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时评:培养一支能打胜仗的军官队伍
| 方略
刘伯承元帅曾说过,“军官培养,是最为艰巨的战争准备。”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也曾说:我们军队的核心建设是人才培养。什么叫培养?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想打仗、能打仗、会打仗的干部选上来,要不然到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都没人听。
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惨败的最大的教训是军官培养的失败。美军在战争中只要管用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装备精良的伊军之所以溃不成军,原因就在于共和国卫队师长以上军官全部被美国人收买。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之所以义无反顾、所向披靡,关键因素在于有一支以叶挺为代表的黄埔军官当先锋、打头阵。而正是因为黄埔军人有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价值追求,在民族危难之时,才能够不惧生死、勇于冲锋在前,甘洒一腔热血。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岳飞900年前说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醒世恒言。政府各职官员若都能心怀天下,看淡钱财,自然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军队各级军官若都能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强敌面前敢于亮剑,国家安全一定能有可靠保证。
事实证明,锻造一支打胜仗的军队,必须锤炼一支能打仗的军官队伍。伊拉克军队的军官文化素质基本上跟美军差不多,共和国卫队师长以上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军官全是本科以上的学历。我军一直重视军官队伍文化素质的提升,但作为军官,仅有文化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军人的使命在战场,战场需要有血性的军人。
强军先强将,强兵先强官。没有想打仗、能打仗的军官,带不出敢打仗、打胜仗的队伍。是否选用能打仗的干部,是决定一支军队能不能打仗、能否打胜仗的关键,只有真正按照打仗的标准选人用人,才能真正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确立起来。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对于军人来说,“遛”的无非是打仗的本领。擦亮打仗这个“选将刻度”,选将的标准才能清晰。让能打仗的干部看到希望,军队打胜仗才有指望。
苏联名将朱可夫不顾“临阵换将”这个兵家大忌,在诺门坎战役的紧要关头连续换了三个师长,所为者何?答案只有三个字:打胜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战争年代,百战生百将。“你不懂打仗就不行”,选将的刻度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如今,硝烟远去,打仗这个“选将刻度”在有些部队有些人心里模糊了。“反正不打仗,用谁都一样”的倾向固然是少数,但选人用人方面的标准虚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只有真正按照能打胜仗的标准,把那些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作风不正、贪图享受的“太平官”清理出去,把那些赤胆忠诚、德才兼备、一门心思练兵打仗的人重用起来,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才会更加牢固。
下期预告:方略时评:锤炼能打胜仗的过硬作风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