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申晓芳丨风 门 岭 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风 门 岭 下 

□ 申晓芳 /  文

郭家庄村口往西三百米处,建有一座小亭,石柱、石碑、石顶、石栏杆,碑体硕大,碑文翔实,里面重墨书写了一支英雄的队伍——风门岭反修隧洞专业队。红旗渠水就是在此地钻山穿洞从深山流进了深山,浇灌了贫瘠的土地,挽救了贫穷煎熬的山里人。

前赴后继为修渠

山里人苦啊,吃水难,庄稼收成要靠天,十年九旱的林县人不愿再苦苦挣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为了把两三公里外的渠水引过来,魏家庄大队决心要在风门岭上开凿一条两千五百米长的钻山隧洞把渠水引进来,为了加快进度,扩大工作面,需要在山顶开凿十五眼竖井,最深的竖井有七十七米之深,在技术条件落后、生活条件困窘的当年,工程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刘朋英的二姐刘先英当时是共产党员,也是队里的妇女主任,她看到井下劳力不足,进度缓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报名下井和村里的男人们一起打平锤,钻隧洞,出石头。在她的影响下,村里的一些姑娘们也不甘落后,纷纷报名下井劳动,掀起了“家家参与,人人参与”的修渠热潮。
风门岭山高石头硬,隧洞工程再三遇到困难,积水,塌方,硝烟是工程中的三大难关,不时在为难着这群为梦想而战斗的修渠人。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古山神坐风门,谁闯风门谁要命”,但这在倔强、执着的林县人眼里又算得了啥?
刘先英见弟弟刘秋才初中毕业,身体长得壮实,就鼓励弟弟说,“你看咱渠上缺人手,进度也得赶,你甭上学了,跟姐姐到渠上干吧,争取早日完工通水。”秋才虽然年纪小,但眼看着姐姐们、邻居们都在渠上为修渠,为通水整日忙碌着,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听二姐这样说,高兴得满口应承。
刘秋才到了渠上,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从学推小推车开始干了起来。开始小推车在秋才手里歪歪扭扭,时不时地就倒在地上,甚至翻进了沟里,年长的大叔们告诉他一句顺口溜“推车不用学,全靠屁股活”,聪明的秋才通过勤奋练习,很快地掌握了推车的技巧,他又肯卖力,在修渠工地上逐渐成为了一把好手。
由于施工的竖井很深,每次放过炮后,浓烟短时间内排不出去,这就需要有人冒着中毒的危险下井,用衣服把烟赶出来。在一次下井施工前,刘秋才在井口拦下别人,抢着说:我年轻,下井利索,让我下去赶烟吧。谁知这一下竟成永别,刘秋才被井下未散的硝烟呛倒,献出了十七岁稚嫩的生命。
一家人悲痛欲绝,英雄有泪,英雄不哭。
村口渠边的石碑上有这样几句话:人民群众胜山神,当代愚公闯风门。千难万险何所惧,誓牵龙王进山村。刘家人和村民擦干眼泪,绝不退缩,继续苦干。1972年,少年刘朋英也十六岁了,渠上依然缺人手,二姐拉着刘朋英的手,心怀忐忑地说,“朋英,你二哥走了,他没有完成的任务,你敢接着干吗?”
刘朋英虽然个子不大,但生性倔强不服输,她头一昂,“二姐,别说了,我愿意去!”爹娘心有不舍,更心存大义,修渠需要人啊,谁家的娃不是娃?老母亲眼含热泪,转身进屋找出秋才曾经使用过的垫肩,郑重地交到了朋英稚嫩的手上。姐姐把她带到了风门岭上的井口,指着井口说,“井里很深很黑,你怕不怕?”
刘朋英骄傲地笑笑,“放心吧,姐姐,我不怕。”系上绳套,就下井去了。后来队里看她年纪小,安排她开绞车,查安全。在井下刘朋英总是抢着干这干那,熟练地检查设备,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她干活儿麻利干脆,说话爽朗,眼里有活儿,在渠上,提到刘朋英,人人都竖大拇指。
从刘朋英家里出来,她和老伴儿、女儿带我去看村边的纪念亭,渠边的石碑上字迹模糊,但我找到这样几个字:风门岭反修隧洞专业队为“前仆后继专业队”,刘家三姐弟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在渠上广为传颂。“前仆后继”,是感念三姐弟感人的接力与传承,是对三姐弟的最高褒奖。

因公致残意志坚

刘朋英和铁姑娘队的姐妹们在渠上干起活儿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竖井有七十多米,隧洞只有一米多高,地下还有积水,朋英和社员们只能弯着身子行走。在洞里刘朋英总是或蹲或跪,扶钎抡锤,从不叫苦喊累。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争取早一日把隧洞凿通,早一日把水引过来。三干渠反修隧洞建成以后,由于刘朋英在渠上的出色表现,被选为“红旗渠建渠模范”。
1977年8月,刘朋英代表林县修渠人参加了出国访问学习。代表团到北京后,刘朋英还受到了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亲切接见,杨老书记见到林县的修渠人,非常激动,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眼里都含着热泪,杨老书记心里还是惦记着万千林县人民的生活、生产,问东问西,民间疾苦总关情。最后叮嘱她出去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来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
回国后,省会有多家单位挽留刘朋英在郑州工作,但她牢记老书记的殷殷嘱托,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组织推荐朋英到公社氨水厂工作,工作中她还是当年铁姑娘的性子,干什么都抢在前头,上山采石 ,排除哑炮,她都当仁不让。
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说,刘朋英变了,出国回来后爱穿着打扮了。当年采访过刘朋英的河南日报记者袁漪再一次见到了她,袁记者装作不经意地问,朋英,如果现在领导让你回村参加治山治水专业队,你愿意回去吗?刘朋英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去,我愿意去,我很想去,什么时候去?她那种发自内心的急切之情,让袁记者再一次坚信:我心里的这位铁姑娘一点儿都没有变,还是原来的“铁姑娘”。
1978年,在一次采矿钻洞施工结束撤退中,工友们喊她一起走,刘朋英像往常一样对工友说,你们先走,我收拾一下工具就走。不料洞中突然发生了塌方,眨眼之间刘朋英就被掩埋在乱石之下,当工友们把她救出来时,发现她不省人事,她的一条腿和一只胳膊已经血肉模糊,受伤严重。经过医院六、七个小时的抢救,刘朋英的命是保住了,但却永远失去了一只胳膊一条腿。
一个年轻的未婚姑娘,失去了手和脚,刘朋英能经受得起这样的打击吗?身边的亲朋好友,村里的邻居们,所有认识朋英的人都在关心着她,也关注着她。袁漪记者听说发生事故后,虽远在省会郑州,也深深地担心着朋英。但不久后有人给袁漪记者带来消息:刘朋英果然是个好姑娘,虽然拄着拐棍,却依然乐观,坚强,不愧为当年的“铁姑娘”。
1979年邻村郭家庄的郭扶生喜欢上了这个顽强、上进的好姑娘,和刘朋英组建了家庭,安装了假肢,婚后俩人共同赡养老人,抚育子女,贫苦日子也逐渐充满生机。朋英虽然身有残疾,却心灵手巧,热心助人。农闲的时候,常常给邻居大娘、小媳妇儿,姑娘们理发,她还会打毛衣,因为手艺好,还经常作别人的老师,教一些新花样呢。这让我有点吃惊,这怎么能够做到,刘朋英看我疑惑,亲自给我比划了几下,我暗暗佩服,心里不禁又多了几分崇敬。
刘朋英说,党和国家给了她很多关心和帮助,定期免费给她更换假肢,并安排她到镇里的敬老院工作。工作中,刘朋英依然尽职尽心,扑下身子抓卫生,搞管理,帮助照顾老人生活起居。并对街上无家可归的修鞋匠,疯疯傻傻的智障女,朋英都心生怜惜,经常帮修鞋匠打扫临时住的铁窝棚,给智障女买一口热乎的饭菜。
刘朋英这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的品质,面对困难挫折的顽强精神,不就是我们的红旗渠精神吗?这一切历经耳濡目染,深深影响了她的女儿郭明明。
我采访郭明明的时候,她说真不巧,他们展馆的同事们正在一位传统文化老师家里帮忙掰玉米。于是我们把见面时间改在了晚上的陵阳镇七一广场。当明明匆匆赶来的时候,由于事先翻看过她的朋友圈,我居然一眼认出了她。她穿一件漂亮的裙子,得体又大方,我夸她好看,她腼腆地笑了,说她和妈妈都这样,爱打扮,爱漂亮。
明明告诉我,她经常忙碌在任村镇的“红色文化代代传”的展馆里,学习红色文化和红旗渠精神,组织并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明明给我讲了很多修渠的感人故事,也讲了现在的工作和美满的生活。
清清渠水悠悠流淌,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在红旗渠水的滋养下,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精神百倍,动力满满。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然而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奋斗,造就了极不平凡的事业。
如今,林州山清水秀,城区像花园,乡村像景点。当年我们全县人民倾尽全力,流血又流汗,奉献青春甚至生命修建红旗渠,不就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吗?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才奋斗的吗?看着眼前的修渠后人,望着七一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人群,我心里暖暖的。

——  The  End——

申晓芳   笔名一路同行,七零后。爱文字,爱生活。亲情,友情,爱情,携爱一路同行,书写人间温情。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再读红旗渠:那不只是一条引水的渠

    大河报记者 高志强 通讯员 高晓锋 阅读提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去红旗渠.掐指算来,这些年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几次,只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自始至终我心里明白:每个奔红旗渠去的人 ...

  • 吴祖太,红旗渠的一段不朽爱情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张琳 编辑推荐理由 红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着,它不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记者和数百位参加第二届中国研学旅行大会暨 ...

  • 【杨蕊专栏】《红旗渠游记》

    <红旗渠游记> 作者:杨蕊 姚村领之航学生 辅导老师:刘晋平 暑假里的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像一匹柔美的绸缎,我们的心情也像天空一样格外晴朗.盼望已久的户外拓展课终于来到了, ...

  •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红旗渠之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民国九年大年三十,任村镇桑耳村老汉桑林茂像往常一样,不到五点就起床,挑起水桶到七里外的黄崖泉去取水. 村里别说河里无水,连水井也已干透见 ...

  • 【总第251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红旗渠拾情》

    [郭进拴原创]红旗渠拾情    1993年9月,我与著名青年作家常文理先生受<东方艺术>杂志社姚金成主编的委派,到林县采访.    9月22日下午,我们从郑州出发,夜宿林县林虑宾馆308房 ...

  • 红旗渠精神【吕保东】

    红旗渠精神之我理解   作为林县人,我总会给外地的朋友讲红旗渠.其实,每个林县人只要讲起红旗渠,都会讲半天不停嘴.没有现地化的机械.没有高精密的测量仪器,没有炸药,全凭手工一锤一撬炸开1250个山头- ...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李玲芳丨散文/ 枣坡情怀

    作者简介 李玲芳,山西芮城人,自由职业者,爱好文学,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 枣坡情怀 作者:李玲芳 小时候的记忆定格在槐花待开的季节.每年大姑都会送来含苞待放的槐花骨朵,然后就能吃上香喷喷的槐花麦饭. ...

  • 【干线杯诗歌大赛】潘玉芳丨风雨情(外二首)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潘玉芳:山东省菏泽市人,现是一名潍坊科技学院的应届本科生.曾在学校的院报上发表过诗歌<一克拉的眼泪><风雨情>< ...

  • 『雕塑头条』申晓南丨遐&#183;览——第12届中韩雕塑交流展

    ▲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和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览除广州本地作品 ...

  • 『雕塑头条』申晓南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由于疫情也影响了2020年度全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艺术教学也由现场教学改为云端授课.四月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 ...

  • 【征文】张爱芳丨佝偻人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佝偻人生 □ 张爱芳 /  文   1957年12月,林县南部四个区8000名民工开始修建人民英雄渠.英雄渠引源于山西壶关县的淅河水,渠道修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各村村民的修 ...

  • 【征文】张爱芳丨看似普通修渠人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看似普通修渠人 --记修建红旗渠的甲等模范郭子林 □ 张爱芳 /  文 引 子 林县地处太行山腹地,这里山高谷深.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民众苦不堪言.为了彻底改善林县人民的缺水困 ...

  • 诗·十一首丨日照芳姿凝晓露,风摇娇态戏清泉

    2021.3.23旅行最新潮 <初雪>七绝 谁人夜半扣窗台?疑是天花入梦来. 忙卷珠帘偷望眼,几丝冷气乱情怀. <秋晓>七绝 诗煮三更清晓露,茶烹夜色早晖明. 窗前竹影秋风里, ...

  • 【征文】申向利丨火炬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火炬 □ 申向利/ 文 4岁丧父,10多岁学木匠,20多岁秘密入党,获得过淮海战役勋章,打水井,挖旱井,建提灌站,修引水隧洞--他经历了村庄的苦难与灾旱,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与成 ...

  • 【征文】申向利丨最“土”的人,最红的渠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最"土"的人,最红的渠 □ 申向利/ 文 一 眼下,正是红英汇流紧张施工的时候,技术员路银在忙着测量汇流点,红旗渠水和英雄渠水马上就要"胜利会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