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条 2024-06-19 20:37:38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满、喜呕、口苦、耳聋等证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程知曰:伤寒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五、六日少阴,六、七日厥阴,此第言其常耳!其中变证不一,有专经不传者,有越经传者,有传一二经而即止者,有发于阳即入少阴者,有直中三阴者,有足经冤热而传手经者,有误药而传变者。大抵热邪乘经之虚即传,若经实即不受邪而不传,阳邪胜则传,阴邪胜多不传;故经谓脉静为不传,脉数急为欲传也。又曰:足经自足上行胸腹头背,主一身之大纲,故寒邪入之,即见于其经,若手经第行于胸手,不能主一身之大纲也。邪既入足经,必传入手经,故感风寒之重者,头项痛,肩、背、肘、节、亦痛也。圣人言足不言手,足可该手,手不可该足也,非不传手也。夫五脏六腑十二经,气相输,络相通,岂有传足而不传手者哉!亦岂有伤足而不伤手者哉!虞天民谓热先手,寒先足,义亦可互通也。程应旄曰:伤寒之有六经,无非从浅深而定部署。以皮肤为太阳所辖,故署之太阳;肌肉为阳明所辖,故署之阳明;筋膜为少阳所辖,故署之少阳云耳!所以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只就躯壳间约略其深浅,而并不署太阳、阳明等名。然则仲景之分太阳、阳明等,亦是画限之意,用以辖病也。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者,是言见症之期,非传经之日也。岐伯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膺背两胁,亦中其经。”(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盖太阳经部位最高,故一日发;阳明经位次之,故二日发,少阳经位又次之,故三日发。是气有高下,病有远近,适其至所为故也。夫三阳各受寒邪,不必自太阳始。诸家言二阳必自太阳传来者,未审斯义耳。若伤寒二日,当阳明病,若不见阳明表证,是阳明之热不传于表也。三日少阳当病,不见少阳表证,是少阳之热不传于表也。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接着伤寒一日而来,是说伤寒开始的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为不传也。这里的伤寒二三日只是示例,并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这就要和上一条颇欲吐、若燥烦联系起来理解。少阳证就是颇欲吐,阳明证就是燥烦。对于传经、不传经的诊断,主要从辨证上理解,这是科学的。绝对不能机械地认为一日就是太阳、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如果出现了传经之证、传经之脉,那就是传经;如果脉若静者,也不见阳明病的燥烦、少阳病的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传。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的发展、正邪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么不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现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那么不外乎在脉证。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那么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前文提要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自我测验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复制可见 赞 (0) 相关推荐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5,6条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上接第三条知道了伤寒.伤寒一日就是第一天,邪在表,脉若静者为不传,就是说脉浮阴阳俱紧依旧没变,邪也没传入他经,如果有 ... 试谈《伤寒论》六经病之实质 仲景利用大道至简.提纲挈领.执简御繁的思维,将一切外感疾病及大部分内伤杂病,划分出了六类病证,即六经病.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一五)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这是我们经常在说的,怎么判定这个病是不是属于少阳病?如何判定这个病证是不是小柴胡汤证?在<伤寒论>第101条,有这样一句话叫:"伤寒中风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2 二〇五:『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风当成热来看,阳明如果很热,病人口苦.咽干,代表经热,属于少阳,腹满,太阴证主证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 ...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 ... 疾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一)——《伤寒论》全新解读 原创 金梅 金梅说养生 昨天 传变 太阳病 太阳病在人体的发展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即按照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向愈:另外一种就是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进一步发展. NO.1 传变条文 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6条 第336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8条 第398条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条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条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巳.午为阳中之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条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条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伤人则荣受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6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