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表证治则
我们知道表证,就是在病位在表的疾病,病性有阴阳,表阳证就是太阳病,表阴证就是少阴病。
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证,机体功能不衰,大量津液在表,因汗不得汗的一种病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是最为理想的病因疗法。
太阳病所用方药,多以辛温和中健胃、助卫解表为主。
太阳病又分中风和伤寒两类证,故治疗时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并以此两方加减,在《伤寒论》形成了桂枝类、麻黄类两大系列方证,为《伤寒》书重要组成部分。
又因痰饮、水湿、瘀血、精气、津液等影响,则临床还常见相应不同的太阳病的合并证。
由疾病的传变,还常见太阳与少阳、阳明等合病、并病,因此,在论述太阳病治疗时,又详述了太阳挟饮、太阳挟瘀血、太阳挟湿、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方证。
医圣张仲景在论述太阳病证治时,特别强调了与温病的鉴别和治疗,惜后世以《内经》释《伤寒》,不解六经原旨,尤其不解仲景治疗温病方证,因致误认为《伤寒》专治伤寒,不能治温病。
原张仲景把治温病方证散在于六经各篇中,为了便于理解,本书把温病方证集中于阳明病篇讨论。详见阳明病篇自明。
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但论中告诫:不可大发汗,尤其忌用火迫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并强调了发汗的注意事项。
在表的病出来太阳病,那在表的阴证就是少阴病,少阴病相对来说,机体功能沉衰,全身津液虚少,体表皮肤干燥少津,正是少阴病的病证。
这个时候,邪在表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不抓紧治疗将很快传里,这正是说明了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体现这一治法的是《伤寒论》第302条,即“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得之二三日,是说时间不长,邪尚可在表。强调无里证则更证实邪在表,也同时说明少阴主表不主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是治疗单纯少阴病的方法和方药。
用麻黄或桂枝发汗解表,这一点与太阳病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太阳病因气血津液俱盛,用麻黄、桂枝、杏仁等发汗解表即可。
而少阴病因气血津液俱衰,治虽须发汗解表,但发汗不得太过,而且必须配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强壮沉衰之药以助正气驱邪外出,这也即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又常出现合病、并病,其治疗又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仍以微发汗为原则,如《》《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这是少阴太阴合病,即表里合病,治疗唯发其汗,则表里皆治。
又如《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可知这里的脉沉主水饮,即此条是说少阴病合并痰饮之证,或素有痰饮者出现表邪为水饮所郁而化热的少阴证时,治疗在微发汗的同时加入强壮亢奋、温化痰饮的细辛。
再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说明是因误治由表阳证(太阳病)陷入表阴证(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强壮发汗解表。
还有《伤寒论》第22条“若(脉)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也是少阴病的治疗,仍属强壮发汗解表。这些方证,说明了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与太阳病相同,少阴病常合并痰饮、瘀血等,治疗时当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