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襄阳砲”:元军5年都攻不下的襄阳城,却被它攻破

蒙古人强大起来后,十分重视抛石机的使用。为适应对内对外战争的需要,自铁木真崛起后,便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抛石机的改进和发展。其一是组建砲手军,其二是建立职掌抛石机制造和使用的专门机构,其三是鼓励官员和能工巧匠对抛石机进行改进。这三条措施的实行,使元代的抛石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建元灭宋的战争中,抛石机的制造和使用达到了高潮。

一、创建砲手军

砲手军是在蒙古人起兵后不久开始创建的,他们视需要分别隶属于各路大军中。负责组建砲手军的将领,大多系由铁木真在作战过程中选定。太宗、宪宗和世祖继续执行铁木真的政策,使砲手军的将领世代相沿相袭,砲手军的规模不断得到扩充和壮大。

铁木真选定的第一个砲手军将领是蒙古人唵木海。铁木真在听到唵木海关于“攻城以砲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的议论后,即命其为砲手,并于太祖九年(1214年)太师国王木华黎统兵南下时,委任其为随路砲手达鲁花赤,即砲手总管。之后,“唵木海选五百余人教习之,后定诸国,多赖其力”,是为元砲手之初创。

宪宗二年(1252年),唵木海升都元帅,次年死,其子忒木台儿因从战有功,袭任砲手总管。元至元四年(1276年),忒木台儿之子忽都答儿又升为砲手万户,一门三代都任职于砲手军。

也是在太祖九年,铁木真亲统大军至古北口(今属北京),燕人薛塔刺海率300人归附,被委任为砲水手元帅,后又因善用砲而升为砲水手军民诸色人匠都元帅。蒙古军两征时,他“从征回回、河西、钦察、畏吾儿、康里、乃蛮、阿鲁虎、忽缰、帖里麻、赛兰诸国,俱以砲立功”。太宗四年(1232年),塔刺海死,其子夺失刺袭其职。夺失刺死后,夺失剌之弟军胜袭职。中统三年(1262年)),军胜率砲手军平定济南李璮叛军。蒙古至元五年,军胜率砲手军从攻襄阳,于三月死,军胜子四家奴于至元八年袭职,又于至元二十二年改为砲手万户。这是一个砲手军世家。

二、砲手军的发展

太祖六年,昌平人张拔都率部归附铁木真,随近臣汉都虎西征。当年,汉都虎升任砲手诸色军民人匠都元帅。汉都虎死后无子,由张拔都代任其职。

铁木真在用兵中原后,也常选募善用砲者编为砲手军。冀州人贾塔浑即因此而被籍为兵,不久被委为四路总押,统率砲手军。太祖十六年(1221年)),贾塔刺浑死,其子抄儿赤袭职。抄儿赤死后,赤子冀驴袭职。冀驴死后,驴之弟六十八袭职,于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率砲手军从攻襄阳、樊城,又于至元二十年升任砲手军匠万户府,地位超过其祖。

太祖十八年七月,清州人张荣因随铁木真征西域有功,升砲手元帅。太宗二年(1230年)),张荣死、荣子奴婢袭职。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奴婢死,婢子君佐袭职,于至元五年,从都元帅阿术率砲手军攻襄阳、樊城,三代多次建功。

《元史・兵志》太宗七年的记载中,对元砲手军的创建和发展作了概括,指出蒙古人的随路砲手军,“始太祖、太宗征讨之际,于随路取发,并攻破州县,招收铁、木、金、火等人匠充砲手”。在边征战边扩编的情况下,于宪宗二年(1252年),“具作砲手附籍”,编制成军。之后,又在攻襄阳、樊城,灭南宋之战中,屡建战功,成为元军进行重大作战的主力部队,也是宋元时期编制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砲手军。

三、砲手万户府的创建

砲手军是蒙古军的一个技术兵种,分编于各路大军中,由善于造砲用砲的工匠担任统率官。初建时,造砲工匠和操射的砲手都编制其中。在战争过程中,它不断扩展,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机构和编制的调整便逐渐开始进行。

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伊始,便派使臣赴西域,向亲王八哥征集砲匠,著名的回回人砲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调至京师,并让他们试造5门新砲,立于京城5门之前,性能甚佳,朝廷给予厚赏。

至元十年,又下令将他们二人所造的新砲送往前线,帮助攻占了襄阳和樊城,“襄阳砲”随之名噪当时并流传后世。

元至元十一年,朝廷建制砲手总管府,亦思马因任回回砲手总管。同年,亦思马因病逝,其子布伯袭职。元军渡江时,阿老瓦丁和布伯随军作战、新砲在取潭州(今湖南长沙)、破静江(今广西桂林)等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元至元十三年,已故砲手总管唵木海都元帅之孙忽都答儿升任砲手总管。次年,又升为砲手万户,加昭勇将军。元至元十六年,南宋刚亡,元廷即下令:

两淮回回砲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砲者,俱至京师。

此举既充实了砲手总管府,又加强了对各地砲手军的控制和管理。元至元十七年十月,元廷“发砲卒千人入甘州(今甘肃张掖),备战守”。砲手军开始执行保卫边远地区安全的军务。

元至元十八年,元廷将砲手总管府升格为都元帅府,布伯任回回砲手都元帅,又于次年升任军匠万户府万户,将砲手都元帅府改为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元至元二十年,贾塔刺浑之孙六十八,也升任砲手军匠万户府。元至元二十二年,元廷又将砲手元帅府改为砲手万户府,将砲手都元帅府改为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阿老瓦丁任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薛塔剌海之孙四家奴,也在当年改授为砲手万户府万户。

这种建制上的改变,说明元廷已将总管造砲和用砲的砲手都元帅府,划为分管砲手军的砲手万户府,以及分管砲手军匠的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加强对用砲和造砲的指挥和管理。同时,从名称上看,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的造砲重点,已经转移至“回回砲””(即襄阳砲)方面,其机构的编制级别和最高官员的地位,似乎都要高于砲手军万户府。

四、襄阳砲的创制

元至元九年十ー月,元军围攻襄阳、樊城已经5年,因其城高沟深,墙坚壁固而久攻不下,于是采纳参知政事阿里海牙的建议,使用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设计的能抛射150斤石弹的新砲,因其设计者都是回回人,故史家称之为“回回砲”。

襄阳砲比宋代抛石机威力大的原因有二:

其一,抛射的石弹大,重达150斤,击硬力较强,宋砲的石弹不超过90斤,击硬力较弱。

其二,砲梢受力的方式有改进。宋砲都是利用人力突然拉动砲梢,把放在砲梢尾端甩兜中的巨石或火毬抛射至敌方,产生击杀和焚烧作用,每门砲需40-250人拉动,才能将90斤重的石弹抛射出去,使用时多有不便。襄阳砲则把用人力拉动的宋砲,改为重力下坠式抛射巨石的重砲。

冯家昇先生在《火药的发明与西传》中,对襄阳的构造作了复原,绘制了复原图:砲架由大木制成虎蹲式,砲梢的头部悬挂一块巨右或铁块,尾端甩兜中放置一个被抛射的石弹,前者约为后者重量的好几倍。

平时,砲梢的尾部用巨钩钩于砲架上。抛射时,将铁钩突然松开,悬于砲梢头部的巨石或巨铁,因受重力的作用而骤然下坠,使砲梢绕轴急速翻转,尾端甩兜中的石弹,因受离心力的作用而被抛射。由于襄阳砲是用巨石或巨铁块下坠所产生的机械力抛射的,其瞬时性、方向性、突发性都较宋砲为佳,因而抛射的距离远,摧毁力大,故能将久攻不下的襄阳城突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