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邦感情最好的兄弟,封王后却反目为仇,逼得刘邦立下一重誓
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刘邦出生在沛郡丰邑,从而拉开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其实,就在当地也就在同时,还有个婴儿一同啼哭降生,他就是卢绾。刘邦与卢绾的父辈关系就很好,此时又是同时得子,确实让人高兴。附近的乡亲们都备好了酒菜,杀鸡宰羊,为两家人而祝贺,也在祝愿这对有缘的兄弟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开创一番事业。
事实上也真的如此,刘邦和卢绾在读书的时候同学,互相敬爱。刘邦从来就是顽劣子弟,不事庄稼,经常惹是生非,甚至还吃上过官司。然而,卢绾却从来都不嫌弃他,总是像小跟班一样,为刘邦遮掩,也在背后支持刘邦。
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后,刘邦也在沛县起兵,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人生。此时的卢绾,自然是跟着刘邦。他的能力不够强,没有萧何镇定自若的才能,也没有韩信天外飞仙般的神来之笔,更不及张良、陈平常常能献出奇谋。不过,卢绾却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尽管干的是掉脑袋的大事,卢绾也无怨无悔。在刘邦担任汉王之前,卢绾甚至连个官职都没有。
这反倒说明两人的感情已经不需要用官职和权力来笼络,卢绾可以随意进出刘邦的卧室,就如同自己家中一般。直到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卢绾才担任了侍中。后来刘邦与项羽对峙,封卢绾为长安侯,官至太尉。
这段时期,恐怕也是刘邦和卢绾最为美好的时期。幼时关系交好,是天然的亲近,此时却是共度艰难困苦,无所猜忌,更没有半分怨言。直到汉朝建立后,燕王臧荼谋反被剿灭,卢绾成为继任燕王之后,局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
刘邦与卢绾逐渐疏远,小珏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刘邦到了晚年,猜疑心越来越重,异姓诸侯王一个个被铲除,这让卢绾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情。第二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卢绾就藩后,两人终于分离,互相并不知道对方的心思,缺少足够的交流。
导致刘邦与卢绾最终决裂是因为陈豨的反叛造成的。陈豨本来很得刘邦的器重,以赵国丞相的身份督统赵国、代国的事宜,权力很大。然而,周昌回去告了他一状,让刘邦心生狐疑。就在太上皇刘太公病逝的时候,刘邦召陈豨回朝。那时候刘邦已经开始屠戮功臣,陈豨不敢回去,迅速自立为代王,背叛了汉朝。
以陈豨的实力,要对抗汉朝自然是千难万难,于是他联络匈奴,想要合兵对抗。刘邦亲自讨伐陈豨,而命令卢绾自燕国出兵,两路夹击。卢绾自然服从,他先派人去匈奴,要劝说匈奴人中立,结果派出的使者张胜发生了一点状况。
张胜在匈奴时,遇到了原来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不怀好意地告诉张胜:卢绾能坐稳燕王,还不是因为其他诸侯王屡屡反叛,天子无暇顾及,只能笼络。如果陈豨被平定,那么下一个被诛杀的诸侯王肯定是卢绾了。
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并不新鲜。张胜也觉得有道理,便自作主张请匈奴帮助陈豨。卢绾在后方,只听说匈奴出兵,认为张胜投靠了匈奴,还上书请求将张胜灭族。等到张胜赶回来,说明原委后,卢绾也被说服了。他不仅赞同卢绾的计策,而且又急匆匆地向刘邦说张胜是忠臣。
这样反复的态度,自然引起了刘邦的怀疑。偏偏卢绾还派人去告诉陈豨,让他如果作战不利,就转入游击战。不得不佩服卢绾,在两千多年前就玩得一手“养寇自重”的好戏。
可惜,这个情报被刘邦截获,卢绾彻底玩脱了。接下来又是一套重复的老把戏,刘邦宣召卢绾进京,卢绾不敢。此时关于卢绾的坏话越来越多,刘邦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他仍然命令樊哙(后被周勃取代)出兵讨伐卢绾。
也就在出征之前,病入膏肓的刘邦自感时日无多,看到这么多异姓王叛乱,他召集群臣杀白马盟誓: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说,卢绾的行为对他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认为谁都不可靠,只有刘姓子弟才可靠。如果再有非刘姓而封王的,天下一同打击他。可笑的是,他刚驾崩没多久,吕后就将吕氏族人封王。
其实,卢绾只是为了自保,并没有想背叛。他听说周勃前来,带领家人,宫女等在长城下守候,准备等刘邦的病好了以后就一同回京谢罪。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哀诏:刘邦驾崩。
对于刘邦,卢绾相信还能用昔日的情分挽回,但是对于吕后,他并没有把握。于是,卢绾改变计划,带领家人逃往匈奴,当上了东胡庐王。第二年,他也病逝在匈奴。两个人的友情,以惊艳开场,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却在最后时刻翻脸,这也许就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最好的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