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最美古村优秀作品展(一)

化不开的河下
孙利修
      当我站立在写有“千年古镇河下”门牌楼下,第一眼向着古色古香街道探望时,那些“生锈”的灰墙黑瓦,斑驳的木门,就告诉我这是个历史悠久,文人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文化气息浓得“化不开”的古镇。
      当我脚步踏上古街的石板上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真实。这里的每一片瓦片,每一块砖头,每一扇木门,还有空气中的每一缕阳光,都让我深深地爱上、喜欢上了它,这种愉悦感充斥着我身上每一滴的血液,每一个细胞。
      据导游介绍: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宋朝的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抗。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河下为淮安重要的商埠……这些介绍都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河下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沿着古街由东向西彳亍而行,虽然是响亮的晴天,但我瞬间想遇到《雨巷》中“独自撑着油纸伞,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不是我自作多情,而是眼前的景物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江南的雨巷。原以为只有在烟雨江南才有这样的街道,这样的巷弄,没想到在大江之北,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也有如此勾人魂魄的古色古香的街道。那砖,那瓦,那门,那铜环……
       收回远游的思绪,继续听着青春靓丽的导游妙曼动听的解说:河下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桥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等。河下镇内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保存完好,如古文楼、吴承恩故居,沈坤的状元府等。
       文楼,位于古街中部的南侧。人还没有进入,就被“文楼”二字深深吸引,心里暗自思忖在这条街道上是不是还有个“武楼”呢?导游介绍说,文楼与武楼相对,是一座状元楼。其建成于清末,是为了纪念文状元沈坤和武状元叶允武的公共建筑。
       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古镇的繁华,也造就了淮扬名菜名点,如“淮安软豆腐”、“文楼涨蛋”、“蟹黄汤包”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小时候也经常从古淮安的驸马巷划船来河下文楼吃汤包。在文楼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吃饭前,要先对对联,谁没有对上就请对方吃饭。相传乾隆皇帝带纪晓岚微服私访出巡到河下,河下的姑娘随口出了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自持才高八斗的纪晓岚,竟然没有对出。
       文楼,让我想起了扬州的“富春茶社”。前年出差南京,路过扬州。早上友人把我带到位于扬州国庆路上的“富春茶社”吃早餐。
       国庆路是在东关街的西出口处,路面不宽,路的两面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房子,狭窄的小巷,小巷里铺着石板路,有店铺、旅社,人行走在小巷里,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扬州城。这和眼前的河下古街很相似。古色古香的房子,闪光发亮的石板。
       扬州人喜欢慢生活,且很会享受,早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而闻名全国,前者就是指喝早茶。早上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其实他们就在喝早茶的过程中就解决了早餐。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喝茶,在喝茶的同时还会吃到许多美味的早点。“富春茶社”就因此而出名。河下的文楼和富春茶社很相似,只是富春茶社是塔楼,文楼是楼房。
       在富春茶社,我吃到了“千层油糕”、“翡翠烧麦”、“三丁包子”、“蟹黄包子”等特色早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蟹黄包子”。一个有五寸直径圆形的小蒸笼里,放着一个大大的包子,服务员在每人面前摆放一个。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包子,不知道如何食用,服务员告诉我用吸管慢慢吸食。等我把白色的塑料管慢慢插进包子,然后像吸牛奶一样小心翼翼把热乎乎汤汁吸进嘴里,那种鲜美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我想文楼的蟹黄包子和富春茶社的蟹黄包子应该一样的做法,一样的味道,因为淮安和扬州属于同一个菜系——淮扬菜。还有扬州和淮安都属于古运河畔的“名都”,除了淮安和扬州之外还有杭州和苏州。杭州是“茶都”,苏州是“丝都”。它们是古运河畔四颗璀璨耀眼明珠。几百年来一直都熠熠生辉,古时候是,如今还是!
       在河下古街的西首有一座规模宏大、气势辉煌的寺庙——闻思寺。导游介绍,原名通源寺,大悲庵。闻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幽美。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宋时僧人兰盂重新修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戒律甚严。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大悲庵数次被洪水淹没,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渐恢复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府河下镇,钦赐寺名为“闻思寺”。
       我是半个基督徒,在宗教界,基督和佛教属于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一个信神,一个信鬼,神和鬼不相通,所以信基督的人不能相信世上有鬼,信佛教的不能相信世上有神。因此在每次的旅途中,每当遇到寺庙我都避着走开。眼前的寺庙气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顾不得基督的教规,于是前往瞻光,只是我绝不超越不烧香不磕头的底线。为此也引来来了寺庙里僧人的不待见。
       在大雄宝殿里,当我我掏出手机想拍照的时候,被那里的僧人制止住了,说那里不容许拍照。僧人正在给一位香客解签,香客一脸的虔诚。我想如果我也求签的话,僧人是不是就不会制止我拍照了呢?因为求签可以给寺庙里带来收入,僧人就是靠香客的香火钱和解签的钱来生活的。香客就是他们的“上帝”,就像商店里的顾客,哪有店主不待见顾客的呢?
       游玩闻思寺,我又先后游玩了“沈坤状元府”和“吴承恩故居”。
       沈坤,是科举制度以来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著名的抗倭英雄,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不仅是同窗好友,还是儿女亲家。听说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借用了沈府中的景观进行魔幻场景的创作。
       沈坤状元府,是由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沈坤的老宅和寓园两部分组成。景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园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河下古镇重要的人文景观。
      沈坤状元府和吴承恩故居共同的特点,都采用了江北的庭院建设和江南园林建设共同特点,都是三进院和一个后花园。前院是待人、接客的地方,中院是学习、修养的地方,后院是住宿、吃饭的地方。后花园都有假山、亭廊、小桥、流水……很苏州的园林很相似。
      站在景色优美的后花园中,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沈状元和吴作家,手捧卷书,在大声朗读诗书、经典;他们陪着一两个文人墨客行走在这亭廊,小桥,流水之间……那份高雅,那份惬意,令人羡慕,让人向往。就像文楼门前的楹联描写的那样“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
       河下,处处透露着古色古香,历史悠久,文人荟萃,人才辈出的气息。这种气息就像浓浓的云雾,浓得化不开,让你缱绻,让你留恋……
作者简介:
孙利修,江苏泗洪人,1972年生,笔名孙利、无语闻香、四月天、三子;写有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首),五十余万字,分发表于《《雨花》、《参花》、《小说选刊》、《小小说大世界》、《文艺家》、《文学月刊》、《现代作家文学》、《茉莉》、《楚苑》、《林中凤凰》、《石榴》、《大湖徐风》、《淮阴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等报刊、杂志;第三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小说奖优秀奖;第三届“江苏大众文学奖”优秀奖获得者;“江苏省首届诗书画大赛”获诗歌二等奖;即将出版散文集《无语闻香》、小说集《红尘有你》。
在诗画里搁浅的洋沙湖古村
周文军
    1.
  洞庭天下水,岳州天下窑。
  如果给洞庭与岳州一个统称,那一定是她或伊了,属于水做的。在它身畔的洋沙湖古村,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说是古村,却有碧波浩淼的湖。
  寻找一面湖确非易事。若是沿着湘水、资水、沅水、澧水的脉络,那就轻易多了。四水从很远的地方前来交汇,将所有的坎坷和风情,都一古脑儿地留给了洋沙湖。
  寻找,无论从橘子洲北、洞庭之南,还是从上千年渔窑文化的余韵里,我都可以觅到洋沙湖古村的清秀。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元朝散曲家马致远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寥寥数语,一面湖的星光便从岁月深处粼粼而出。
  “是谁在湖边踩出第一条路,是谁在这里撒开第一张渔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等了我千年。”我反复默念着这句话。
2.
  是诗将我吸引进来,还是我误入画中?
  游在天空和湖面之间的云朵踯躅不前,像一辑剪影。它仿佛还要在里面濯洗。毕竟,一身铅华太沉。正是它的影影绰绰,平添了洋沙湖的神秘和魅力。
  在湖畔,明清风格的建筑,日夜倾听水声,像充满幻想并略带忧伤的女子,将脚伸进湖里,汲取灵气与清凉。我无法拒绝她们的诱惑,索性在她们的世界里沉溺。
  玉如意、青花瓷、折扇、笔墨纸砚……湖里泊着十万个妙不可言的元素。天空高远,大地纵横,激情澎湃似乎欲在静态的画卷里流淌。
  一面湖,草遇见就绿,花遇见就开。遇见不遇见,洋沙湖都会替季节的丰腴准备打道回府的辇车。软得像鱼一般的湖香,游遍心的每个角落。
  几只野鸭嗅到季节的气息,依然没有一丝急躁的意思。一个又一个日子从这里发轫,细心打磨天空的瓦蓝。
  我的视野泊进不远处的花海,一种美丽呼之欲出。
3.
  最美的年华是因为有最美的背景。
  裙裾飘飘,环佩叮当的水声搁在边上。
  ——五彩花田。是的,是江南的水彩画。我寻了好久。当我走进这片花海,心思如出岫轻云。
  高处的是葵花。它是太阳的孩子,更像太阳的使者。金黄被举在高处,燃得灼人双眼。我似乎听见劈劈啪啪的声响。
  “秋风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让人舍不得将耳朵从荷池拿开。在这里题诗咏词,自然是最适宜的。即将过了节令的荷花还是一位绝色女子,风韵十足。
  花海的诱惑,像一条蛇盘踞在胸口,向心灵传递出沉甸甸的震颤。我画里画外地游走,好像洞悉了岁月里的某些秘密。
  天凉好个秋。果真有一扇窗,推开便可直入。格桑花,这象征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把“怜取眼前人”浓缩成自己的花语。
  水乡泽国是疗养心灵的最好去处。何况,还有色彩缤纷的花海。
4.
  岛,在这里像只装满万千风情的百宝箱。
  如果你没到过湿地,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自由。
  围猎或渔耕,先人曾在这里编织生活。他们在劳作时,歌谣绕山飞或水上漂,时光像鱼儿一样,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走出山水丰满。于是,人间烟火袅袅。
  这里是古罗子国孕育湖湘文化之地,是岳州窑文化的发源地。“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从这里走过,也有了恣意的诗文。
  千百年来,舜帝南巡,湘妃寻夫,屈子行吟……有多少先贤在这里留下印记,就有多少怀想与湖生死不离。
  屈子祠、岳州窑、古南泉寺、左氏柳庄等著名的人文景点如璀璨星光,是它们对湖的历史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一个转身,已是千年。
5.
  窑火余温尚在,那些瓷片据理力争,这是明的衣冠或是清的灯盏。
  在湖畔,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采土、晒土、过滤、加砂……弱不禁风的器胚交付给一座窑时,所有的仪式里满是惴惴不安的希望。可以炫耀的美,注定要诞生于火焰之中。
  有一段光阴里,这里似乎失去了生命的链接,间隔那么长的时间,有些事情要凭空猜想是很难的。我只能低下身子抚摸大地,或许下面就是窑址。
  红、黄、蓝……变幻的光把天空的影子忽长忽短地拉到湖畔,时时变幻出热闹非凡的场景。那么,千年之前那忽明忽暗的窑火,是不是也把天空的影子忽长忽短地拉到湖畔,和在万千工匠的身影里呢?
6.
  一百六十多年前,太平军攻长沙不克,经湘阴土星港、临资口到达洋沙湖西对岸扁担夹。
  清军将所有船只避入洋沙湖,架上火炮与太平军对峙。洋沙湖成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古战场和屯兵之处。
  历史就是历史,客观存在的,谁也不用偏袒。当我置身其中并关心它们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探知欲挥之不去。
  硝烟已经散去,留下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沧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自身的历史长度。此时,千百年来的刀光剑影,都沉淀下去化作一湖潋滟。
  一切旗帜必须卷起,一切杀戮必须停止。
7.
  静与动本就是大自然里最神奇的伙伴。
  鸟类,是人类最友好的朋友。高高在上的太阳,赋予了所有生命的底色,自然也有它们一份。人间至美,一滴水,一尾鱼,抑或一只飞鸟都可以相安无事,都可以自由来往。
  这里是世界级候鸟越冬和迁徙的三大路线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碧波上荡漾,湖心美丽的白鹭岛仿佛在召唤。
  有一种味道叫洋沙湖,有一种大美叫前来!鱼肥蟹美,鹅肉飘香,舌尖上的滋味,令人无法拒绝。
  此时正值“吃蟹”时节。远浦归帆的饮食文化盛景,竟然也可偶遇。
  舌尖上的回味悠远,不经意间就让人与沉睡多年的古城旧事撞个满怀。漫步渔窑,诸多场景和店铺,还在完美地呈现出古典风韵。
  码头好像在等待一位迟来的人,用空寂守着偌大的风景。鱼腥已经淡去,只剩得木头栈桥将时光送入深处,然后再用几个转折,来拓开一片想念的天地。
  春种秋收。湖里的鱼虾像田里的庄稼一样,只要你给它无微不至的照料,它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8.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你要水,水就流过来。你要峰,峰就赶过来。
  轻松竞技,自由挥杆。在洋沙湖体育运动公园里,你可以在绝美风光中纵情挥洒运动的豪情。
  谁说你没有知己?只是没有遇上可以说话的人罢了。有些姻缘,前世就许下的。故事选择什么样的开始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开始就像前方的路,谁知在哪个节点走下,又在哪个节点通向艳阳天。
  可以心素如简,但是沐了秋风,情节就变得简单,简单得足够打动人心。
9.
  清风流韵之后,就该漫天晚霞了。
  傅雷先生曾说:“爱情于天地而言,实在是小。”我想,真正的爱在彼此心中,当是天地。
  这里有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个从年龄上早已作古的地方,似乎一下活了过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缘分等待黄昏已经很久。不只是为了安谧,而是为了另一种直透人心的旋律。
  洋沙湖的酒吧,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去。爱情,与光阴无关。“守望千年,带我走吧……”酒吧门前的招牌,像在怂恿。
  田园归隐,内心宁静。你可以不来,却不可无动于衷地走开。
  一墅一湖任平生,一月一琴思古今。一面湖毋须烟波浩渺,只须聆听。于是,清静的耳廓便有了八面回声。
10.
  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还。
  月色化水,那么轻。无数生灵渡水涉诗而来,谁又能拒之门外。
  月光像尾入水的鱼,游过外面的花海,亲吻古朴的窗棂,再挤过阳台的纱窗,然后开始抚摸起地毯、壁橱、被子……月光到达的地方,都是纵容心情的地方。
  一条崭新的小船,淡黄的木纹,我轻轻跨上……云水谣就在身边或梦里唱响。
  幸福的古村人,湖一样的纯净,湖一样的胸怀,湖一样的志向。圈回牛羊,内心平和。支起帐篷,灵魂安适。
  如果把一个地方的喜欢上升到习惯或文化的高度,就拥有了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风吹在风里,水流在水中。一个湖最骄傲的不是有多少人看过,而是能有多少人被它打动过。
  抵达即是胜利。诗经对着所有人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梦里来洋沙湖古村吧,我在淡雅的香里等你。
  作者 女,45岁,于199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水旅行者。出版诗歌集《东方》、《一千个日夜》等作品。在众多杂志报刊上发表山水散文、诗歌等800余篇,多次荣获全国散文大赛奖项,打理多家纯文学论坛。
在浦市,遇见最美的时光
萧忆
一场淅沥的小雨,把浦市巷道淋得更加生动了。
湿漉漉的巷道,是幽深的。雨后从巷道钻进来的光线,把岁月抹去棱角的石板撩得雪亮。有慵懒的小狗,着暗黄色的毛发,倚着墙根缓缓移动,似乎是在追逐着挤进来的光明。高大的墙体中部,有嫩绿色的小树,正滴滴答答地把甘露降临至巷道。那小树扑面而来的新鲜,让古朴的浦市,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如同一幅荷花绚丽绽放的水墨画,把所有的美全部吸吮到那抹雅致的粉红上了。此刻,那嫩绿的娇艳,正如同突然出现的旗袍女郎,紧紧抓着你的视线。我在小巷走着,雨后的空气分外清凉,吮吸着,弥漫着,像是走在袅娜的梦境中。
巷道是幽静的。就连偶尔掠过的飞鸟,也不留下声响。只有从巷道上空如拇指粗的电线上滴落的水滴在触摸青石板的一刹那四下飞溅,传出丁点极其空明的声音。小巷便显得更加清幽了。
清幽,是最美的景致。远离人群的浮躁,远离车辆的轰鸣,独自一人在一场雨后丈量小镇的景致,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我把一切的一切,从踏入浦市的那一刻起,都丢进了朦胧的细雨。在这里,我将和所有的事物,相逢一段美好的时光。
清远的天边,一轮凝血般的太阳,把雨后的小镇,装扮成一位恬静的新娘。那浮游的霞光,便是新娘柔美的红盖头。伴着霞光,我就伴着一位湘西的妹子,就伴着苗家一曲优柔的歌声。
有荷花淡雅的清香,从巷道上空铺洒下来。那清香,带着泥土的雅润,带着池水的清灵。正走着,从一扇大门中走出来的老大爷,已近古稀。焦黄的脸庞上,一道道纵横的皱纹,盘根错节。他用质朴的微笑向我打着招呼。大爷与身后久远的青砖,精美的浮雕,灰白的瓦片,以及幽深的巷道,凝结成一帧极具历史厚度的画面。
在我的故乡陕北榆林,也有许多这样的巷道。巷道是砖石铺就的,直来直往,要么是南北走向,要么是东西走向,从头便能看到尾,这或许和北方人直爽的性格有关。故乡的巷道与浦市相较,便少了蜿蜒的悠然,少了曲径通幽的淡雅。
早些时候,看旅游攻略,是这样记载这个小镇的:
浦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沅水中游西岸,是神秘湘西水陆交通的东南大门。素有“小南京”之雅称。明清时期因盛产生铁、木材、朱砂、桐油而闻名于世。“五里长街,万家灯火,商贾往来,舟楫蚁拥”,十三省会馆,六十四座寺庙,展示了古镇昔日的繁华与文明。
从攻略里足以见得,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浦市曾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在人们片面追求物质需求的浪潮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少有的思忖中,终究发现似乎少了些什么。
嘈杂的水泥森林下掩盖着多少悲怆的脸庞。他们紧绷着身体,迫于生活做着极不情愿的事情。我也许便是其中的一员。
回归,来到浦市,是一场久违的回归。像是回到了母亲温婉的怀抱,像是回到了童年彩色的光阴,无所顾忌,信步向前,追寻一种消失了已久的惬意和本真。
漫步浦市,乐享人生。
有叫卖声从耳际传来。雨后的市场开始活泛起来。狭窄的巷道两旁点缀着林立的商铺。无数的游人,填充着巷道的幽深。他们目不暇接,他们喜笑颜开。青砖黛瓦之下只露出约莫两米宽的天空里,到处洋溢着游人欢快的笑声。
斑驳的墙面,是最美的背景。和我一样穿梭在古镇的游人,不停地用相机定格着此刻的美好。他们操着五湖四海的口音,却不约而同的与浦市进行着一场雨后深情的相约。
不得不提的是,浦市的茶。
浦市的茶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茶,他们没有普洱或者铁观音的傲娇,寻常的再不能寻常。你看,在屋檐下木桌前,三三两两围坐的人们,面前唯独少不了的就是茶具。茶具也是普通的瓷质茶具,因使用年代久远,表面已经附着上幽暗的色泽,像是潮湿的墙体生起来的苔藓,斑斑驳驳。茶杯冒着热腾腾的气流,桌边,也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闲叙。聊一会,便大喝一口,完全不同于茶楼啜茗的优雅。或许浦市人追求的便是真实,质朴,他们的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花哨。在浦市,似乎一杯廉价的毛尖,便能浸润整个浦市的时光,便能释怀所有人的心情。
“老板,来一杯茶!”
“老板,再来一杯。”
茶馆里,要茶的和续茶的声音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顾客熙熙攘攘。这些顾客大多都是前来游玩的。在看到总有浦市人落座喝茶时,也经不出诱惑,选择一家茶馆,钻进去,品一回毛尖,做一回浦市人。
浦市有荷,名曰万荷园。
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在各地均有种植。而浦市的荷花,却能让你领略到其势如大海般的壮阔。你瞧,一簇簇,一团团荷花紧紧挨挤在一起。偌大的池水,看不到任何水面。只有蔓延在池水之上的万亩秀荷,绽放着满眼的舒悦。信步观荷亭,极目四望,绵延不绝的荷花向着四野蔓延。这般壮观,我想也只能在浦市有幸欣赏到。硕大的绿叶,擎举着艳丽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流溢着绚丽不妖的姿色。
夜幕降临,我随着浦市一同进入了幽静的夜色。
皎洁的月光下泛着碎光的沅水轻轻倚靠着夜晚的浦市,浦市在远山的衬托下,显得更加优雅。
借着月光,在临街的莫氏牛肉粉店里我要了一碗清香的牛肉粉,馥郁的牛肉粉散溢着扑鼻的芳香。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曾对粉之类的饭食会生出天生的拒绝。而当一碗牛肉粉吃完之后,我便深深爱上了它。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茶一水,皆成为我心中最美的依恋。
浦市,如同我多年未见的恋人,让我痴迷,让我留恋……
萧忆,本名李阳阳。生于陕北,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现居鄂尔多斯。系内蒙古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
文章散见于《人民文学》《草原》《延河》《延安文学》《椰城》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诗人》《陕西青年文学选》等三十多种选本。
散文《擎起岁月的蓊郁》选入《语文素养读本》(九年级下册)。曾主编或编辑《2011年度陕北诗歌选》《陕北诗选》等。获《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征文三等奖、东方文艺奖散文奖、张之洞文学奖、榆林年度诗歌奖等三十多次全国征文奖。受邀参加2018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著有诗集《漫步陕北》。散文集《大地行吟》即将出版发行。
现为《西部散文选刊》编辑。
官渡古镇*
姚波
如果有一万个人走进官渡古镇
那么你就会在一万双眼睛里
找到一万种热爱这个地方的理由
从每块砖石的缝隙到每个人的脚步
你会挤轧出昆明城的心酸与甜香
古老幽深的巷子
让我想像明朝的红娘
会在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
追赶卖布头、丝线的小贩
一直追到一扇半开半闭的门中
让我穿越的不是幽深的巷子
不是这万古留名的官渡粑粑
如果还要让我退回去
重新数一遍妙湛金刚塔*的砖块
我会毫不犹豫的团身打坐
拾起那串遗失六百年的珠串
一遍又一遍的念《清心普善咒》
让喧闹的街市回到明朝
回到嘉靖年间的
一个午后
过了状元桥
你就是状元了吗?
六百年了,魁星阁
还屹立在古镇尽头
多少远行客走过状元桥
都要掬一捧泥土带在身边
以免走远了就忘了
这片乡土
这份人情
隐约可以嗅到一丝桂花香
从明朝嘉靖年间飘过来
好像这淤塞了好多年的淤泥
让官渡桥下的河水不那么清澈
满街的商贾也已四散而去
有的去了川陕
有的去了苏杭
有的漂洋过海
蒲公英一样
落地海外
夜游神来过
孙大圣来过
只是他们没有把白天当作黑夜
没有把刀光,剑影,清风,明月
引进妙湛金刚塔的佛光之中
如果做一个梦
书生会变成仗剑的侠客
古镇会变作一枚铜钱
的正反两面
月亮高悬的时候
一些相思
会从砖缝间
流出,混合着饵块*的甜香
想起苍茫古道上
跋涉的艰辛
你还记得
那一双迎风流泪的老眼吗?
六百年了,老眼
不知看破了
多少红尘
*官渡古镇:位于昆明东南郊,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云南旅游,特别是昆明旅游的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最美古村的诗意乡愁(组诗)
杨万宁
◎后沟古村的芳泽
后沟古村的处子之身,隐藏在
黄土旱塬沟坡垣滩的折皱里
每一寸肌肤,都细节生动
空灵成一帧发黄的黑白老相片
黄土山崖上,岁月绘就千沟万壑
如天然照壁,为村庄遮风挡雨
石头路,石头墙,行道树列队
村不露村,家不露家,世代平安
千年古槐树皮斑驳,枯树发新枝
长满新叶的皂角树,挂着去年的皂角
古椿树,树冠如伞,枝干疏朗
老枣树上,断了拉绳的铁钟哑口无言
石窑、土窑、砖窑、名券窑、独体窑、里外窑
依崖就势,随形生变而建
往来窑洞间,凉热两世界
回首,窑洞如母亲深情温暖的眼
小村庄有大胸襟,1.33平方公里的地盘
容纳了18座神庙,儒释道囊括为一统
拂去尘埃,依然能看得清
横梁的彩绘龙纹,檐板的真金贴绘
观音堂与玉皇殿,隔河峙望
真武庙与魁星楼,遥相呼应
关帝庙地僻境幽,有风有水
一株丁香树,陪伴关公夜读春秋300年
老戏台安坐在600年的时光里
曾经多么繁华,而今缄默不语
只待秋风起时,红的高粱挽着黄的玉米
跑上台来,唱一出晋剧《双锁山》
最是那一条流水被驯得服服帖帖
黄龙和黑龙二龙戏珠,驾风驭雨
穿村过院,勾连起家家户户
最终顺从地汇入一条叫作龙门的河
平安灯、发财灯、送子灯、求婚灯、长寿灯、步步高升灯
祈福求财,祛邪去病
九曲黄河阵,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
蜿蜒行走了千百年
酒坊、磨坊、醋坊、豆腐坊、饼子铺
在不经意间售卖着历史和情怀
吃一碗榆次灌肠、平遥碗托、剔尖、擦面、猫耳朵、臊子面
就尝尽了1200年间的苦辣酸甜
一瞬间,我似乎读懂了后沟的芳泽
所谓人间的世外桃源
既非采菊东篱下,亦非悠然见南山
心安无防,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注:后沟古村隶属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
◎渼陂古村乡愁
从南宋初年走来的梁氏族人
将浓浓的乡愁背在身上
将陕西的湖泊搬到庐陵
33代人的守望,他乡成故乡
芗峰东立,象岭西护
瑶山南耸,富水北流
村边有古樟,立地,参天,入云
雷劈两半,落地生根,又长新枝
相通的28口水塘,布下八卦阵
象天上的28星宿,护卫着渼陂
你这人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水啊
被时间的季风吹拂成“庐陵文化第一村”
永慕堂前的石狮,窗下的雕花
翘角飞檐,镂花斗拱,红石檐柱
向天际张扬着昔日的风骨
窗前晒着的,还是当年的旧衣裳
嵌有“永慕”的长联,“多留余地”的牌坊
既是梁家祖训,也是家风
古老的族谱上,早已姹紫嫣红开遍
有多少人和事,能经得住岁月蹉跎
陂头古街,朱楼黛瓦,青石院落
撑起赣派建筑绝版的美丽
一树树金桔高举着黄灯笼
照亮了满街奔跑的孩子们
万寿宫的古戏台上,一眼千年
一曲吉安道情,如行云流水
在古老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庙宇、教堂间绕梁三日
渼陂古村变得有腔调,有韵味
“三义”“达亿”“伟胜”“志成”四大商号
依次坐在陂头街历史的背影里
富水河上,帆影重重,商船竞发
氤氲成一幅黑白相间的山水画轴
红色的种子在陂头扎下根基
“二.七”会议的烽火照亮前程
赣西南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诞生
共和国的四位将军从这里走出
翰林第的风骨,连理樟的传说
以及垂花门楼里的岁月
都在蓝天白云下发出嫩芽
余晖里的光影,诉说怎样的流年
注:渼陂古村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
◎塱头古村怀古
深潭河弯曲成一首骊歌
从容的声调,一起一落
饱受千年风雨的镬耳屋
宛若塱头古村的一群智者
“铁汉吏”云南左参政黄皞罢官回乡
消瘦的身影翻越山山水水
穿越古老的时光,从明代一步一步走来
他内心的伤痛,远比脚步更沉重
昭雪后,他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
暗中引木鹅入池塘停下
“鲤鱼涌”上修建的“青云桥”依旧渡着乡邻
使更多塱头村人鲤鱼跃龙门,青云直上
深潭河哺育了12进士10举人8庠生15秀才
科举之乡“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
耕读传家的家风在这里吹拂了六百年
依旧如璀璨星辰照耀天空
乡贤栎坡公祠前,一群穿长衫的诗人
争相传看着黄皞父子遗存的诗稿
有人忍不住手捋长须,高声吟诵
惊起一行白鹭,飞向远方
木棉树下,扯一片闲云
青云桥上,放慢了脚步
“升平人瑞”牌坊见证历史风云
记录着103岁崔氏夫人79年未再嫁的传奇
注:塱头古村隶属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
◎黎里古镇写意
舌尖上扬,顶住上颚
轻轻地发送一声吴侬软语
——黎里,黎里
刹那间,唇齿生香
一条小河将古镇分开
南北两岸,鸡犬相闻
青石板路湿滑细长
幽深的小巷飘满丁香
鳞次栉比的木楼面河而立
翘角的檐,扉页的门,花格的窗
斑驳的旧墙,化开了水墨
无声地阐释着岁月的沧桑
26座古石桥,连接起街巷里弄
石板上的青苔,木板上的霉味
青龙桥、进登桥、梯云桥各有寓意
迎祥桥、望恩桥、秋禊桥传说悠长
85条小弄堂,狭窄,幽深
宛如古镇周身的血脉纵横
明弄,暗弄,水弄,条条通达
跨楼弄,通风弄,母子弄,弄弄通畅
那只经过几个世轮回的老猫
蹲在美人榻上假寐打盹
木格窗里的那碗云吞面
是否还是千年前的醇香
哼着芦墟山歌的女子喜笑颜开
撩起围裙,擦亮铜镜
整理云鬓,对镜贴黄
描浅浅的眉,画淡淡的妆
我隐身于鸳鸯弄的一间酒坊
温一杯绍兴黄酒,等待天黑
黎里美女的眼神,清洌如水
饮一口,便迷醉了几条街巷
南社的文人雅士们围炉品诗
吟咏之声在溪水间浅吟低唱
穿长衫的柳亚子走过
身后洒满朵朵花语,遍地诗行
注:黎里古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2019.3.22
【作者简介】杨万宁,曾用笔名宛凝,男,河北衡水人,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995年搁笔,2015年重拾诗歌。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潮》等报刊,整理有诗集《流浪诗人》《还乡书》、随笔集《与诗歌有关的日子》。近年获得首届“诗意韩国”诗歌比赛“韩中交流特别奖(最高奖)”、湖南“瑶都水街杯·中国最美爱情诗”一等奖等奖项。现供职于地方党委宣传部。
伯牙口,听我道来

湘客
一曲盖世无双的楚乐《高山流水》在中华大地彰显两千多年,起初无人欣赏,竟被一个终日以打柴为生的山野樵夫领悟。
传说砍柴回来的钟子期站在伯牙抚琴之处边听边说: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他如痴如醉地诠释乐中意境。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无人听懂,眼前的这个樵夫,听得明明白白,真没想到,在这野岭之地,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这次寻觅到了知音,俩人愈谈愈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次年八月十五中秋夜,重逢于故地。
伯牙何等人也?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楚国郢都人(今荆州人氏)。俞瑞是名,不是姓俞,百家姓在北宋在录用,历书中从明代前均为伯牙,明后把名字捏成姓氏,出现有名有姓的俞伯牙,此后袭之至今。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当年调弦的地方,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赴约。
他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后来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完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弹给谁听?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传诵二千多年。
那么这个美妙传奇的故事发生地在何处?目前有几种说法,流传着几个版本:
一说在湖北石首。为了纪念两位知音的缘份,这里的老百姓早已把伯牙调弦的地方改为调弦口(现为调关镇),俩人喝酒结拜之地,改名为伯牙口村, 伯牙问路的地方叫指路碑村, 生产莲藕的地方叫钟湖, 伯牙摔琴处为摔琴台, 以示后人不忘, 这些地名保留至今,老少皆知。
那首千古绝唱, 流芳百世的名曲《高山流水》的形成,与伯牙囗的地理环境紧紧相关。
长江中游自宜昌至武汉有水无山, 仅石首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异山突起, 山不在高,平原上拔地而起才显巍峨。
当你站在马鞍山的流水囗(石首有两山同名马鞍山,相距约20公里),就感到那里的气势磅礴, 幽雅静致。流水囗环抱在伏虎山和礅岩山之中,四周青山綿延,山中自然淤积成的长湾、锅底湾、庙湾、钥匙湾、撮箕湾与山峰上下落差几百米, 形成峡谷,从高山畅流而下的细细流水似银河瀑满的水花随风荡漾、弯弯曲曲, 宛如天女散花, 嫦娥舞袖, 水声脆耳, 莺歌燕舞, 使人心旷神怡,仿然神入仙境。倘若雨后天睛, 别有一番洞天, 下坠的细流变成一块透明的瀑布, 太阳使它变成金色, 山花映它成红色, 竹林染它成绿色, 整个山峦五彩纷呈, 落差百米的撞击声震耳欲聋, 如雷灌耳, 环山共呜。
在这美妙神奇的地方, 诗人不仰面而歌?文人不挥毫泼墨?一个有造诣的音乐家,又怎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世界, 不涌岀留芳千秋的名曲呢?从构思、调弦、作曲、弹曲渐渐进入角色, 把自已的所见所闻容入音乐, 时儿绵绵悠雅, 时儿高潮宕岀, 弹得激情昂扬, 弹得琴声飞杨。
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 一辈子与树木打交道, 常年岀没于高山、流水之间,熟悉木质结构,了解山的灵性, 深知流水柔情, 听懂来自家乡原生态的曲调, 能道岀弦外之音就不足为奇了!高山指的是伏虎山和礅岩山, 流水指的是流水口。在此调琴作曲, 遇上能听懂自己创作意图的人, 视为知音並非巧合。
钟姓在伯牙口村不多见,但在今湖南华容县南山乡一带居多,南山离湖北石首伯牙口不远,历史上华容与石首时分时合,分分合合,
伯牙的故乡与石首同是郢都属地,相隔不远,他来石首写生采风,也在情理之中。伯牙口村无论老者, 还是小孩, 都能说明去处和来历。
现在有人置疑,这些流传,传说之事可信度有多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历史名著,不都是从民间传说演义而成,与史书《三国志》和《史记》有许多相同之处。
古代没有电脑、U盘。先民们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记录下有限的文字。商朝时,文字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发展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文章;我国制造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是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纸张成形应在公元105年。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淳朴的老百姓不会去刻意造假,拨弄事非,去制造名人效率。能记载有历史意义的传说,就靠历代诗人和志书记下的只言片语。
《吕氏春秋·本味》中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重鼓琴。后世因谓知已为知音”。寥寥数语,奠定了故事的存在。
《九域志》用简略的方式记载:“调弦水,流水似调弦声”。
北宋年间官修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上面记载:“调弦亭在县东六十里,相传伯牙鼓琴于此”。
明代《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湖广图经志书》、《湖广总志》、《荆州府志》等都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发展链,阐述知音故里在石首,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黄庭坚有:
调弦南望马鞍还,
瘦石峨峨龙盖山。
锦帻亭中依县治,
刘郎浦畔近沙滩。
望夫台接八仙洞,
照影桥连万石湾。
自古绣林存十景,
何人为入画图看。
明代进士、诰封大学士的布政使张维路过此地,诗兴大发:
朱弦瑶瑟漫知音,
一曲高歌万古心;
惆怅曲终人不见,
夜深幽咽入江声。
顺江而下去汉阳。
二说汉阳古琴台。汉阳人大手笔,在汉阳建有琴台和琴台剧院,用历史名人大打旅游牌。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 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去深入生活, 寻找创作素材,去汉阳和更多地方无可厚非。
汉阳琴台的确切记载始于明代“贵贱交情”话本,汉阳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的说法,倒查无实据。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倒有证可鉴。
据《金石萃编》记载:杭州《方圆庵记》是米芾三十三岁时的书作,陶拯镌刻其中有“琴台”二字,并非为汉江汉阳琴台所镌刻。
知音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琴台建筑在北宋(960年—1127年)时代(建在何处未标注)。时空相隔了一千多年,比石首之说晚很多年。而且汉阳的地名始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春秋战国时还没有这个地名。是不是后人根据冯梦龙民俗小说《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克隆出在汉阳江口,但历史的真实性和确切性还须认真考研
三说固镇: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曾在固镇(安徽)香山抚琴弹奏《高山流水》,与樵夫钟子期结为知音。如今,俞伯牙墓就坐落在安徽固镇县湖沟镇十里村香山庙自然村。固镇县政府为了加强保护,特意设立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如今俞伯牙墓冢已成为著名景点。
四说四川:钟子期的一支后裔为躲避战乱而逃到湖广(荆楚)地区。到清朝“湖广填四川”时,这支钟姓又迁移到了四川龙泉。而且在前些年导演了一场伯牙的后代,郫县(成都)蜀琴派代表、古琴大师俞伯孙老先生,来到龙泉钟家大瓦房与钟家重续2000多年的前缘友谊,轰动一时。
  有些东西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单纯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重口味地虚张声势加大宣传力度,这种广告效应一旦编入地方志史,必将误导子孙。
当你进入历史重镇石首调关镇,扑入眼帘的是一樽 “伯牙抚琴” 汉白玉雕像,顺着指路示牌,十分钟即可来到传说中的伯牙口村,一曲《高山流水》的弹唱,无不搅动历史的尘埃,喝杯用流水口水源酿制的高粮酒,穿越两千年的情怀,历史听我道来。(3,058字) 
作者简介:
曾克平(笔名:湘客),湖南华容人,自幼随父迁徙湖北监利,现居石首。  
出版散文集七部,长篇小说六部,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获奖作品二百多件(次)。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湖北石首市文学研究会会长。个人辞条已录入湖北省作家辞典、中国散文家辞典、石首市文化志。  
进入梁思成弟子视线的神奇古村落
张天鹏
以梁思成弟子郑孝燮为代表的专家组,把灿烂文化载体的古村落作为大背景,曾为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我的老家在山西。在我的童年期,故乡平遥流传着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 郝洞村的庙,冀郭村的塔,襄垣村的槐树老来帕(老来帕: 方言,意为粗硕)……
平遥古城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恒星。在它耀眼亮光的周围,还分布着众多隐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星星……

  

郝洞村的庙
郝洞村庙里的彩塑,可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相媲美!
郝洞村原名为郝同。后来发现村里镇国寺弥来佛身后有洞,遂改为郝洞。
让郝洞村大放异彩的是村里的庙,而村里的庙就是驰名海外的镇国寺。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殿貌奇古,结构奇特,从建筑的艺术上别具一格,是国内现存五代时少有的木构建筑。 万佛殿内,中央为佛坛,长与宽均为6.09米,正中设立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坐像。
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1尊塑像。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时塑像的风韵。
镇国寺内的古建筑,以万佛殿为最,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仅晚于五台山南禅、佛光二寺院,这处殿堂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工艺精湛,作工精细,一千多年来依然如故。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贵,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作品。
万佛殿内佛坛宽阔,释迦牟尼像造型宏大,结跏坐式,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相端庄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风格。
五代是割据战乱的时期,从那时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
镇国寺的建筑,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其不同于其它木构建筑的是,全寺没有一根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卯碶而成,是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瑰宝。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国寺与平遥古城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冀郭村的塔
吸引海外游人眼球的是冀郭村冀郭塔的光芒!
冀郭村位于平遥城东北约5公里。该村居住人口270余户,1000余人,土地开阔,盛产梨、苹果、核桃等,主产高梁、玉米、小杂粱和蔬菜等。冀郭塔久负盛名,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
冀郭塔学名麓台塔,是冀郭村慈相寺的标志性建筑。慈相寺原名圣俱寺,宋仁宗庆历年间始建麓台塔,皇佑三年(1051)改为慈相寺。宋末寺焚塔毁,金天会年间在旧塔址起塔,又修殿宇、楼亭十多座。现存除正殿与砖塔为金代遗物外,余者是清代重建之物。
寺院座北向南,南枕丘亘,北临樱涧河,山水映抱,蔚为壮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和麓台塔,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廊窑。殿内现存“三身佛”坐像和壁画100余平方米,均系金代作品。
我出生的村庄离冀郭村只有8公里,小时候常常在窑顶上远望金光灿灿的冀郭塔,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冀郭村。好在如今网络发达,我在网上有幸看到新浪博主张朝宇游历冀郭塔的游记: 冀郭塔有九层,呈八角形。在塔西墙有拱形小门,通往塔顶。不爬冀郭塔,枉到冀郭村。张朝宇和文友们开始爬塔。塔内漆黑一片,他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照明。起初的楼梯还是砖砌的,但二层以上是木板楼梯,而且楼梯很陡,越往上爬越艰难。真的是“爬着”向上,不仅用脚,而且必须用手配合,缓缓爬行。他只爬到五层。过了十几分钟,爬上塔顶的人才陆续下来。
  
听老人们说,眼前高耸的冀郭塔还有个美丽的传说。鲁班和他的妹妹鲁姜云游天下,来到冀郭村。兄妹二人站在山上,见平遥城宛如缓缓爬行的神龟。鲁班说:“神龟的修行到了,恐怕要离开,必须让它留下造福一方。我们不妨修座塔,拴住它的后腿。”“修两座塔栓的更牢。”妹妹说,“不如我们比赛,三天之内,看谁先修好?”鲁班同意,开始选址施工。妹妹因困乏先小睡一会儿,结果睡了整整两天。妹妹说:“哥,你用三天修塔,我一天就够了,而且和你的高度一样。”说完,调皮的妹妹消失了踪迹,不知去向。第三天,人们纷纷来看鲁班修建的塔。鲁班的塔九层之高,高耸入云。鲁班问妹妹修的塔在哪儿?妹妹指了指东南方的山上,只见上面有座造型别致的三层小塔。人们纷纷赞扬鲁班的技艺高超和鲁姜的智慧超群。
站在冀郭塔下,朝东南眺望,山上果然有三层高的小塔。
冀郭塔的神秘之处在于,近看塔身灰不溜秋,远望塔身金光烁烁。令人更加不解的是,日晒霜蚀,风剥雨淋,塔身辉光千年如故。对于塔身建筑材质与外层涂料,至今仍然是深幽之谜……
        襄垣村的古槐
襄垣村位于平遥城东北部。相传原名为东桑垣、西桑垣两村。明嘉庆年间将东、西桑垣和南庄合为一村,定名襄垣村,是我上高中时学校的所在地。
在襄垣村戏台前的空地上,有四棵巨大的槐树,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槐树胸围需多人合抱,树顶需仰视,树冠遮天蔽日,风起啸吼,声如涛怒。由于年代久远,树干虬曲,沧桑嶙峋。
隐藏秘密的是中空的树身上,大口径的树洞……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设立在平遥西大街的日升昌票号,开创了中国金融汇兑业的先河。
此后30年间,相继成立的票号还有:谦吉升、其昌德、云丰泰、松盛长、祥和贞、义盛长、汇源涌、永泰庆等,共计达到20家。平遥票号在各地的分号遍布全国68个城市和商埠重镇,分号总数增加到367个平遥票号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成为“汇通天下”的主力军。
到19世纪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事不断,使票号汇兑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社会金融界最有影响的平遥票号受到了最直接的、最沉重的打击,外欠账款无法收回,币库的银币现金受到严重劫掠的威胁。据说,日升昌票号的掌柜,为了保证兵荒马乱时代票号币库现金的安全,曾经设想把冀郭塔座下面的空间作为现金银库,并利用镇国寺佛像后面的洞口,向下凿拓,作为第二现金秘库,同时挖掘镇国寺、冀郭塔与襄垣古槐下面的联通地道,并以古槐树身中空洞口作为瞭望口,传递信息……
随着风雨飘摇中清政府的垮台,几经挣扎,历时一百余年的平遥日升昌票号退出了中国金融的历史舞台。设想中地下联通的古地道,似乎也成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
襄垣村戏台前空地上的参天古槐,其中一棵已在雷电火灾中殒身。傲然挺立者欣欣然昭示着一种图腾……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天鹏,循兴趣探究“科学哲学”与美学,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曾在《大科技》、《中国文化报》、《散文》、《青年作家》、《中华读书报》、《前沿作家》、《新锐散文》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
秀才岺(外一首)
文/沈锡库(辽宁)
故乡在秀才岺山下
若想回到故乡
必须先经过三道岺

第一道岺叫鱼大岺
起浮的山
像一条鱼在翻转扭动
经过三扭两摆
才能翻过此岺

第二道岑叫塔峪岺
陡峭的山峰
鬼斧神工刀劈的一样
小心地走过
心中默念着“阿弥陀佛"

第三道岺就是秀才岺
可秀才岺并沒有秀才
只听说古时侯有位刀笔邪神
专与官府作对
最终官府无耐
只好在此凿岺修路

驻在秀才岺下
我并沒有见过什么秀才
只有儿时的几位诗友
到是经常聚在一起
对着青山发出感慨
拍着溪水释放情怀
偶尔相遇狂饮碰杯
让几朵山花看得脸红

四仙峪
故乡有山有水
最著名的是四仙峪
上仙峪   下仙峪
前仙峪 和后仙峪
每一座山
都有自己的风度
在云雾中蜿蜒起浮
每一条河
都按照自己的方向
最终汇成一条大清河
四仙峪
都有自己的位置
分布成沟沟岔岔
用一种传统一种风俗
将每个村里的人
都打扮得憨厚老实
脸上泛着红光
丛氏兄弟和田家二少
富了不忘故里
出巨资
买回了故乡的原始生态
使这里的山水
回归了自然
让四仙峪
山更绿水更清笑更甜
四仙峪
这个古老的村落
在紫霞碧色之中
扭动古姿焕发新韵
唱出一首难忘的乡愁
简介:沈锡库,辽宁省作协会员。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有数百篇(首)散落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偶尔获次奖。出版报告文学集(二人合)一部,诗集一部,曲艺集一部。
大美横坡村(组诗)
文/韩生明
《道庄庙》
站在村庄的枝头
伸出一缕缕的香火
向我们招手
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一路向上,向善
用最纯朴的民风
结出山村文明的馨香
滋养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山道
还有永远年轻的翠峰
《笔林》
两支巨石的笔
高高插在横坡村的胸前
是谁的大手,蘸着佛家的梵音
把龙凤山的传奇,书写
两颗永不分离的心
结成血脉相连的山峰
朝朝暮暮相伴
巍然耸立
《古窑洞》
古窑洞,一家挨着一家
一坐就是千年
拂去岁月的尘埃
不卑不亢
土炕,捧出温暖的心
用干净的,古老的方式
问候,粗瓷大碗里
没有一丁点儿虚伪
家的概念,在这里
找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横坡村的夜》
那一树一树的灯火
是一声声不知疲倦的鸟鸣
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横坡村的画册里
永不停息的脚步,延伸进
山村的梦里,我听到了
山村的心跳,和着时代的脉搏
与遥远的繁星,相呼应
这无声的交响,在轰响
要打开谁的天眼
抵达梦的家园
简介:
        韩生明 山西省平遥县香乐乡香乐村,中共党员,曾担任平遥县香乐乡办中学教导主任、校长。获平遥县“优秀教师”,平遥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多篇教育论文在《山西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材教法研究》《21世纪教育大论坛》等杂志发表,获奖。山西省作协会员,晋中市作协、诗协理事,平遥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遥文学》编委,“平遥县文艺百人工程”项目首批最具实力中青年艺术人才,平遥县文联(文学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晋中市文联创作奖,晋中“大美古城,小康平遥”诗赛获二等奖,平遥县煤化集团成立60周年征文中报告文学获二等奖,“石膏山杯”全国忠孝文化诗歌楹联大赛现代诗获三等奖等等。作品散见于《晋中日报》《太原日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岭南文学报》《中国教师报》《平遥县志》《平遥县衙说古》《平遥文学》《龟城问龟》《漳源诗词》《绵山文学》《灵石文史》《和顺文化》《杏花村》《汾河》《乡土文学》《山西作家》《齐鲁诗歌》《九州诗文》《天涯诗刊》《燕京诗刊》《湖北诗刊》《诗歌周刊》《中国诗》《火花》《诗林》《悦读》《山西诗人看灵石》《中国诗歌报》《中国当代微信诗人》等报刊杂志,部分作品入选《晋中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获奖作品集》《山西省政协纪念改革开放征文优秀作品选》《乡土文学优秀作品选》《晋中日报“潮头”文选》《晋中市诗协成立十周年作品集》《中国当代百名诗词家作品集》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手上的画》,著评论集《心溪笔谈》。
在远安古村落行走(组诗七首)
格杉
楚国古都南襄城
朔风吹过千里荆山,大雪落在太平顶上
沮水消瘦赤寒,两岸田野被菜青色所覆盖
站在南襄城遗址上,看褪色的山水
烟雨迷蒙,安静与寂寥
楚国的江山让谁心生诸多野心 
置身苍茫天地间感觉自己就是楚先王
而藏于时光深处的历史和传说
也只有在这时,推演防守夜袭攻城掠池
征战杀伐之声,带着刀剑的伤痕
从五千年前血肉模糊的时光中传来
人间的悲欢与疼痛绵绵不绝如沮水
依旧日夜流淌,青铜剑在河底
长出了绿色的铜锈,夜晚的繁星
在古陶井里流动,楚王的城呢
闭上眼晴就是远古的祭坛
用土法酿制的苞谷酒祭祀上苍和祖先
祈求天下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祈求神灵告诉一座古城消亡的真相
黑夜的灯火闪烁着明晃晃的疼痛
掩面沉思,想象与现实的交融
苦难和历程写在忧郁的脸庞
一些思想从沮水里漂浮上来,深埋于泥土的
历史在不经意间突然展现于眼前
春秋战国,抑或更早时期的城池
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战火和遍地的生命
梦中乡愁瞿家岭
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会生根
在翟家岭虚拟翟氏祖先四百多年的迁徒
扶老携幼从江西出发,沿长江西进
翻过层峦叠嶂的山脉进入湖北
抵达一个名叫翟家岭的地方挽草为记
目光追寻落定处不是辽阔的平原,抑或大海
而是古朴、自然、生态的自然风光
泉水依旧流淌,透着灵气的古井
总是与传说中的龙脉联系在一起
盘卧在岩石上的古树翠绿着岭上的日月
成为移民们心中的图腾和安慰
块状石头层层堆砌而成的民居
沿着石块铺就的道路错落有致排列着
古朴遒劲,与的黄墙灰瓦相得益彰
无需阡陌纵横,无需道路交架
村落里的碑文、族规、族谱
牧养无穷无尽的想象,在这里
允许鸡犬相闻,允许牛羊成群
允许低矮的房子外有几处碧绿的莱畦
这个地方除了翟氏后裔在寻找祭拜外
还有更多的人向往,翻旧如故的民居前
一位翟姓老人边讲述着祖先四百年的历史
边打理着冬日里的拐枣,入口的味道
都蕴含着前世浓浓的思念和乡愁
亦如我寻找多年前,那个站在阁楼上
远眺漫山红叶的红衣女子的倩影  
黄茶香飘鹿苑寺 
没有晨钟暮鼓,没有木鱼声
也没有进进出出的僧人,天下的寺院
大抵如这鹿宛寺一样,只要有一处依托
哪怕只是传说,依然有人前去膜拜寻古
当鹿苑寺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中
变成荒丘长满荒草还能完整地找回么
幸好还有黄茶,丹霞山坡的茶树正在风中
诉说当年鹿苑寺钟鼓齐鸣的盛景
大师们诵经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山峦间飘来熟悉的鹿苑黄芽韵味
娇嫩的黄还是那般清新,一直在等待
等待节令的出现,等待云游高僧
一如继往的味道在沸水里瞬间柔软
扩散开来,连着那片微颤的叶一起  
从南宋走来的采茶女已廋去了荣华
纤纤细腰在茶园里轻歌曼舞
光阴在此刻驻留,饮一口黄茶
留下唇间的香,拥抱过沧桑
茶花凋零在转身间,可茶魂却在升腾萦绕
时光剥去了附在它身上的符号
也剥去了丹霞壁上佛像的庄容
慈悲的故事,虔诚的信众
玉带七曲环绕的绝妙八景
已成断壁残垣的尘土
余香熏透了寺院的残败
禅与茶的传说,守护佛的慈悲与梵音
种茶的老人在冬日的天空下
默默倾听遥远的念唱声,如袅袅的烟霞
透过丹霞的裂缝升起回荡在鹿苑上空
像被茶香浸润的禅意久久不肯散去
高山平原石桥坪
卸下棉衣,万里风尘从这里出发
遇到你前那桩未了的心事
如多年前飞走的燕子,在高山的顶端
斜飞入松树林,靠近阳光、松针
漫山茶园和你的男人一样肥壮
喂养着远古的故事,弥漫着神话的传说
山上冷却的黑和燃烧过的白纠缠那么久
燕子翅膀上的日月背负着残缺、创伤
此刻我愿意和朝拜者一样虔诚的仰望
眼底的热泪和火焰,在喘息里伸向遥远
看清刀锋、陷阱,另一个世界的黑
祖先的面容已蒙尘,山风中女子的歌声
滑落在乱石里的隐语,荒草呼应
那么多喃喃和惊悚,俗世中的人潮汹涌
艳阳有脂粉的白,那么就做一朵三月的桃花
开败在传说里爱情,在高山之坪秀着忠贞
其实打开三月的日历,属于桃花的爱情
只有一小段悲欢离合,零落的细节未及表达
就已消失在风雨深处,当疼痛深入泥土
无声的颤抖惊醒村庄那扇半掩的柴门
远道而来寻找一个叫燕子的妹妹
村人语多年前的春分时节己嫁往南方
于是想象春分那天,斑鸠在细雨中鸣叫
桃花飘飞,穿着嫁衣的新娘
经过桃树下的身影比桃花的馨香
还要单薄、遥远,而现在我依然
固守着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面对一棵盛开的桃花开始抒情
最初令人断肠,最后变得简单平静
萍水相逢庞家湾
萍水相逢,仿佛已经熟识千年
笑意荡起春天的温暖,轻言细语
是鄂西的烟雨编织成柔软的梦境
牵绊行色匆匆游子的,一定是
着一袭古典旗袍的大宋幽雅的才女
夕阳落下山岗,灵魂躺在月光之下
豪迈与粗犷都被晚来的风雨声定格
风摇柳动的情绪蔓延成苍翠欲滴的森林
在舒缓的音乐里无论站着或是躺下
都以乡土的姿势展示生命的底色
从四合院天井里仰望星空,悠远的历史
在纸上泛黄,木楼和雕花的窗棂
石砌的外墙,无法破碎梦的记忆
欲望的目光在漫向天空,山的岸边
血液的河流盛开无花的玫瑰
阅尽万紫千红,收割仅有的时光
用山泉水洗涤红尘最后一缕尘嚣
被欢乐朦胧的眸子,被雨水渲染的窗子
构成了一湾陈旧的素色,与黑夜擦肩而过
把思绪固定在虚与实,梦与幻之间
穿越世纪的痛疼,折射出扑朔迷离的光芒
赤裸的欲望褶皱成浑重的山峦
渴望那孤寂的荒野,储存所有的忧伤
跨越叹息与迷惘,释放心中封尘的阳光
静心等待春蛙一片,再唱离愁
山瘦水寒,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寂静的黑
盘腿蒲团无法静心打坐,心有千千结
推窗遥望即景,任心如浮云而去
灵魂悬在起起伏伏的心跳之上
浣溪沙、虞美人、蝶恋花,鹊桥仙
相见欢、凤栖梧、如梦令、永遇乐
在古典词牌里里体验大宋风情的浪漫
想象一袭旗炮的女子,把一杯红酒举起
祈祷谁与萍水相逢,心花烂漫
其实,世上所有夜晚都渴望花儿绽放
世外桃园马鞍山
马鞍山在龙凤山脉深处已静止千年  
也是深秋的上午,远道崎岖而来
马鞍山的真面目尽显在另一座山头
骑马的人已经远去千年或更久 
阳光和秋风改变了这座山的姿势
层林尽染的历史止于山色的秋意
因为并不经意的风,正在山林里颤抖 
淡然的姐姐和妹妹轻轻在山道走着
让在山林打坐的我有一些迷离 
仿佛千年前有着迷离情怀的人
在对面的山上发现了马鞍山的秘密
发现深山里不为人知的安详和幸福 
炊烟下的民居正在秋天的深处斑斓
一抹秋色仿佛羞涩的光斑落在屋顶上 
远山的云雾把马鞍山的起伏安静下来 
野菊花绽放着,还有爬上树的野藤上
开满紫色的小花,站在银杏树上的妹妹
已披上安静的黄色蛰伏在高高的空间 
回眸一笑,把千年的安祥递给我
收获过的玉米杆已经融入秋天的颜色
红柿子还挂在树上,红颜色的萝卜
正在树下点缀日子,在那棵点种的防狼刺
无语生长 ,阳光中弥漫的秋色
像民居前那个打盹的老人
把金黄的过程掩藏在一个缓慢岁月中 
三峡水乡九子溪
九子溪,一个深藏在僻壤的传统村庄
因为三峡移民有了水乡的诗意
有了恒久的记忆和后人的怀想 
富有寓意的传说蒙上神密的色彩
溪口上方小山般的坟墓
九子十八孙的殉葬之地
早年的石碑已失踪,只留下溪名的传说
初夏正午的阳光沐浴着
一对在此休闲的老人
花白的银发闪烁着恩爱的光泽
在爱的慢时光里多么希望
寻觅一些亘古而又深厚的东西
更希望在我初恋的家园里
找到遥远的伟岸和自然的意志
让人生的足迹多一点苍桑
沿着百步石梯上行,阳光透过山峦
路边盛开的格桑花弥漫着无边的诗意
一座凌空飞架的渡槽连接两边的悬崖上
泄洪闸泄下的飞瀑直抵水渠流进电站
沿溪逆行进入神秘幽深的绿色峡谷 
山峦蜿延起伏,溪水潺潺而出四季漂流
从彭家湾出发,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想象仙女洞那个神话终于明白因果 
杨家寨岩屋遗迹里鲜活着一群不屈的灵魂
有些阴暗的石屋弥漫着泪水的味道
斜照的阳光从洞沟间缝隙飘落下来
我相信明朝夏历五月的那个日子
和今天一样平静无异,也许那天
家家户户门前的端阳花正泛滥着幸福的馨香
作者简介:
  格杉,本名宋发刚,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人,现居嫘祖故里远安。作品在《芳草》、《长江丛刊》、《新作家》、《芳草潮》、《经典阅读》、《新诗刊》、《西楚文学》、《湖北诗歌》、《湖北文化》、《长江诗歌》、《垄上诗荟》、《骚坛》、《丹阳》、《三峡文学》、《三峡晚报》、《三峡日报》、《荆门晚报》、《屈乡文艺》、《水镜文艺》、《沮漳文学》、《香溪河》、《奉天诗刊》、《中国诗歌网》《诗歌阅读》、《楚文艺》、《明天诗刊》等多家报刊及网刊发表。
一缕紫云镇的乡愁(组诗)
孙文华(四川)
●马涧沟村
走吧,到马涧沟村
脚步跟上向往
念着山,山就在村落的背后
想到水,水便在村落前蜿蜒
先到张家的院落走走
后到李家的院落看看
王家的院落又吸引了眼球
走过村头,来到巷尾
河边院落间绿树成荫
有鸟儿欢鸣
雏鸟在巢里探出头
就做一块红石或青砖吧
砌成马涧沟村的模样
再不分离
●雷洞村
一个千年的古村
有千年的古树在诉说
一不小心就掉入了千年古寨
天机不可泄露
这儿便是世外桃源
鸡鸣桑树颠
“客官,你是借宿的吧
这儿上好的客房随你挑”
那就借宿一生好了
坐看天空云卷云舒
……
●道庄村
柳河,柳河
你是要留住每一颗心在道庄村么
溪流淙淙,如悦耳的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
骆驼岭驮着几多梦
来下一盘棋吧
一盘棋后
再去品尝石磨豆花的香
有水车转动流水
是水车在动还是流水在动
呵呵
山核桃柴鸡蛋竹叶茶养人哩
●柳河
十三公里要分成多少段
每一段都镶嵌着一颗明珠
水四季不枯,年年不涸
亲亲的河,我的母亲河
猪牛羊成群,稻花的香钻入鼻孔
亲亲的河,你洗过我的脚丫
倒映着岸上的柳
村庄在两岸
村庄在两岸千年绵延
多么美丽的画幅
作者简孙文华:笔名二月草芽,四川眉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眉山市作协秘书长。有作品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散文报》》《中国社会报》《作家报》《四川日报》《青海湖》《新星》《鸭绿江》《参花》《椰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诗词》《西部时报》《乡土诗人》《黄金时代》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出版有诗文集《你看月亮的脸》等三部。作品入选《2014中国诗歌选》《中国青年诗十家报刊发表,出版有诗文集《你看月亮的脸》等三部。作品入选《2014中国诗歌选》《中国青年诗选》。

竹露清青落村庄
王力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不在大,有山水之仙境,有修竹之灵秀,有祥和之氛围,称得上钟灵毓秀,世外桃源。
它就是北方山东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的一个叫竹泉村的小山村。
一个山间古村,石街石墙,石凿成道,茂竹成林,清澈泉水自宸瀚亭泉眼流过老龙嘴冒出,淙淙流经村中沟沿,几只翠鸟从青绿的竹林中飞出,几尾游鱼在明澈的池塘中畅游,好一幅《山居秋暝》图。
别看是小山村,也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末年,一个叫高名衡的兵部右侍郎携堂兄弟高名寔为躲避喧闹红尘,遍寻安静清凉之地,看到这儿泉水茂盛、环境清幽,随决计傍泉而居,成为他们与世隔绝的隐居之地,当时的小村庄叫“泉上庄”。因为喜欢南方四季常绿的青竹,高姓兄弟从南方移来若干品种的竹,栽在村前屋后。竹的特性,开始的4年生长缓慢,仅仅长高3厘米,但随后的每年节节升高,每天能长30厘米,六个月,就能长成让人仰望的15米之巨。别看那不动声色的期初4年,是竹在观察、考量生长环境及气候,判断适不适合扎根,蓄势待发,一旦适合就将根系扎入地下,向纵深横宽处发展,绵延达数百平米之广。
很多人不免有南橘北枳的担心,毕竟南北方的地理条件不同,尤其气候相差悬殊,南竹能否在北方的土地存活?能否茁壮成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其实竹通人性,才会有竹子为四君子之一的叫法,竹子不仅有君子之姿容,更有君子之风骨。竹泉村是上天遗落在北方大地的一颗明珠,兼具了南方的秀美、北方的古朴;移居来的竹子占据了南竹的清逸与北植的刚直,因为经受了太多的粗粝的北风和北人殷切热望的目光,长得比南竹格外的刚劲青翠,渐渐地,竹林遍布村前村后,繁盛葱茏,成为蔚为壮观的竹的海洋,把个竹泉村,哦,对了,那时还不叫竹泉村,环抱掩映起来,这才有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来此地时,看到这儿有泉有竹,金口一开:把泉上庄改名吧,这山生泉,泉润竹的就叫竹泉村把。还即兴御笔一挥风雅题词:“花竹有和气,风泉无俗情”,虽说移花接木黄庭坚和孟郊的诗词,倒也与村风民情相符,至此竹泉村名声渐起。
喜欢竹泉村,不仅是它的泉竹相依浑然天成的自然野趣,更是喜欢它的处处诗意、步步诗情的诗画世界,走在竹泉村,就是走在诗情画意里,就是走进了古意盎然的诗人的历史年代中。
如果是王维来了,我一定邀他住在“听泉斋”。
夜静村山,月明竹下,听泉水溪声,闻惊鸟呢喃,几经别乱的王维早在任职期间,就特别向往有山有水、有树林有溪谷的悠闲自在的地方,还在京城长安边的终南山修建了别墅,就是著名的辋川别业,时不常与好友偷得半日闲,过着半官半隐的社会,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像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清浅白石溪,绿蒲向堪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些空灵、淡远、带着些许的禅意,不愧是出自诗佛之手。包括王维写的田园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溪清白石出,空翠湿人衣”“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些美妙的诗句是典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风格,都一一惊现在现在的竹泉村,竹泉村一步一景,仿佛都是为王维而设,在幽静的竹篁里,感受明月清风,感受竹子的拔节,感受人与自然的完美契合,虚心竹有低头叶,竹节却是上升着,人也一样,暂时的后退、低头,灵魂要像竹子一样高昂着,做人当如竹,中通外直,刚柔相济,可以说竹泉村就是王维的沂南辋川。
那个一心以复国己任,以功业为建树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来“凤鸣堂”住吧。
暂时把梦回连营的宝剑收起,喑哑住金戈铁马的嘶吼,远离楼头拍遍了的栏杆,回到有舍有田的“稼轩”,回到清新悦目的乡村暖意中,在静好的环境下,安然过着烟火气的日子。竹泉村的溪水不停歇地流淌,就让壮志未酬的英雄在溪边驻足歇息吧,是谁家的阿婆阿公在溪边款款低语?儿子们锄豆的锄豆,编织鸡笼的编织鸡笼,那个顽皮天真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边吃边玩呢。这幅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场景是辛弃疾心头的温热,是他向往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大功告成的最和暖的蓝图。
酷爱梅花的南宋诗人陆游适宜住在“梅缘”。
“一树梅花一放翁”。那个河南巡抚官至兵部右侍郎的高名衡当年建茅舍于此,在院中植红梅,栽青竹,万绿丛中几点红,格外醒目,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觞,宴请亲朋好友,“梅缘”成了一个文人贤士雅集所在。可屡遭排斥打击的陆游,在宦海沉沉浮浮,一如高洁、孤傲的梅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厌倦了官场,那就回到竹泉村吧,有梅为伴,竹做邻,当然最好的邻居是惺惺相惜的辛弃疾,“隔篱呼取尽余杯”,二位壮士豪饮千杯,纵酒高歌,家国恩仇,忧思难忘,是否竹泉村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个给人希望的村子?竹是隐士的理想国,梅是文人的高洁心,两位壮志未酬的战士暂且享受一下竹泉村清静闲逸的隐居生活,把那些愁山闷海的烦恼事交于清风,交于明月,交于翠竹,交于樽酒杯茶,心安之处即故乡,何不在竹泉村坐看山竹,行尽青溪,回归田园,活出自己呢?
“倚翠亭”,留给一直游荡于山水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吧。
看到环抱在青山绿竹之中的竹泉村孟浩然一定会似曾相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田园是诗人求仕不成的最后守望,这个羁旅一生的孟山人,进仕途不顺,不得已修道归隐,过故人庄“把酒话桑麻”,在谭边“潭香闻芰荷”;在田间“山鸟助酣歌”,享受自然的妙趣和隐逸的快乐。孟浩然最喜欢与同爱山水的王维为邻,这个创立了山水田园诗派的王孟二人,诗词唱和,不知又妙笔生花出多少绝世佳作。
“竹篱菊舍”,一定是陶渊明的最爱。
东晋末期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是五仕五隐的五柳先生,来到竹泉村,想必会比在南山过得丰饶闲适一些,是否更加与自然相契合,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清静而自由的地方,既有竹子的清逸高洁,又有菊花的清高孤傲。竹子,君子的化身,内敛低调,柔韧坚强,内心的昂扬给人以激励;菊花,花中隐士,有着一种经风不屈的傲骨,还隐留着暗香浮动的清雅。陶渊明竭力打造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隐居天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自耕自足,有阡陌交通相连,有鸡犬之声相闻,居善地,心善渊,无争斗,无战争,人们和睦相处,怡然自乐,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诗人无力对抗世俗的奢侈的期盼,是追求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神往,但这些在竹泉村是真实存在的,在这儿,可以把自己还给自然,让植物的生命气息和泉水的动感活力注入内心深处,春来遍是桃花水,欣然忘食,抵达精神的家园,这是原汁原味的田园,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孔子的大同世界,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更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来到竹泉村一定会追随他喜爱的老师陶渊明先生的,也会选择同样的“竹篱菊舍”。
喜欢竹子的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向他欣赏认定的老师致敬。隔着600年的时光,苏东坡越发读懂了陶渊明,读懂了陶公平淡却有至味的精神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不大的庭院,阶前菊丛,竹林环绕,推窗见竹,竹影婆娑,月色入户的晚上,会欣然起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倚杖听溪声。
听泉斋、凤鸣堂、梅缘、倚翠亭、竹篱菊舍都是竹泉村的房屋或庭院的名字,古色古香,有着一种诗意的况味。如今的竹泉村,竹林、茅舍、清泉水瀑,小桥流水,朴素真淳的自然风光依旧,还有鸡鸣狗吠的人家,错落有致的土筑老屋分散在村子里,村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村中有古朴的草编坊,编织农家常用的斗笠、席笼、柳筐、簸箕等;针线坊里的巧手大婶们正做着暖和和的棉衣和活灵活现的虎头鞋。粉皮作坊、制陶作坊、酒作坊、茶作坊、油作坊,这些朴素陈旧的作坊,重新再现了旧时人家的古朴工艺和箪食瓢饮的寻常生活。
随便走进一家农舍,推开陈旧吱格响的木门,古老的石碾依旧可以磨米压面,长满青苔的老井,让人不忍去转动吱呀响的轱辘,庭院木架上悬垂的丝瓜和葫芦,红通通的山楂和金晃晃的柿子随意摘,埋头做活的农人,恍如走进武陵人误闯的桃花源,不富丽、不娇艳,有一种古老的宁静,一种历史的回放。只要泉水不枯,绿竹长青,竹泉村的生命之水就常在,竹泉村的灵魂就长存。

简介:王力丽,网名渔樵,出版了散文集《雪地舞蹈》和《风中行吟》《天光云影》《渔樵闲话》,有作品入选齐鲁文库《当代散文诗人16家》、《青年作家年鉴》、《胶东散文年选2018》及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散文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好散文》(1978--2018),曾获得《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6》(散文卷)优秀作品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征文奖,全国职工散文大赛奖,首届周伦章文学金奖, 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散文集类奖,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华夏文坛》《东方散文》《当代散文》等杂志报刊。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会员。

姜寨古风
赵阳
      这次我们去的是大别山里一个叫姜家大寨的地方。车子下高速后,沿着盘山公路左转右拐又跑了一个小时,沿途满目浓绿,小溪潺潺,两侧山峰抱翠叠玉,林木葱茏,摇曳生姿。时不时可看见山脚下依着一处村落,农人在村前水田里犁地,水面上映着倒影,牛走在前,人随其后,扶着犁梢唱着山歌。歌声飘进车窗撩得心痒,很想掏出相机拍张图片,但因路窄不好停车,又需赶路,只得作罢。到了果子园乡政府请了向导,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
      山路明显陡峭起来,天又下起了雨。好在乡政府把我们的“座骑”换成了“越野”车,司机也是老手,我们并不担心安全问题。顺着一条名叫乌龙河的小溪蜿蜒而上,连续爬过两道山谷,又穿过一片参天古树林,汽车停在了姜家大寨门前的坪地上。下了车,雨却神奇地停了,一团团白云随着山风从我们面前飘过,浸染得坪前古树修竹更加苍翠。外观,姜家大寨具有江淮地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青砖砌墙,小瓦盖顶。所不同的是,大寨外墙高耸,把整个寨子紧紧包裹在怀里,形成一片紧密嵌合的整体,只在临坪南门楼下留一道门供人进出。见我们到来,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汉子跨下门前的青石台阶,大踏步地迎过来握手,说,一早喜鹊喳喳叫个不停,就知道有贵客来!我们打趣,下雨天喜鹊也叫?汉子指了指树上,有喜事就叫!我们抬头望去,果然树上垒了许多鸟巢,不时有喜鹊飞出飞进。原来这姜家大寨四周群山环抱,犹如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长满了枫、栎、柏、杨等古树。我们的向导、果子园乡文化站退休老站长方谦怀介绍,姜家大寨在谱的古树就有三百多株,其中以村前水塘边的一株枫杨最为有名。这树直径约需三、四人合抱,靠近根部生个巨大的树兜,一只红冠大公鸡带着群母鸡在旁边进进出出地觅食。方老站长说,传说这树旁边原来还有棵枫杨,两树相距不到五米,根部同样生个树兜,顶上的枝蔓交缠在一起,村民们叫它们“夫妻树”。有一年,姜家大寨人在寨门前开挖水塘,挖掉了一株。说也奇怪,从此幸免于难的古树伸向原来那株枫杨方向的树丫,大一点就自然断了。枫杨果籽具有落地生根的功能,可是这棵至今还健硕的大树,几百年来居然没有繁殖一棵幼树。这是何种缘故造成,没人说得清。
      迎接我们的汉子是这里的村委会主任,名叫姜兴旺,土生土长的姜家大寨人。我们道明来意,姜主任说,那就从祠堂看起吧!
      姜氏宗祠座落在姜家大寨东南角的山顶上,门前苍松挺拔,翠柏掩映。建筑面积约有千余平米,前后两进,四面环墙,青砖红瓦,双龙盘顶,雕梁画柱。推开门,院内布置有正殿、厢房、库房、天井等,精致美观,古色古香。堂上供奉神农氏、姜子牙、玉清公、延祥公、起超公的塑像和牌位,四周悬挂历代传下的“钟山源流”、“蟠溪世泽”、“钟灵延辉”、“天水钟灵”等牌匾。方老站长介绍,该祠建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据祠内供奉的《姜氏家谱》记载,此支姜氏是三国名将姜维之后,迁居至此的第一世祖姜起超是李自成起义军中左路军大将,随李自成征战南北屡立战功。李自成进京称帝后,姜起超官拜大将军,镇守河南商洛地区。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姜起超解散了队伍,几经辗转来到这里,倚山建寨,结草为庐,垦荒种粮,奠定了衍世的基业,并在寨子旁修建了这座宗祠。方老站长说,姜氏族人在宗祠祀祖时,经常讲一个“大被同眠”的故事。当年姜起超携妻带子及随从五十多人,只背了四床棉被来到这里。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岭上奇寒无比。四床被子该给谁盖呢?俗话说“猪冷头,人冷脚。”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在地上铺上茅草,十几人睡成一个圈,脚都伸向中间,同盖一床棉被,每人身上再盖上茅草,大家的脚不冷了,身上就不冷了,就这样度过了第一个苦难的冬天。后来,姜家大寨就用“同”作为治家理念,夫妻同舟共济,兄弟同心同德,父子同甘共苦,族人同宗共义,朋友同盟互助,邻里同乡是福,同事同志同步,劳作同工同酬。以“同”传家,以“同”处世,以“同”传世。
      站在姜氏宗祠门前的坪地上,大寨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四周青山连绵不绝,而山寨正坐落在山峰最好的两处山峰形似马鞍的凹洼处——怪不得此山叫作“中骑岭”!往东看,一排排梯田麦浪翻滚,茶雾飘弥,修竹衔英;往西看,山寨根据地形呈弧状铺开,主房大体分三进,除坪前中厅建筑,其它绝大多数都是土坯垒墙,小瓦盖顶,袅袅炊烟从一家家烟囱里升起,与飘过的白云融为一体。方老站长指着巷道一一介绍,三进房屋每层都有环廊相通,以中厅为中心,从内到外按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开了八个侧门通往寨外。每卦六间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卦门打开即连成一体,卦门关闭则自成小单元。各家房屋均有“隆子”(通道)通往侧门。如果没有熟人引导,生人进了寨子,就像陷入迷魂阵,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方老站长说,这样布置全是因作战防御需要。当年,姜起超有五个儿子,精通武艺,骁勇善战,在姜家大寨劫富济贫,州县曾多次派兵围剿,但都因姜家大寨地势险峻,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均无功而返。由于姜家大寨“不抢夺民财,不举旗造反,只保自己平安”, 深受周边乡邻好评,久而久之,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慢慢懈怠任其自生自灭了。一边说着话,方老站长一边带着我们下了山坡,从一个侧门进了寨子。在他指点下,我们发现每进房屋之间不但有暗门相连,地上还有用自然石板搭成的暗道环环相通,乍一看,是雨天用于排水的阴沟;细一看,原来是地道,可用于战时地下通达和避难。地下机关重重,房上呢?方老站长神秘地一笑,指着墙体上方说,你们看,这里房屋的墙体都是半墙,上面木山墙撑着,相连相通,虚实结合,与地面的侧门、地下的暗道异曲同工。如果寨子里发生了战斗,门楼被敌控制,族人可以通过上、下暗道相互支援和进退,整座寨子就是一座堡垒。我们啧啧称奇,这样把防御功能放到首位的民居,在皖西乃至江淮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了。这哪里还是日常生活的烟火村落,俨然就是一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攻防兼备的军事工程嘛!
      之所以是村落,是因为这里世世代代住着生存繁衍的村民。战争的硝烟早已飘远,在山寨里,已寻不见用于厮杀的任何兵器,随处可见的是石碾、石磙、石磨、石柱、石碓等各种用于农事耕作的石器。虽然现在已有了现代化工具,但姜家大寨的后裔依然保留着尚古遗风,生产生活依然延续着原始习性,烧饭烤火用的木柴整整齐齐码在廊下;秋季砍下的高粱穗挂在墙上;扬场用的木锨、翻场用的铁叉靠在门后;纺车架在堂屋;牛棚里牛在反刍;蚕宝宝养在厢房;散放的鸡鸭鹅并不怕人;厕所旁建着猪圈,里面养着地方黑猪,见有人来,撅着拱嘴留着口水“哼哼”要食。大多人家门口都植有花草,牡丹、蜀葵、美人蕉花开正盛,花瓣上滚着水珠,有勤劳的蜜蜂趁着下雨间隙飞在蕊中采粉;也有的人家栽了樱桃,枝上果实累累。我们走到跟前,主人热情地招呼,来了?进来喝茶!我们不喝茶,进去看屋内摆设。主人这边回答我们提问,那边并不停步,找了瓦盆盛了水,端到樱桃树边,挑最红最大的采将下来,端过来让我们尝鲜。
      顺着“隆子”一家一户地参观,当穿过大门楼来到中厅堂时,方老站长说,这里是整个寨子的“首脑”和“心脏” ,属于山寨最神圣的地方。中厅堂高大气派,八柱落地,满架升斗,与前面的大门楼和后面的上堂屋位于寨子中轴线上,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寨中迎接新娘、外嫁姑娘都从这里出入。来到上堂屋,迎门案桌上供奉着祖先牌位。方老站长介绍,寨里的嫁娶大事,都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待上门女婿和新亲家时,也在这里进行,以示客人的尊贵;族人在家中逝世后,放在这里停棺三天享受祭奠。大年三十夜,全寨子的族人在上堂屋祭拜天地和祖先;正月十五一大早,大家挤在上堂屋祭祖送年。平时如果族人犯了族规,也要被拉到这里罚跪,挨扁担打屁股。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午时。这时姜主任过来说,午饭准备好了。我们这才注意到,啥时姜主任离去准备午饭。看来大伙与我一样,心思都放在领略古寨风采、聆听古寨故事上了。
      真没准备在山寨吃饭,但却之不恭。姜主任把我们引进自家,菜早上了桌。姜主任说,没啥款待的,小鸡自家养的,青菜自家种的。我留意了下,桌上挤满的碗碟里,素有春笋、厥菜、木耳,荤有土鸡、土蛋、咸肉,都是我的最爱。围坐后,主人拿出 “官曲小吊酒”,说这是自己用山泉水酿造的,秘方发酵,淳香可口,人称 “土茅台”。我们执意谢绝,说,下午还想沿途看看景色呢,纷纷拿了碗盛饭。主人便给我们夹菜,不吃不行。土锅土灶劈柴火烧出的饭菜分外香,大伙放下碗后,都说被撑着了!
      要离开山寨了。临上车,发现寨子里的乡亲们从大门楼鱼贯而出,纷纷站在台阶前的坪地上,笑吟吟地向我们行注目礼——他们这是在为我们送行!我们十分感动,与乡亲们挥手告别。车子拐过山谷,透过古树林回首望去,乡亲们还在向我们招手呢!
赵阳,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南市作协副主席,寿县作协名誉主席。
相约李市
顾志锋
斑驳的落叶印在墙角碎影
它就像一枚钉在时间古道上生锈的钉子
搜寻五百年来不同的拓片
青青河边草见证,即使昨夜的暴风骤雨也未能改变模样
轻描南方五月惆怅的微云
有摩肩擦踵的回音,流光里呼唤
旧时的石板路,“西街”保存着风吹过的气息
“永祥”桥牵引了梦中炊烟起伏
铁证如山的檀木,沉默肃静的石驳岸
门口的理发店早已搬迁
滴水檐成为了燕子最后的空巢
哪怕是繁华的江南水乡也终未能幸免
停不下的潮流带走孤独的年复一年
时光或已不再属于这个小镇
也许只等到月光下才能回到往事里喂养
静静打开河边的一扇窗
霜白做颜料,染遍目之所及所有的悲喜
还有高空横拉的三弦琴
现代化天线杂乱无章安置着漂泊的思绪
大头灶曾经贴上了明清海报
让画家和摄影人修正,调音师重新负责
几个弹乱的音符
历史老人最后的童年在这里守护
我站在这里仿佛一个过河的旅人,等待渡船
岁月拥有数不清的宝藏却在寻找财富
鱼米之乡的水,稻田上的星星,繁华穿针引线
取出尘世多余的肝火,怀着忧伤里的幸福
秉承上善如水的思绪,用一江春水的碧蓝
灌溉两岸郁郁葱葱日子
你比任何时刻都要清醒,看似香樟叶越来越枯萎的表达
花儿也在一茬一茬的盛开着初恋情人
此起彼伏的涛声像一堵墙,躲在光阴的裂缝里轮回
何时缘起,何时缘灭,像蚕丝满满的爱充盈你的心房
作者:顾志锋   , 麦城,2013年开始接触诗歌,诗作发表于《人民日报》《长江诗歌》《中国诗乡》《诗歌周刊》等网络媒体,有多次国内各项诗歌比赛获奖经历。
  安居古城
闫伟东
古老的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一座传承历史文化的灯塔,它就是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城。
安居古城历史悠久。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在这里始建赤安县,古城形成雏形。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这里建铜梁县,明朝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在这里建安居县,逐步形成了一座体系完整、规模庞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古城建筑保存完好,同山西平遥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统称为中国“四大古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居古城具有中国古代依山傍水建设城廓的特点。古城建在琼江、涪江和乌木溪的交汇处,东起飞凤山,南绕化龙山,西跨乌木溪接冠子山,北面临涪江,蜿蜒高峻,壁立江岸。体现了建设者赋予安居古城龙凤呈祥的寓意,又融进了军事上易守难攻的精心设计,形成了一座适宜人居和军事堡垒于一体的特色城池。
安居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至今有超过三点五公里的四条古街保存完好,尚有一万人居住。古城依山势呈南高北低态势,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通幽曲折的小巷和独具韵味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排布在山间城垣,极具立体感、层次感。步入古街,仿佛穿越远古时代,古色古香的青砖、木门、轩窗、檐角,尽入眼帘,古朴厚实的民居与商铺为邻、酒楼与茶肆交错、祠堂与庙宇相连、会馆与学堂互望,似乎让人进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有江西风格的万寿宫、徽式风格的妈祖庙、湖南风格的濂溪祠,各式各样的建筑应有尽有。每栋建筑都非常精美,恢弘大气,别具一格,让人流连忘返,有无穷的艺术享受。
安居古城风光绮丽,一年四季山清水秀,野竹环城翠,由花入户馨,清心悦目。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安居电站建成后,形成了“两江六岸”的独特自然风光。依偎江畔的“安居八景”——化龙钟秀、飞凤毓灵、波仑捧月、石马呈祥、琼花献瑞、紫极烟霞、关溅流杯、圣水晚眺,令人惊叹叫绝。
安居航运便利,向上溯及四川,向下通达重庆、武汉、上海,自隋唐以来各类商船往来穿梭,南北客商汇聚码头,酒帮、盐帮、藻扎帮、屠宰帮、织布帮、染帮等众多商业团体在安居建立商业基地,曾是长江上游渝川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清朝年间,是湖广移民的重要聚集地。“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就是古人对安居贸易繁盛的描述。
安居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寺庙、宗祠、行会、商会、纪念地林立,汇集了中国古代的各类文化元素和符号,闻名遐迩的 "九宫十八庙"就是各类文化元素和符号的具体体现形式。“九宫十八庙”里敬奉的有道教诸神、东南沿海的海神妈祖、黄河流域带领民众治理水灾的圣人大禹、佛教的佛祖等古代中外圣人。特别是龙文化在这里盛行,民间流传着众多的以龙为表现形式的舞蹈和文化活动。这些众多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教育引导民众,要刚强自信威武不屈、辛勤劳动获取生活所需、不惜牺牲生命财产服务社会、弃恶从善、英勇抵御外来侵略者,也表达了人们期盼祥和安泰的心愿。这些文化元素和符号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至今仍然是引导人们积极乐观生活的思想基础。
安居人杰地灵,形成了好学上进的风气。至今,安居古城人把“米花糖”叫“翰林酥”。为什么呢?原来安居自古才子辈出,为鼓励学子好学上进,当地人便把“米花糖”叫成“翰林酥”。 据统计,安居自宋至明清,中举人者多达200余人,其中进士23人,举人17人,解元1人,清朝翰林4人。著名的《四库全书》编修王汝嘉就是安居人,是安居人励志奋进的榜样和骄傲。
走进安居古城,这里的一砖一木都散发着原生态的历史气息。斑驳陆离的隋砖唐瓦,诉说着征战的惨烈和雄浑;浑厚坚硬的明清石砌,承载着历代王朝的荣辱与兴衰;雄伟壮观的迎龙门引凤门,勾联着从古至今民众的心愿;精巧别致的吊脚楼,昭示着民众的生活情趣和乡愁。这里是看得见历史印记、听得到文化传承、记得住山河秀美的地方。不到安居古城,感受不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到安居古城,感受不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到安居古城,感受不到祖国山河俊秀妩媚。安居古城,一座中国人心目中探寻历史印记与延续现实生活的耀眼灯塔。
闫伟东,延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县级研究员兼《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执行副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三百余篇,获全国各类文学艺术奖励四十余次。出版《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纪实》《解读延安精神》《西北局纪事》等书籍十多本。《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纪实》,全面系统梳理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发展、壮大、成熟、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具有把历史事件和党建理论融合在一起阐述的特点。《解读延安精神》,全面、系统、详实阐述了延安精神,具有“通俗不失严肃、易懂不失深度”的特点。这两本书被全国许多单位作为学习延安精神的教材使用,也是延安红色旅游市场热销书籍。
庐江薛家桥洪庄
洪作良

庐江薛家桥洪庄,原是清代都察院、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中职掌出纳文书的官员、庐江首富薛子书的官邸。薛家桥本名双孙桥(先是木板桥,再是条石桥,后来是混凝土桥,几易修复,才成今天现状),是为薛子书年老喜得孪生孙子而赐名修建。后来,太平天国灭了薛氏庄园,才有庐江县石头镇笏山村洪老庄的十二世洪应芳的长子洪允江移居到薛家桥庄,在那里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自此薛家桥庄易名为洪庄。从十三世洪允江(传说是薛家的长工,后来参加太平军)、十四世洪恭其、十五世洪克顺到十六世请例登仕郎洪让勲这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几经打拼,积累了万贯家资,建起了恢宏的洪氏庄园。尔后又经过了十七世恩授太学生的洪世传、洪世恩、洪世思、洪世敏、洪世泽兄弟五个苦心经营,洪氏庄园堪比当年的薛氏庄园。
洪氏庄园为旱围子,围墙宽五尺,高一丈五尺。有地下道、隐壁墙,厚实的栗树门,前后左右四合院间间相通栋栋相连,房屋百余间。灰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人家,一流的徽派气势。庄园前后有两座碉堡,每个碉堡拥有两把盒子枪和两杆长枪。家里雇有长工250人,这都是由在外当保长的洪世传来掌管家业。大房发财,树大招风,招惹了不少的麻烦。1948年腊月三十晚上杨家小圩的土匪头子王四、王六纠集一些地痞流氓来洪家寻衅报复,只因那年夏日大旱,王四、王六兄弟用龙骨水车抽取洪家大堰的水来灌溉自家的粮田,被洪世传知道后,跑去打烂了龙骨水车的辐板,王四、王六为此窝火在心,忙趁年三十晚上来洪家滋事,烧掉了洪家房屋数余间,并且烧毁了十几稻箩的洋钱,但这只是洪家的九牛一毛,毫不在惜。洪世传差点送了命,幸亏小老婆会武术与土匪周旋。洪家钱多,一直到前几年,村里的人还在粮田中捡到数枚当年的洋钱;大房发了财,二房也不示弱,洪世恩的儿子洪德发及孙子洪作俊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名望在金牛孙立人家当总管;三房洪世思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没发什么大财,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平平安安;四房洪世敏仅靠妻家的馈资发家致富,赚得一定的家资,只可惜独子洪德盛英年早逝,没有继承人,只得抱养芮岗村何岗组的私生子何经涛为嗣,取名洪德全,将他培养成人,后来他随八路军的一个团长在杭州市当市长的何泽洲在杭州工作;五房洪世泽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虽目不识丁,可他对五个儿子的栽培毫不含糊。五个儿子个个有出息,学成高就。次子洪德甲历任国民党军队中的文书、地方保长等职,曾帮助过共产党做过有益的事,解放后在村里学堂执教,后因谗言陷害受管制,直到一九七九年八月金牛区公所才给以平反昭雪;三子洪德春曾为国民党甲长,暗中帮助共产党做事,后任八路军小组长,在中共庐江县游击大队金牛区中队长祁彦军、邢道长身边工作,也因遭谗言陷害受打击一段时间,终在一九七九年八月金牛区公所给以平反昭雪;四子洪德华曾是国民党军队文书,帮助共产党做过事。解放后在村里学堂里教书,因遭人陷害受牢狱之灾,死在狱中,一九七九年八月金牛区公所给以平反昭雪。
览古思今,薛家桥洪庄虽人丁兴旺,但居官甚少,坐高官更没有,只不过出了些泛泛之辈,像在马鞍山等地工作的企业家洪海涛、洪求东、洪学洋、洪求海等,他们虽财大气粗,但不忘乡里,为家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有在部队工作的洪作付、洪求兵、洪玉生等都是团级以上的官员,村里人都对他们寄予莫大的期望;特别是在政界工作的洪求科、洪流、洪波等,村民们对他们寄予厚望。
薛家桥洪庄的前世今生横亘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是个谜,而且是个难解的迷。当年的薛家桥、薛家井、假山、荷花池、地下槽涵以及破碎的秦砖汉瓦和几座砖窑遗址仍历历在目,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轮回和人间的沧桑。在薛氏庄园即洪家庄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当年的薛家桥洪庄曾是庐江县笏山乡乡政府所在地(一九四零年四月——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乡政府设在开明绅士大地主洪德常、洪德久兄弟家。在这里乡政府做过了一系列红色活动,包括一九四八年腊月的剿匪以及大兵过江的演兵活动,这都印证了那一段历史的辉煌和人文荟萃的演绎。
当年的薛家老爷号称“驴驼钥匙,马驼锁,穷到哪世也穷不到我。”只可惜他的薛家就在丫鬟(传说是洪允江的夫人)的一句“只怕出一个人命三把火。”的顶嘴中被太平军灰飞烟灭了,这样的传说一直留在洪家一代一代人的闲谈笑语中。
据说在薛家井的东首有两块风水宝地,洪家祖坟栖息地。几颗坟主人家人丁特兴,坟周围白杨参天,高不可攀,夏天是鸟的天堂,啁啾的鸣叫声不绝于耳。当年揪住山张老曹性大地主家的风水先生白谈来此处一声长叹,连说:“此地风水极好,只发大房,但只怕人丁中出现斜眼的,一出斜眼的就要败。后来就发小房,但只出官,不发财。”
这个白谈先生真是神机妙算,大房在爆发后,出了个斜眼的洪作善。自从洪作善出生后,土匪当道,烧的烧抢的抢,大房从此一蹶不振,而小房则出了几位官员。
废话少说,那只不过是传说中的笑柄,真的也罢,假的也罢,反正都是一代一代这么传下来的。
洪作良:1966年10月8日生,双大专学历,打过工,进过厂,当过农民。1994年以来,分别在三所小学任教,2009年后开始创作,先后有二百余篇作品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刊登,还多次在省、市、全国文学大赛中分别获得过二、三等、优秀奖。期间,被《学习》报社聘为特约记者、编辑,被《时代英才》杂志社聘为驻地记者,被石头镇人民政府聘为特约通讯员,还是《江花》联谊会会员,红袖添香签约作家,庐江县作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
走进古道镇夷关
苏朝亮
 春末初夏,和家里人一起自驾车,从县城向南芭蕉关直至去一个叫“镇夷关”的古镇,之前从未听说过有个叫镇夷关的地方,很是好奇,想去实地探个究竟。镇夷关,位于腾冲县城南6公里余的清水乡,坐落于通往缅甸的古驿道与大盈江交岔口,横跨大盈江之上。
村旁有一石桥,我们徒步在镇夷关的古道上,寻觅着古人的踪迹,一路青山绿水,古道悠悠,走着走着便出现一个小村庄在眼前,葱郁的群山环抱着稀落的房屋,道道清泉从山脚涌出,一派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村外的树并不密集,但都写满了年轮。
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4.8米,其中正桥长12米,宽3.6米,正桥与东端斜坡两旁皆有护栏。该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建桥碑记》尚存。桥上下行的古驿道石块铺筑,保存完好,桥头还建有四块碑记,(一块是1988年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腾冲县人民政府立;一块是2005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山市人民政府立;一块是2002年县文物管理所立;一块是1687年建桥碑记)。
    到镇夷关,你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它离喧嚣繁荣的腾冲县城并不远,与游人如织的和顺近邻,但你会觉得它就像一位真正的隐士,仅有一些山坡和田野的隔离,它就出落得纤尘不染。漫步镇夷关,古桥、老屋、牌坊、马蹄印……携带着一桩桩前尘往事滚滚入梦,让人唏嘘不已;而眼前安稳静美的时光:田园、河流、森林、荷塘,又使人压力尽消,烦恼远离。人们常说中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我看来,镇夷关三者皆有。
    从秦长城开始,中国似乎就把城墙关隘作为防御外敌的有效手段,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多的历史烟云,都没有吹散附着在厚墙上的秦时明月汉时歌赋。而滇西边地的镇夷关,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中缅边境小边关,元初为了征缅设关镇守,同样具有了这样的战争防御功能。只不过时光缓缓流过700多年,战争已经远去,骑着大象的士兵已归于尘土,征缅的故事已经遥远,但镇夷关的石墙却还静静地站在路边,气定神闲地陪着关内的人家。
    人家路过看着,人家收割它看着,人家种谷它看着,人家犁地它看着,人家吵架它看着,天晴下雨它看着,四季更替它看着,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成了镇夷关人家的一种生活存在,没有它,镇夷关就不叫镇夷关,镇夷关人心里就没着落,所以,村里人有事没事在墙下的石凳上坐坐聊聊天,没人就发发呆,早早晚晚在石桥上走走,顺便放放牛,这种安静的乡野生活,倒成了我们外人眼里的一种风景和向往,于是我们走进镇夷关,就有一种走进了一幅活着的历史地图的感觉,没有废弃关隘的荒凉,没有古堡凋零的肃杀,有的是炊烟袅袅的温馨,有的是一对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的岁月静好,有的是江舻进士及第对后世九代耕读传家的涓涓细流。清溪杨柳小桥头,路转山环境自幽。三五人家图画里,当年有客风池游。
  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走镇夷关,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守初心,担使命,在去镇夷关走走了解一下镇夷关以前的神秘故事,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它有一段有烟火气息的历史,在久远和现实之间,有俗世间的柴米油盐和鸡犬相闻;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它是南方丝绸之路探寻系列的一个点。
  我们站在石桥上,看着脚底大盈江清澈的流水以及水边吃草的老牛和桥下有几个小孩在水里游泳、洗澡,感觉到的只有四时烟柳的宁静如画,而没有江水激荡的澎湃之势。民国腾越诗人李叶荫一首《镇夷关》,就非常优美地再现了此时的旖旎:“清溪杨柳小桥头,路转山环境自幽。三五人家图画里,当年有客风池游。”今天我们还真的看到如此美景,桥下水里有三五个小孩正在水里游泳。听村里的几个老人说:“几百年前这泛波横卧在河面的一座古桥,只是渡客,但似乎每次都成了客的终点,客见到桥就要歇息下来,坐在桥上,笑谈轻风,笑谈流水,似乎忘记了来路和归期”。奔腾而去的河流像是一个巨大的消音器,人的言语,村庄的声响,全被它带走,于是,村庄显得不是一般的宁静。
  桥边还有一废弃的古老碾房,现在的人不再用这种方式碾米了,原来没日没夜劳碌的辗子如今沉睡在一片杂草和尘埃之中,唯有房外的皂角树,一年一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抑或,在那么静的地方,生活,劳作,读书,亦是一件美事,遥想两百多年前,年少的江舻在这里读书的情景,或坐在面向田园的屋里,或卧在白鹭翩飞的田埂,或靠在古桥的青石上……是镇夷关的秀山与灵泉把他孕育得如此聪颖吧?还是来来往往的商旅激发着他对外求知的欲望?
事实上,作为腾冲至南甸(梁河)的古道交通咽喉,这里是重要的渡口,在唐代南昭王阁罗凤西开寻转、南通骠国之时,这个渡口摆渡了无数的马帮和客商。元初征缅,为方便人马通行,元政府在渡口上设关镇守。而出了镇夷关,就是佤族、傣族、阿昌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个时候,镇夷关以外,被统称为“夷方坝”。到了明代,明王朝推行通边政策,改设镇夷关巡检司专事管理。再而后通过王骥三征麓川,腾越州控制范围到了伊洛瓦底江一带。镇夷关作为军事关卡的地位被削弱,守关士兵很多就地安家落户。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渡口改建为永久性石拱桥,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走的桥。幸运的是,康熙年间的《建桥碑记》和民国元老李根源的《清江仁斋先生故里》两块石碑,在桥头尚存。
 从民国时期李叶荫“看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的诗里和这段清末的描述,其实可以看出,清末以后,镇夷关的军事防御功能应该是消减了,更多的是经济流通和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也就是“彝已归心关已平,千秋犹是镇彝名”。村里数量不多的村民,在大盈江边栽药材,收石斛,与灿烂的石斛花和栽秧花为伍,看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日子多么平淡而蕴藏诗意。古寨旧巷老宅文脉延续,“江氏家训”福泽一代又一代。
我在镇夷关游走,无论是桥下的老寨子,还是桥上的新寨子,明显感觉到有一个影子自始至终萦绕在村子的角角落落以及村民的日常交谈中,村民似乎有很重的故人情结,那就是江仁斋江舻先生。江舻是谁呢?民国腾越诗人李日蔚在《过镇夷关怀江仁斋先生》有交代:“山周水合镇夷关,行过桥头立马看。偶忆绛州江大令,青天民颂好清官。”
    江舻居腾越江姓十五世祖,出生在镇夷关,自幼勤学,少年时就名满乡里,嘉庆五年(1800年考取拔贡,次年中举,1817年中两榜进士。历任山西怀仁、绛县(降县)知县。因他清正廉明,治县有方,且时时为民着想,民有“江青天”之颂。只是江县令英年早逝,让人扼腕,他的后世子孙谈及此,纷纷叹息。关于他的死因,镇夷关人的版本是,一年绛县大旱(时间不详),栽种困难,农民为争水大打出手,江舻接报赶到现场,按各家各户田的多少分配水流,田多留大沟,田少留小沟,农民皆满意归赴劳作,这年仍获丰收。为感谢江县令,农户们按最高礼节敲锣打鼓抬了一条碗口粗的蟒蛇去感谢他,江舻见到那虎视眈眈的蟒蛇,吓得说不出话,摇摇手让农户们抬回去,可农户们理解错了,以为他嫌小,再次回去抬了条水桶粗的蟒蛇,这下,彻底吓坏了江县令,他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因他两袖清风,其子无力扶榇还乡,当地乡民感恩于他,筹资相助,他才得以魂归故里。他的第九代孙江益昌讲及此,也甚为老祖感叹:“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
翻开江氏族谱,从一世祖观音保1381年随沐英将军征西,1384年奉命驻守腾冲顺江街,二世祖随大军三征麓川,到九世祖江大治奉命镇守镇夷关,江氏一族始终以武功威震边关。及至十五世祖江舻,倒以文采见长。从此,耕读传家的细流就在江氏后人中一代代流淌。在镇夷关老寨子,我们尚能在曲径通幽的一座座老宅子看到几百年前的影子,比如江舻老宅;尚能在小桥流水傍依下的小院里看到相亲相爱的老人家,比如江宗洪和尹云仙;尚能在江氏后人的成长中看到文脉的延续,比如先后就读和毕业的8名大学生;尚能在一代接一代的言传身教中看到关于善良和诚信的训诫,比如“江氏训”。“进士人家”声名鹊起!“耕读传家”再放光华!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镇夷关,感受优良家风家训。

曲水古村,一条泊在历史深处的船
黄 睿
  寸土寸金的济南历下区,竟然有这样一处所在!
  从大明湖绕过来,碧玉般的柳带就将我牵进了曲水古村。
  泉水成溪,不徐不急地贴着街道流着。它怎么弯,街道就怎么曲。如果说一条街在垂柳前呼后拥之下像条锦带,那曲水亭就是这条锦带上的金扣。有了它,一条街才名副其实,称得上完美。
  看不到“曲水流觞”的文人,属于江南的诗酒盛会,早化成历史云烟,但那份雅趣好似生根一般。
  我可以想象得出,千百年前的士大夫们对曲水流觞的向往与喜悦。他们相邀曲水亭,有没有举行盛大宴会,我不知道,但洗濯以消除不祥的“修禊”盛景却一定有的。
  一条河本不稀奇,可由泉水汇成却是稀罕的。清澈里除了放下蓝天白云,只宜放下高情雅致的。这些恐不是在会稽山阴的亭子上能够观到的。
  “闹中取静下盘棋去,忙里偷闲泡碗茶来”。如果说云南丽江是处适宜发呆的地方,那曲水亭就是让想象驰骋的地方。来到这里做一回亭主,也是一件惬意和风光的事情。即使“故时风采散尽,色衰人物全非”,但泉还是这泉,街还是这街。“曲水流觞雅士情,荷香送爽棋声韵”的对仗不仅工整,描述得还恰到好处。
  过了曲水亭,循着略带沧桑的石板路走着,迎面扑来的是老济南的气息。
  青黑色木门和朱漆格子窗嵌进灰瓦白墙之中,就是吹开浮尘后的江南,精致并小巧着。这种感觉只宜放在心里慢慢比划和揣摩的。老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似乎还杂有一些凌乱,却都是撵着泉水的脚步,努力拓展。越是这样,我觉得离历史越近。这些风景一下就挡住了历史的轮毂,让时间停顿下来。
  街北头路西的一组石雕轱辘,仿佛历经岁月风霜。木桶吊绳把物理学上力的默契演绎得恰到好处。再过千百年,它们大概也是这样的姿势。一座城执着坚韧的精神,与它何其相似?
  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迎着我的脚步。一边是安详的老屋,一边是潺潺流泉,而石桥笃定,杨柳时时拂来。一份简洁,意蕴万千。
  一溜藤椅贴着泉溪抵着老屋。太阳伞下,轻声慢语,人们生怕扰了这里的一切。泉溪的节奏,老屋的排列,藤椅的布置都容不得一丝错乱的。
  一只黑陶碗,一个画面线条粗狂却简单的大茶壶,再加上一块黑白叠染的花格蓝布,这是一处泉水沏泡的茶水摊了。不须谁来看摊,尽管自斟饮用,随心给钱。品的是泉的灵性与茶的山野香,感受到的当是老城人爽直纯朴的心意。
  流水缓缓,阳光从老屋的瓦当上溜下,轻轻泻着。踩上去,脚板都暖暖的。这座北方古城也拥有明朗妩媚。只是垂柳,依稀透出季节和古城的秘密。
  白天,杨柳入画泉水入诗;晚上,再枕着泉溪。这样的日子算不算悠闲?也许梦里尽是珍珠泉的风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处,远不是“清脆自然利落”的词组就表达得了的。
  听泉人家,百年老院……这样的匾额让人联想翩跹。青苔满阶,越显老屋整洁安宁。那些花儿顺着藤蔓爬着爬着就到了屋檐。于院内、街头、巷尾走着,都有泉水相伴。风景本有灵性,不时有火红的灯笼点缀一下,风景又多了无数生机。
  曲水古村两旁,卖文房四宝和字画的店铺里游人不多,主人向外张望一下,又低下头来做着手上的活计。尽管外面行人熙攘,书墨香味依然四处缭绕。
  剪纸、布艺、蛋雕、面塑……让历史一下鲜活起来。在各种店铺里流连,不知不觉日头就落了下去。到这里,有谁愿意只做一个过客?
  曲水古村是古铜色的。说是街,却没有街的喧嚣和浮华。巷口深处的文化墙,将一座城的底蕴和盘托出。走向前,可以看着想着。用手贴近,墙上的风景仿佛还散着历史的余温、
在明朝,曲水古村曾属于德王府。如今,这份风景已散入寻常百姓家,众乐乐远比独乐乐精彩多了。
曲水古村像一条可以划进历史的船,似乎一个荡漾,泉城就被慢慢传导,也跟着荡漾。一座城荡漾得久了,历史的韵味自然就渗进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黄 睿,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作品累计470余篇,获首届“保利杯书写大美匀城”、“你眼中的韩城”等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美丽胡市
李永宣
 濑溪河与沱江在胡市相会,随后便注入万里长江。胡市一直以来,水陆交通商贸发达。明永乐年间,因胡姓人家在此设立渡口和市场,交通物流而得名。隆纳高速把它与中心城区连成一片。
稻香鱼肥果美
胡市属于浅丘地貌,两水带两山(濑溪河、沱江和金山、兰花山)。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饶,种养殖业发达,终年稻香鱼肥果美。在沱江和濑溪河边,稻田与鱼塘星罗棋布,仿佛仙女项链上撒落的颗颗珍珠。春天,金山的龙眼和兰花山上各种果树开出艳丽的花朵,“赤金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中舞”,让人心旷神怡。秋天,遍山的果实透出诱人的醇香,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北宋苏轼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我也好想吟诵“日啖龙眼三百颗,不妨长作胡市人”。做诗人的感觉真好!
热闹的集市
农历三六九是赶集的日子。每逢赶场天,商家便早早开门迎客。啥买卖都有:农贸市场干货海鲜一应俱全,家电商场全是现代化的电器产品,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传统的老把式也有:铁匠铺每天叮叮当当,榨油坊排起长龙,烤酒坊烧酒醉倒八方,江湖艺人使出各种杂耍。吃货们也从不闲着,从担担面到猪儿粑,从小笼包到肯德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有从江阳区过江来的,还有很多城里人,他们是来买土鸡土鸭的。集市接踵摩肩,水泄不通。赶集的、回家的、乘车的、坐船的,各自东西,交通于途,仿佛《清明上河图》里面繁花热闹的汴京。
印象最深的还是街口缝补人和黄五茶馆。每到赶场天,总有六七个背着缝纫机和补鞋机从乡下来的人,有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有二十出头的幺妹。天不亮就到了街口,头上带着采煤工人那种照明设备,开始缝补衣服和修理鞋子。那种勤劳认真劲真的很感动我,花费大半个时辰补一双鞋子只收一两元钱,比城里擦双皮鞋还便宜。黄五茶馆共有3间临街茶房,从早上到傍晚,茶客不断。他们彼此很熟悉的样子,见面就聊天。很少见喝茶的人打牌,都是些摆龙门阵的。以前在法院工作的时候,经常到北京出差,也见过北京的侃爷。他们侃大山都是一副天大地二我老三的样子,还当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儿,颇有些哗众取宠。这里的老乡摆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雨晴丰欠的家常事,更显得淳厚质朴。其实,喝茶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杯盖碗茶,多少人情世故、风雨沧桑尽在其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身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茶是浓缩的人生!
江上打鱼人
走出场口,就是濑溪河和沱江。江畔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因为靠近大江大河,这里生活着一群职业打鱼人,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有的生活在岸边,有的生活在船上。夜晚,渔火点点;清晨,渔网片片。鲢鱼、鲤鱼、江团、水米子、黄辣丁,各种野生鱼成就了泸州人的口福。这些打鱼人或三五成群,或独来独往,忙忙碌碌,随打随卖,岸上常常有等着买鱼的人。一派生动活泼的劳动情景,让我不由想起了北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卷啊!
我的家乡在四川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地方,就像胡市一样。“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其实,在我心里,胡市早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清晨,我又来到了江边。岸上,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学生燕子般飞来飞去,焕发出青春的朝气。江上,一位老者久久凝望着东流的江水,是在感叹逝者如斯,还是在心潮逐浪呢?
耳边不时传来熟悉的歌声:“儿时有个梦,白马化作龙。龙游碧潭中,遨游大江东。......千年水码头,做着新的梦。一港通天下,吞吐势如虹。......江水有多长,梦就有多美,龙马奔腾,长江万里伴我梦飞扬。”
注     释:胡市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长江边上美丽的江南小镇。历史上的千年码头,商旅重镇。
作者简介:李永宣  男,汉族,四川省宣汉县人,大学本科,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先后在教育系统、司法系统、政府部门工作。爱好写作,现为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内多家刊物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同时,作为中国法学会(泸州)会员,撰写的学术论文荣获四川省法学会第四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优秀论文奖。目前,工作生活在四川省泸州市。
千年古风忆周庄
文/王宏侠
1
一幅画,一朵恬美的莲花
在水里舞,舞出水乡的天然风貌
一个梦,一屡暗哑的琴声
在阳光下唱,唱出“小桥流水”的神韵
2
波光粼粼,谁家画船迎斜阳
秋风飒飒,重脊高檐配雕栏
过街骑楼,古朴典雅着温情
临河水阁,俯瞰迷人的水乡
3
小船轻晃,绿影婆娑
静穆的旋律中“吴树依依吴水流”
水镇一体,古色古香
如画的时光里 “吴中舟辑好夷游”
4
几只水鸟拽着诗句,在碧河里歌咏
湖水潺潺,橹船吱吱
千年古风的周庄,打开诗中诗
粉墙乌瓦,跃然纸上
5
不思花枝邀日,不想风荷向晚
只要静静地读周庄,美好一见如故
凭栏看船来船往,任心进入禅境
是物化了的精神家园,让人安宁让人平和
王宏侠,山东省作协会员,在国内几十家公开报刊上发表小说、随笔、散文、散文诗、诗歌、大特写等,诗歌散文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多次获奖。
杜流村
文/王永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
.
五行之物流动。水
人,疾苦被囚禁
唯一那条河在村南700里以外
豁口开启苍老被替代
泥泞,跋涉,故事总是这样
开头结尾充满未知
若干年后那些花儿轮回成另一种姿态
遥望拐角处太多王氏宗亲等待
老房子用落叶暖身
接近尘埃的光,努力寻找
或父母,或孩子
不该留下你独自承受
风雨,飘雪,夏日
抛弃是种罪
牌楼宽阔,这个村庄依旧
伸开怀抱迎接每个离家的人
粗糙不失细腻
爷爷奶奶已不可归来
黄土阻断异乡思念
百年匆匆。还认识我吗
陌生的街道,人群
老房子和我又一次如黄河
决堤
2018.6.15
二.
情感蛰伏洪流汇聚
十三,二十三,三十九,幻想过
第一步踏入你怀抱
是否能回到孩时
那个在北风中奔跑的鼻涕虫
黑色袄袖时常蹭出亮彩
家园久别,魂牵梦绕的地方
悄无声息中远了二十六年
阳光最后那次落下,秋天过后
世界再结不出,琉璃枣
端碗,上树,吃饭的孩子,傻傻坐在车上
不懂离愁,不懂乡情从此,死去
如果,没有如果。岁月怎容从新选择
风雨喜欢一点点啃食,红砖失去年轻的臂膀
轻轻吹,肌肤散落,轻轻吹,露出骨头茬
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糟糠的躯体
能,等我归来吗
谁还在村口,徘徊
谁早已去了村西,那片苹果林
应该拥挤疲惫
坟头一次次被砍,一次次长出新芽
我熟悉的街坊四邻。害怕想象
“你从何处来呀”被人问津是幸福
梦里你生出绿色的锁
始终不肯开
2018.12.30
三.
打开那道铁门,比走进一颗
不爱你的心。遥远
过道沦陷,某年风雨加高
围墙外的铁更容易阻挡
会陌生吗,稚嫩的认为风景在远方
外来客。踏出门槛后开始
背影模糊彼此拒绝回头
夜色浸透思念,膨胀,瓦解
比分子还小的,漂浮寻觅
一路,向南
旧时的坑坑洼洼被赋予使命
新鲜布下迷局
侧身,碰撞,找寻缝隙
我能否进入渴望的怀抱
树睁开迟疑,多年来无人问津
它恨绿色矗立枝头
春夏,秋冬定格无语
谁替我申诉这多余的辩解
呼喊,坠落,不该承受
孩子在梦里走过
许久
2019.1.3
四.
东高西低仿佛朝堂
害怕水势的人,留有后路
东北,西南,得高人指点
下次灾难来临,两个坑
不至太多流离失所
一条幽静小道穿越腹地
为两个姓氏分开,楚河汉界
王,杜,各占半壁江山
找不到答案
为何村名,归了杜氏一族
蓝砖,绿瓦,黑色掩盖神秘
香镂三足鼎立,雾色缭绕
黄色锦缎悬挂坐北向南
如圣旨般庄严,王氏家谱
名字传自祖先字号排列寓意祥和
久远
离开的,健在的,男子的荣耀
我庆幸自己
呵护在前辈怀抱里是庇护和担当
偶记儿时大年初一的饺子先来此上供
村庄身负使命,界碑送走多少
繁衍的后代
石头墩消融胡同口
晚归者
何时
2019.1.6
五.
春天是有味道的
花布衫的确良那别样风景
贫瘠年代笑比粮食容易满足
几声雷雨足以唤醒
鸡鸭耐不住寂寞追逐,打闹
香椿芽,槐花,榆钱,廉价的馈赠
养活了太多人,污染是何物我的字典里
没有这两个沉重事物
不用出门,麦苗坐着风
飘落
窗前清香淡若,入鼻,入口,入心
蓝,坐在怀里不会脸红
云和融化的雪一样,白糖,棉花
黑明猪,金豆子,晃动翅膀
忙着恋爱不懂世故,小瓶子最好
有水
树苗伸开指甲大小的绿,用力摇
纷纷溃败抓紧拾起
鸡吃一个会下一个蛋,蛋可以卖钱换取学费,必需品
妈妈和邻居丽霞婶懂得竞争
只为希冀,明天
红色收音机贴近耳根
武侠世界有我的白眉
徐良
2019.1.7
六.
五月,适合结伴同行
水火各半
仿佛日子刚开头多一步急促
少一步缓慢,遇见你
刚刚好
琼宇不缺浪漫,星子已厌倦。渴望坠落凡间
窗台外,水缸边,眨眼的皆是
熟客
我知道某个地方,最爱
身体褪去裂痕
年轮带走岁月故事
破茧成蝶勇敢者游戏,老枣树嫩芽新发
油亮厚实的叶子,闪出淡淡青香
枝头挂满眷爱我家的小黄星
一串串,一排排,拥挤在院落
她更像妈妈的妈妈
不知道芳龄几许,我蹒跚学步时
手臂已伸出红砖蓝瓦
粗糙的防御拒绝刺伤自家人
光滑脖颈间是顽皮攀爬
端碗,上树,吃饭,无忧的童年
希冀结出青蛋蛋
梦想荡漾
秋千
2019.1.10
七.
一场雪,阻挡行程
“过年后,就去看你”
诺言如搁浅的爱情,短暂700里
梦中那条路被摩擦出影子
古铜色暗锁,拒绝打开
浅薄立誓被上天玩弄,孤掌
双手替代囚禁的腿
一次次跋涉,矗立心底的丰碑
刻下碑文,故乡
杜流村
纠结我半生的疙瘩,容不得缝隙
挣扎,束缚,束缚,挣扎
红砖,绿瓦,消散在记忆里
混凝土,孩子们的笑声
读书声淹没
三月,校园荼靡
梧桐树上,落满无家可归的
纸飞机
2019.3.10(杜流村,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卜城乡在地图中查看,一场遥远的黄河水泛滥,让爷爷奶奶逃荒止远方,从此故乡只能成为回忆)
王永,八零后,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东岗村
 渼陂古村,在富水河畔沉香千年的诗画
 吴振方
       一条河在拥有自然生命的同时,还拥有了诗画的使命
  我听到富水河畔一成不变的捣衣声,还听到富水河畔禾苗的拔节声
  古树长青,渼陂不老
  隔着千年光阴,我似乎也能过去
  马头墙卷起窗棂黛瓦,悄悄站到我的面前
  不声不响地将一个古老的村落塞进我的手心
  渼陂,你这条光阴里的河流已经流淌千年
  我要召集所有的目光与好奇,在雕梁画栋的色彩里
  寻找那些似懂非懂的乡音
  寻找那些朗朗上口的平仄
  寻找那些枕着泉水酣睡的诗人
  口口相传的故事就藏在街头巷尾
  驳墙黛瓦,鹅卵石街,四野安宁,不就是桃源乐土吗?
  如若不是高高挂起的灯笼
  我如何知道山拥了你千年,水环了你千载
  我从鹅卵石的光滑上面,推算出有多少春秋从这里走过
  再推算出你是如何完成每一个生长环节
  沐浴灵魂,的确需要背景
  问山,问水,问树,问云
  皆笑而不答
  用胸膛抵着大地,才能回归自然
  撒网的汉子,做饭的女子,藕断丝连的炊烟
  闲下来,要剥莲蓬,要唤孩子,要圆一个梦
  在你怀里,没有北风咆哮,也没有大海澎湃
  平和沉稳,如一枚成熟的果子
  南宋初年,那是一次没有回头的远行
  梁氏先祖只能带上赤手空拳的子孙,却来不及带上血脉相通的族谱
  兵荒马乱。不挪,就会像树木那样被砍倒
  无论到哪,有手有脚就有家
  祠堂、族谱、族规......该有的都有了
  没有带来的“耕读为身家之本”的精神,也有了
      风吹在风里,花开在花中
  上百家明清式样的店铺,让阳光从屋脊溜下,再从瓦当滑落街上
  河还是那河。在主席旧居里
  黛瓦像蛰伏的蝶儿,等待一场温暖的春雨
  “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似乎在怀想硝烟里的传奇
  夕阳做完自己的功课
  许多入径,开始隐进无数光圈
      庐陵文化第一村,江右民系古村
  与光阴长河一体,如胶似漆
  四周,每一片绿色都在努力生长,每一个声响都在展示律动,每一缕        光亮都在走进生灵
  关于一个村落内敛的力量,远胜装腔作势的涛天巨浪
  只有富水河的那些船儿,弄出直挂云帆的回音
  在村里走走
  无须擎着火把,泛滥的诗情画意早已照亮每个角落
  古戏台怀想着曾经的华丽。远远近近的英豪
  在历史的悠长与婉约中,又唱念坐打
      一切都没有转身
  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与江湖早已暗通情愫?
  三百多栋明清古建筑,就是三百多首内涵一致的长诗
  一条古街,连通了所有盛在碗里的日子
  我按春天的运筹帷幄,秋天的按步就班
  在锦山秀水间运笔,饱蘸深情
  书写关于你的优美和梦想,关于你的底蕴和外延
  永慕堂,这梁氏宗祠
  建立永远比坍塌多一次
  一条清澈的河,有了鞭笞的力量
  趁着一次次朝阳初升,趁着一次次稻禾孕育
  就出去闯一闯。毕竟,谁都想知道江湖有多大
  关于村落,可以在河流左一弯右一拐的怂恿里,壮大或繁衍
  可乡愁只能在别处生根发芽。我想打破沙锅
  游子回归的路,是不是也像一条河那般曲折?
  有多少次暴风骤雨,就有多少次魂牵梦萦
  村落里,许多孩子已长成耄耋老人
  沧桑,在他们娓娓道来的语气里悄悄复活
 简介:作者男,30岁,发表散文小说等310多篇,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落大赛奖项设置
由《大家》微信平台《天涯诗刊》《山西日报》以及《西部散文选刊》杂志社、《中华民居》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古村”散文诗歌征集大赛,历经半年时间,2019年8月底正式截止, 目前稿件已经达到3976篇,稿件来源范围广,包含了全国23个省以及海外文学爱好者。8月底经过初次筛选,共筛选出100篇优秀诗歌散文,9月中旬再次进行评选,最终特选出一等奖作品3篇,二等奖作品5篇,三等奖作品10篇,优秀奖作品15篇,提名奖20篇。
本次颁奖活动的主旨是进一步扩大中国最美古村后沟古村的美誉度,提升后沟古村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弘扬中华诗歌文化,展现中国最美乡村的魅力。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落大赛奖项设置
  一等奖三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二等奖五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三等奖十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优秀奖十五名,荣誉证书。
  提名奖二十名,荣誉证书。
书画作品展示
一等奖奖品
二等奖奖品
三等奖奖品

王猛仁 笔名甘木,1959年生,河南省扶沟县人。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口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诗作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莽原》等专业期刊发表;全国多处碑林和名胜旅游纪念地有书法作品勒石,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应邀出访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新诗荣获《诗刊》社主办的“伊帕尔汗杯”全国爱情诗大奖赛优秀奖,《诗歌月刊》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新神采杯”爱情诗大奖赛特别金奖。2007年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2011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2012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23回中日书法家自作书展”。散文诗获2013年度、2015年度《莽原》文学奖,2013、2014《诗歌月刊》年度散文诗奖,2017年度(第十一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著有《养拙堂文存》(九卷)。
奖牌实物展示

感谢您的关注:《大家》欢迎您

   
   大家编辑部 
 名誉顾问
吉狄马加|李敬泽|白庚胜|邱华栋|李少君|李一鸣|成曾樾|叶梅|徐坤|郭雪波|张 柠|张清华|赵兴红|侯波| 张燕玲|刘 年
顾 问
贺敬之 | 李瑛 | 黄亚洲 |燎原 |刘川| 雷霆|杨四平|金汝平|朱晓军|孙建军|吕贵品 |周占林|洪烛|潇潇|曹宇翔|罗广才|大卫|周瑟瑟|曹谁 |胡弦|韩嘉川|马启代|韩庆成|胡茗茗|张桂兴|安娟英|罗永良|梁志宏|路军锋|白恩杰 | 韩玉光 |梁生智 |三色堇 | 慕白|李不嫁| 匡文留 | 黄栋梁|大枪|施秀华|赖廷阶|铁岭范君|王俊才|于江龙|瞿永生
名誉社长 |  路军锋
社 长 |  白恩杰
名誉主编 |  孙振彦 | 田春来 |  蔡玉启  | 释圣静
主  编   西玛珈旺
编  委   |锦上|贺秀琴|徐祯霞 | 碧金雕|伍三权|冯兴龙|松雪远阳|  | 子凡 |张常波 |王耀华|朱建燚
经典阅读:黄亚洲 周占林  李少君  胡弦 叶延滨 慕白  雷霆 大卫  三色堇 李不嫁 潇潇 杨四平 叶匡政 曹宇翔 汤养宗 周瑟瑟 马永波 雷平阳  沈天鸿 阎安 乐冰  曲近 王俊才 韩玉光 梁志宏 赖廷阶 纪洪平 王猛仁  秦巴子 大枪  铁岭范君  马慧聪 梁晓明 韩嘉川 曹谁  班琳丽 西征  静川 爱斐儿 霜扣儿 王童 匡文留 白恩杰  路军锋 大海  鲁橹  胡茗茗  张靖  李克利 大梁 阿未 大连点点 高伟 川美 辽宁山子 湖北雪儿  蝶小妖  方文竹 付桂秋 朵拉 和四水 王川 姚树森 邓太忠 何金 老丹 吕贵品 施施然 陈广德 雨田  巩本勇 鹰之 宫白云 封期任 散皮 雾都蓉儿  花语 袁斗成 朝颜  曹三娃 姜华  胭脂茉莉 燕南飞 英伦 程红梅  冬雁  金汝平 芷妍长安瘦马  赵小北严小妖  汪抒   徐祯霞  徐庶  李解  金铃子 梅依然 铎木 空也静 铄城  白滢(陆续添加中)
大家纸刊:《天涯诗刊》《潇河》《昆仑文学》 合作微刊:A诗刊  太原头条
(0)

相关推荐

  • 后万村古建筑群

    一直以为古村落都是那种很有历史感,随处可见文物的那种,古村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洗礼,具备着古朴,低调又颇具内涵.在当下旅游非常火热的时代,古村落也成为游客们打卡的胜地,所以今天大表哥给大家推荐的是 . 0 ...

  • 散文||风景这边独好(三)

    风景这边独好(三)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江西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的内陆省,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 ...

  • 青山绿水醉人间

    朱承星/文 我爱秋天,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春天,小草躲在泥土里探头探脑还没有出来,夏天,江水滔滔,很多出处又被阻拦,只有秋天,不冷不热,天空湛蓝,家乡那一山一水才完完全全丰满地展示出来. 柴桑区城子镇 ...

  • 思劳十章之南齐古村

    思劳镇,位于云浮市云城区东北部,是云浮地区一个历史底蕴相当深厚的古镇.本辑"思劳十章"系列文章,就为大家详细分享思劳镇的历史沿革及人物传奇. 第二章:南齐古村 今云城区思劳镇都老村 ...

  • 杨氏古村落,杨家人你去过几个?

    航拍镜头下的下营古村 下营村 在距里湖镇20多公里五峰山下,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下营村. 下营村隶属里湖镇龙兴村,其历史可追溯300年前清康熙年间古村现遗存着大约几十座石头泥砖房.处处都是岁月留下 ...

  • 第二届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大奖赛获奖作品名单

    第二届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大奖赛获奖作品名单 由<大家>微信平台<天涯诗刊>以及<中华民居>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古村"散文诗歌征集大赛,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古村落》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古村落>        阳光的香       寂寞梧桐        桃李花开   风中下了一场雪        垂柳依依        梨园浅浅  埋不住久远的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空中之畴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空中之畴 李京泽 苑定三绳起 青藤结白畴 追风和叶浪 坠日影鱼游 暖色侵荷角 花虹染艇头 闻之蜂蝶聚 恍梦一更秋 李京泽,中南大学大二学生,曾多次获得文学竞赛奖项,开问网签约作家.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金鸡坨,灵魂与肉身最好的契合》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金鸡坨,灵魂与肉身最好的契合> 方子蝶 他说,我是隐在金鸡坨的蝴蝶 我莞尔一笑,柿子般甜蜜 是的,都市的格子间太小 容不下蝴蝶的诗和远方 古盐河畔野花竞放 河水流传千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梦回古镇(外两章)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梦回古镇(外两章) 踏雪 百年等待,只为见你一眼. 古道边的古镇,有古房.古井.古驿站.古戏楼.古府衙. 几处大院.几条古道被保护,几支文艺队.几个老人在传承文化. 早晨的炊烟.中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名家书法奖品展示之一:王猛仁书法新作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王猛仁 笔名甘木,1959年生,河南省扶沟县人.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口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陈红为|| 溪山情缘(组诗)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陈红为|| 溪山情缘(组诗) 一 一百米内三座桥 不是江南似水乡  竹林黛墙如画 耕读小院坐落其中 推门而入 规矩木格矗立 石板小路,两侧石子铺地 诸单元各具千秋 似史书,似琴房, ...

  •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征文: 屋兰寻梦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屋兰寻梦 弱水吟 张掖城东十里外的屋兰古城,在古汉代是河西走廊的一处驿站.更早,是匈奴乌犁部屋兰王的旧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屋兰,其位置在张掖县东北,屋 ...

  • 第二届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征文大赛作品选:脊背山与榕包树

    脊背山与榕包树 --云南省易门县十街乡摆衣村 张国仙        在十街彝族乡贾姑村委会景色怡人的山水间,有一个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的小村落名叫摆衣.据地名志载,摆衣明末清初建村,初时为傣族聚居,村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