关于医案学习
末流郎中
初学医者,往往有建功立业的想法。总想治成功一些病,甚至想着治疗那些疑难病,好露一手。
初级阶段,治些小毛病,还是有点把握的,至少方向不会错。但是绝对是不够精细的。也许,还有点死板。基本是套方子的阶段。在此种情形下,可能会有一些加减和变量,但是做到较为灵活,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抄方套方、抄案套案开始的。有时治好了很高兴,没有治好也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时候,八成会去寻找名家医案读。高手一辈子的心血精华在那里,当然非常有用。但是如何读,却是个问题。初读名家医案的人,当然看不出真正的名家学术思想。很多早期的学习者,甚至跳过诊断过程、分析思路和证候描述,径直去看名家的处方和治疗效果。反复看,有中了的,就非常高兴;不中呢?没效果甚至偏差不小,问题越多,心里越急,心里一急全乱了。看来读了不少书,其实一本都没有读好。到这个地步,有打退堂鼓的,有暗暗叫苦而无法突围的,也有心态偏激而认为世无良医牢骚满腹的。其实呢?被卡住了,方法出问题了,不是学人懒和笨,也不是前辈没水平,这是自学者一个痛苦的坎。
如何读名家医案呢?我们先看四诊,四诊看过以后,不妨设想,我来治的话,用什么方,然后再看高手如何开方的。分析一下,高手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会有那个效果,他(她)的理法方药是否站得住脚呢?我们一定要找到这四个支点里的依据。这个时候,我们是全面采信,甚至翻自己的笔记和读过的书,找出理由和证据。这是第一步功夫。
第二步功夫是,我们要看脉象描述和方证是否合拍。如果病治好了,那问题就出在脉象描述。这个脉,是前辈高手当时的情境意会,不排除描述模糊,或者过于简略,甚至错误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姑且把这个脉象当真看,看脉书如何说,是否临床事实跟脉象描述是一致?有偏差么?有相反么?要去求个究竟。第二个要做的是,看前辈四诊和理法方药是否吻合,不吻合,可能原因在哪里?是描述的简略还是出了错?我们必须要有理由和依据来建立自己的认识。
第三步,我们来看前辈的方是开得刚好合适,还是加药好?也许有些药可以不用?都要仔细思考。
第四步,不妨想想,有别的方法么?可以初步地设想一下。
真正一个医案记载的地域、年龄、季节,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反映了病人的地域禀赋、生年禀赋和治病时五运六气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医案的合理性和思路的可复制性有多大,从而推知该医家的理论渊源、外方立场。这个时候,可以读读其它高手对这个前辈的评价,看看跟哪几家的学术渊源有关,这样就基本明白了。
当基本懂了以后,我们用原始的基本中医理论看,心里自然懂得取舍。
还有一个问题,医案中常见写左脉啥右脉啥的,甚至就一个啥脉,写得很简单。临床医家在看病时,很多信息不会记载,医生本人是明白的,但对于学习者来说,由于这个简略化,就很挠头了。
有办法么?有。我们可以由方来大体推断一下六部情景。估计是什么情况。因为这个脉,其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浓缩,它一般是要跟方对应的。
我个人建议大家读一下蒲辅周的东西。蒲老学问了不得。他不但医术高明,同时学术态度也是极为严谨的,他的医案六部脉写得很细。真可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李阳波先生说了一句话,俗医之方,不可轻抄,老医之话,不可苟闻。俗医,指较普通的医者,不到大医境界,如果照抄,把自己也框死了;老医的话,很好,一是不要忽略,细听,第二,长处即偏处,得看他学术立场和讲某些话的特定情景。
啰嗦半天,希望有益自学者。余本末流郎中,不当处,方家恕罪则个!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