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制方之法

【关键词】 温病条辨;性味配伍;苦辛法;辛凉法

正如《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稗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据统计,在《温病条辨》所载208首方中,明确标示出性味治法的多达166首,涉及苦辛、苦温、苦甘、苦寒、苦咸、辛凉、辛温、辛甘、辛淡、甘寒、甘温、甘咸、甘淡、酸甘、酸苦、酸温、酸辛、咸寒、淡渗辛凉等19法。其中苦辛法66方,辛凉法18方、辛甘法13方、甘寒法12方、酸甘法11方、咸寒法8方、甘温法7方、辛温法6方、苦温法5方,酸苦法、苦甘法各4方,苦寒法、辛淡法各3方,其余性味配伍法均为1方[1]。本文试就应用最为集中的苦辛法及辛凉法,作初步探讨。

  1 苦辛法

苦辛法是以苦味药和辛味药有机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温病条辨》中苦辛法的应用,可分为苦辛寒、苦辛温、苦辛通、苦辛淡、苦辛甘、苦辛咸、苦辛芳香及苦辛走络等8种具体治法[2]。

  1.1 苦辛寒法

  苦辛寒法多以苦寒清泄邪热,辅以辛温温散水湿,故常用于湿热证或痰热证。应用此法,常根据湿与热或痰与热的比例调整苦寒及辛温的用药比例。一者,如苦寒多于辛温,则其方清泄邪热的作用较强,配合辛温温散水湿,多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之证。二者,如苦寒与辛温并重,则适于湿热并重之证,多用于湿热互结中焦及痰热互结致结胸之证。再者,如辛温多于苦寒,《温病条辨》称此法为苦辛微寒法,用于湿重热轻之证。

  1.2 苦辛温法

  辛苦温法以苦温药和辛温药结合,苦温可燥湿,辛温可温通宣散,多用于寒湿证。其中辛温,除可宣气化湿外,还有非常灵活的发挥。具体而言,如借辛温温阳散寒配以苦温燥湿则为温阳祛湿法,用于太阴寒湿证或寒湿困阻脾肾证;如借辛温宣气化湿配以苦温燥湿则为祛湿行气法,用于湿阻气机之证;《温病条辨》中之苦辛温平法实为祛湿行气法,因具药性平和的特点,故吴氏以此为名。

  1.3 苦辛通法

  苦辛通法亦称苦降辛开法,即利用苦辛一阴一阳,一降一升,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以开闭通降的一种治法。辛开通法既用于湿热痹阻、气机失畅之证,又有以辛温(热)散寒配以苦泄浊阴,可用于阴寒较重之证,尚有苦辛通法重剂以苦辛通达之力,承顺胃气下行,推荡积滞,泻下热结,用于热结阳明之证。

  1.4 苦辛淡法

  苦辛淡法以苦燥湿、以辛胜湿、以淡渗湿,主要用于水湿、痰饮等证的治疗。此外,因辛味的宣散作用具备布散津液、宣通关窍、辛宣气机、行血消瘀等多重功效,故苦辛淡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湿郁或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吴氏还曾利用辛味之行气作用,配伍苦燥渗利以治疗湿阻气机之证。

  1.5 苦辛甘法

  苦降辛散配甘缓补益为苦辛甘法,如以苦降辛宣肺气、甘以守中,合用则泻水不伤中,用于支饮上壅胸膈证;或以苦辛升提开宣肺气,配伍甘缓缓急止痛,以治疗少阴咽痛。苦辛甘再佐以温,为苦辛甘(温)热法。苦以降浊阴,辛热以温阳散寒,甘温以益气,合用达散阴寒,降浊阴,温补阳气之功,用于卒中寒湿证。

  1.6 苦辛咸法

  苦辛咸法以苦燥湿浊,辛散寒邪,配伍咸味以入肾,用于寒湿伤肾之证。再佐咸以入阴搜邪,用于邪热深入阴分证治;亦有借苦辛寒逐瘀泻热、凉血散血,咸味软坚以助泻下,合用以通血分之闭结,用治下焦蓄血证。

1.7 苦辛芳香法

  苦辛芳香法以苦寒泻火配伍辛香透热,仅用治温毒证。

  1.8 苦辛走络法

  苦辛走络法可通降瘀热,并走络以行血,用于热与血结所致之蓄血证。与苦辛咸寒法相比,该方活血作用较强,而后者则以降泄瘀热为主。

  2 辛凉法

辛凉法是以辛凉药物为主构成,具有轻清透邪、达热外出,以使病邪由里向外透达作用的一种治法。辛凉法的主要药物是性味辛凉、质地轻清的药物。《温病条辨》中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辛凉苦(甘、温)、辛凉甘寒、辛凉甘润、辛凉芳香、辛凉淡渗等具体治法。

  2.1 辛凉苦(甘、温)法

  辛凉微苦法以辛散风,以凉清热,以苦泄热,用治湿温喉阻咽痛。在辛凉苦法基础上,再配甘以补金水二脏,用于太阴温病初起卫分证。

  2.2 辛凉甘寒法

  辛凉甘寒以辛凉与甘寒合而成之。辛凉可透邪外出,甘寒可生津,故常用于治疗温邪有外透之势,同时耗伤津液较为严重者。

  2.3 辛凉甘润法

  辛凉甘润法以辛凉清透邪热,甘润养阴。与辛凉甘寒法相比,该法用药偏滋润,补阴作用较强,多用于温燥伤阴之证。

  2.4 辛凉淡渗法

  辛凉淡渗法为辛凉与淡渗合用,吴氏自释该法为“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用于湿热郁闭,内外合邪之证。

  2.5 辛凉芳香法

  辛凉芳香法以辛凉透表为主要特点,其透散作用较辛凉法为强。不仅可用于病位表浅之证,如对于肺络中留有余邪之证,吴氏认为“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而于热入心包受之浅者,亦有加减银翘散以银花、竹叶之辛凉,与芳香之荷叶合用,以领邪出卫,防止形成邪陷心包之重证。

纵观辛凉法,以宣散透泄为其特色,故常用于病位表浅或邪欲外透之证[3]。配苦可泻热或降泄,用于热甚成毒或病位在下者;配甘可补,用于热盛伤津较重者;配温以制寒,用于寒郁较重或寒湿者;配淡可渗湿,用于内外皆为湿困者;配芳香以增强透散之功,用于病位表浅者,或借其透散防止病邪深入。

【参考文献】
 1]清·吴瑭(吴氏)著.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王振坤编著.温病条辨新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3]盛增秀主编.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0)

相关推荐

  • 《本草精荟》:温中降逆:丁香的功效与应用

    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又称公丁香.花蕾采集下来,干燥后像钉子一样,且香气甚浓,故此得名,也叫丁子香.而它果实成熟后,外形像鸡的舌头一样,所以叫鸡舌香,也叫母丁香.一般入药,多用其花蕾, ...

  • 深入解读仲景“制方”之法的玄机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热.腰痛.内有喘咳. 烦渴.吐利.胀满.所谓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 ...

  • 经方审用,古方精用,名方活用,到弃方从法!

    余无言(1900.11.20-1963.9.7),原名愚,字择明(一作则民).著名中医学家,经方理论及临床家.江苏阜宁人.出身世医家庭,自幼随其父余奉仙(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 ...

  • 伤寒论制方大法

    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 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热.腰痛.内有喘咳.烦渴.吐利.胀满.所谓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脉沉脉浮.有力无力.是其机也.此时恶寒.恶热.苦满. ...

  • 上乘干货:73条经方加减合方之法!

    上乘干货:73条经方加减合方之法!

  • 《内经》药熨制方

    <灵枢·寿夭刚柔 >:"刺寒痹内热奈何? -- 刺布衣者,  以火焠之: 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寒痹即寒邪停留经脉而形成的痹症 , <灵枢﹒寿夭刚柔 >曰 ...

  • 中药炮制方法 半夏附子乌头南星密炙醋制酒制盐制姜制麩炒法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修炼成仙的故事.据<神仙感遇传·卢钧>卷112中记载:唐朝元和四年,卢钧进士及第,担任尚书郎.后来因病离职,迁为均州刺史.到了均州,卢钧的病更加严重了,身体羸弱,不 ...

  • 65条经方加减合方之法,建议收藏转发!

    65条经方加减合方之法,建议收藏转发!

  • 風水類古籍黃妙應仙師五星仙機制化砂法祕訣

    風水類古籍黃妙應仙師五星仙機制化砂法祕訣

  • 择吉择日神煞制化总法

    神煞例凡制伏之法不同.若是干犯以干制.支犯以支制.纳音犯以纳音制.化所犯以化气制.飞宫犯以飞宫制.三合犯以三合制.从宫犯以从宫制.此说最为确实.论五行生旺.能制休囚.吉神则置于生旺.凶神则置于休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