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野马的驯养始于渔猎时代,早在 5000 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便开始设立马政(马政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秦汉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的经营马场,并开始使用马具。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的记载 ,因此马镫是马具中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器物,不仅方便上马,更是使人们在骑乘的过程中,便于对马的控制,解放双手,尤其是对骑马作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乾隆 戎装大阅图轴

◆ 马镫细节图

我国古代的马镫形制主要经历了几个大的时期变化。

 ◆ 我国古代马镫形制的演变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马镫(3 〜 4 世纪)资料来看,最早的马镫为单镫上马(产生时间不晚于西晋),属原始形态的马镫 。到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实际骑乘意义的双马镫,最初制作马镫应该是采用“揉木为镫”“屈木为镫”“斫木为镫”等工艺制成的。由于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常年的战乱,双马镫的发明使人们在作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解放双手,使用武器作战。从唐代到辽金时期,马镫的材质多为铁质等金属,镫面由最开始的环形逐渐变成细长的平面,上部的长柄逐渐缩短,这样士兵在作战时能骑乘的更加舒适及轻便,提高作战效率并且减少了制作马镫的用料,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到元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的稳定,战乱较之前减少,国力增强,马镫的形制逐渐定型,与现代马镫基本相同,其镫面变为椭圆形,脚踏的地方更加舒适,镫穿依旧很小,两侧多雕刻有精美的纹饰,材质及装饰工艺也更加的华丽和精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方的冬天较冷,人们需要穿棉鞋,上马很不方便,所以冬天用的马镫要比夏天用的马镫大许多。

◆ 清 马镫

马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至清代时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尤其是满洲族从小便擅长骑射,建国后更是以骑射为其立国之本,对马的重视,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马政制度,马镫的铸造及使用也更加细化。但是,有关清代马镫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目前尚鲜有系统而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从现存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马装具实物来看,主要是清宫遗留下来的产物,多为清代帝王御用品,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馆等处。

◆ 清 马镫

  • 沈阳故宫藏清代宫廷马装具(马镫)的来源及现状

后金建国初年,尚属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不仅物资匮乏而且各项礼制均未完备,汗王的御用物品及宫中各种器物传世十分稀少。后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战争,大肆掠夺财物,国力才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了后金至清初时期宫廷文物与收藏品的雏形,为清入关后大量宫廷文物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1644 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后,大量宫廷物品迁走,除一些已无继续使用价值的遗物外,并无重要物品在盛京宫殿收藏。直到 1671 年康熙帝初次回盛京谒陵,将原存北京紫禁城的顺治帝生前所用部分武备移至盛京,并于旧宫供奉,此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十七年(1698)仍有增加。

◆ 清雍正 御用马具

清乾隆、嘉庆、道光等历代皇帝东巡谒陵时均沿其制,遵循“不忘旧制、不忘根本”的国策,将前代皇帝所用武备运至盛京皇宫收藏,其中就包括了历代皇帝的御用马装具,这些文物在许多清宫档案中均有记载,如《飞龙阁恭贮各项器物清册》中记载了康熙十年(1671),有“世祖章皇帝御用嵌松石珊瑚丝线鞦辔绣龙軲镀金龙头铁镫鞍”等顺治帝御用马鞍 18 副;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了乾隆皇帝四次东巡时,命武备院送来了大量太祖、世祖、圣祖、世宗、高宗的御用马装具,并修建飞龙阁,用以供奉。

◆ 清 马镫

盛京皇宫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是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陪都宫殿,但在清末近百年的战争及社会变迁中命途多舛,原藏大量文物几经风雨飘摇。清末时,清政府为保护文物安全,虽将宫内大量藏品运送到热河保存,但是沙俄军队侵占沈阳时,还是掠夺走了许多珍贵文物。1914 年,国民政府要在北京设立“古物陈列所”,下令从盛京皇宫运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原藏于飞龙阁的御用武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太祖皇太极御用铜镀金镂空马鞍”就是此时调拨北京的。至此,大量珍贵文物遗失,至今再未回来,昔日盛京皇宫的风采早已不复存在 。

◆ 清乾隆 御用马具

◆ 清 鎏金铁马镫

沈阳故宫博物馆现藏清代马装具近 300 件套,其中有清代御用马鞍具 37 件套,大多为清乾隆皇帝的御用品,仅有少量为康熙及雍正皇帝的御用马装具。这些马具除少部分为清宫旧藏和本地征集外,多数是1959 年、1966 年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过来的,每一件马鞍均配有马镫一副,并以皮带连接于马鞍两侧,此外沈阳故宫还收藏有 7 副独立的清代马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