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草圣”王大濛:此生当如菖蒲
窗明几净室空虚
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石菖蒲》
山中溪旁,水气氤氲处,一棵小草傲然挺立。它如梅不畏严寒,如兰空谷幽放,如竹清雅澹泊,如菊特立独行。古人名其“菖蒲”,因它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又因“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之品格,成为文人案头寄寓志趣的清供。
人到无锡,不可不看菖蒲。而论菖蒲,则不可不知王大濛。因对菖蒲文化的研究尤为深入,人送雅号江南“草圣”,以喻其种草养蒲名动大江南北。
此前王大濛为人熟知的是其淡然萧疏的画作,但当他摆弄起菖蒲时既像农人爱惜作物、又似艺术家着迷于作品的雅趣。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岗位上退休后,他深居简出,不问名利,种草养蒲,作画赏物,真真如他的自号一样,是个“太湖散人”。
王大濛和菖蒲的结缘,要从儿时谈起。少时他跟随老师读圣贤书和诗词文章,总能见先生案头置放一盆菖蒲,极小极绿,每欲伸手触摸,都会被先生制止。后来王大濛知道菖蒲是古代文人的案头清供,看蒲草可以解眼乏。王大濛所养的第一盆菖蒲已有十五年之久,大规模的植养菖蒲则是近些年的事。他筹划在无锡住所的独栋院落内造一个蒲园,目前正在施工阶段。他把菖蒲分藏在院中两处:一处是向阳的大棚,一处是背阴的隔断间。进得两处,只见满目绿意,错落有致,山野之气扑面而来。
“野生菖蒲长在深山中,我们把它们请到家里来养,就要模拟一个深山环境,要通风,不然菖蒲会发烂,但过度吹风叶子则会发黄……”,王大濛对研究菖蒲的种植、供养、文化、来历,都有丰富心得,他将之都注入著作《蒲草》一书中。他认为很多事情古人并没有做,今人把它做出来、做好,就是继承与发扬的深意所在。
“千世隐怀一芥中”——菖蒲和文人精神
菖蒲作为盆景成为文人案头清供
始于唐代
因宋代众多失意文人寄情山水
所以菖蒲盆景之风,兴于宋代
很多大文豪均为“蒲痴”
如苏东坡为养菖蒲
专门从蓬莱阁下千丈石壁中
取数百枚“弹子涡石”
还有陆游深夜醉归
“入门犹记露菖蒲”
……
在千年的中国文人传统中菖蒲早已出现,苏轼、陆游,都是爱蒲之人。菖蒲被认为是性灵之物,简洁出尘,苏东坡说它“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王大濛认为这句话是菖蒲精神的总纲:“长于深山远溪,酷寒之天百草凋敝,唯菖蒲碧绿,这是忍寒苦;隐居隔世之山,无人看它,也无需别人去看,依然长得精神,傲然挺拔,是为安淡泊;以清泉为伍,在污染的地方生长不出来,所有状态都是干干净净,是为伍清泉;以白石为朋友,白石上没有任何泥土,但它的根就扎在白石之上,所谓不资寸土,是为侣白石”。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菖蒲的这些自然品性,正是高士与君子追求的精神境界。既雅且正,“雅”为修养和文质,“正”为浩然正气,菖蒲独兼二者,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常听“蒲香雅致”,菖蒲的香味亦符合中国文人对香气的美学追求。王大濛描述它为“线”状的香味,“一丝丝,徐徐袭来,若有似无,有意闻不到,无意中却进入鼻息。就如品茶之理,上好的茶香不求对味蕾的冲击感,重要的是能回甘。”他还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讲究持久力的特点,这种“品”并非要马上冲击你、震撼你,而是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慢慢滋养心田。
菖蒲还时常入画,王大濛介绍说:“徐文长画过菖蒲,金冬心的菖蒲画得太好了,不同画家的性格也都会在他们所画的菖蒲中展现出来。黄宾虹自己种菖蒲,他有一张照片,后面就是一盆菖蒲。朱屺瞻晚年就专门种菖蒲。”
他自己作画,所养菖蒲也常入画中。“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中国式文化经验的表述背后隐含着个体对自身品格及精神境界的要求和修炼。不事功利,追求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相通,所养菖蒲文雅,所画菖蒲简淡,可谓彼此映射、相得益彰。
匠心独旨——菖蒲的种植和供养
王大濛介绍道,明代《遵生八笺》把菖蒲分为六种:“金钱”“牛顶”“台蒲”“剑脊”“虎须”“香苗”。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金钱菖蒲和虎须菖蒲一般都是朋友间互相分得,有些菖蒲则是他自己去野外寻来,“实际上我们的‘金钱’菖蒲和‘虎须’菖蒲,都是以前江南一带的文人流传下来的,我们等于通过各种渠道,像接力棒一样把它分过来再养。”而野外的菖蒲采过来,则要经过修剪,养上几年,才会在野趣中显出文雅。
王大濛种菖蒲,多采用明代的附石菖蒲种植。所谓附石,即它不光是种在盆里,而是附着在石头上。王大濛会从石头上打洞、引水、选择角度,让菖蒲与石头浑然一体,并在石上刻字。他觉得附石种是大自然的载体,让人有一种“卧游”之感,即便躺在家中,看到它,心中也有畅游自然的感觉。
他所选用的石材包括太湖石、英石、昆石、灵璧石,还有别出心裁的戈壁石、瓦片等。所选托盘也极其考究,因为植蒲造型“是一门艺术,并非田地里种菜”。他爱历经时光抚摸的老石盆,也爱古雅沉静的紫砂盆。他亦会依据手边的旧物,按照蒲草的长势外形改造成搭配和谐的蒲草盆。他说,造景完毕并非最后的完成,还需要日日呵护,天天变化,清气始显,所谓人工加天工,人工一半天工一半。他称之为“立体的诗”。
菖蒲的审美标准讲究“短、细、密”,这背后自是象征高士对欲望的克制,对品格的追求。他自认对菖蒲的植养并无其他,不过是真心付出和顺其自然。菖蒲不是人所刻意去“养”,而是用喜爱把它请到了生活中来,陪伴、爱护、欣赏它的生长。他说,“菖蒲成全了我”。
“一草一世界”——小中见大的文化意蕴
对“草圣”这一名头,王大濛认为并不敢当,但若唤他“草痴”,他倒会欣然接受。他爱蒲草有形可见的美好,亦爱它引人遐思的气息精神。就如他说,养蒲的院子不在大小,在于和自然的沟通。
对于目前菖蒲文化的流行,他用非常开放的、负责任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流行是好事,但如果弄不好,容易把这件事物给弄浅了。喝茶、弹琴也都一样,如果不能从文化底蕴出发,仅仅只是跟风与时髦,那就丧失了喝茶与弹琴的本来面目。我希望菖蒲流行,让更多人去了解、去喜爱,但绝对不能将它弄低,所以我要写书,一本本地写下去,以挖掘菖蒲的文化内涵。”这次在无锡举办的菖蒲展,也有很多年轻人参观,既出他的意料,又使他欣慰。有些年轻人回答他说觉得展出内容很“潮”,让他看到了古老的菖蒲文化的当代性显现,因为在日益逼仄的现代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中,小小的菖蒲能够连接起人和自然,令人心中宁静。
菖蒲虽小,小中见大。
清晨,他习惯早起去问候那些菖蒲朋友,再到自家小院看看哪朵花开了,哪棵草冒了新芽,鱼儿是否开始繁殖,是否有新的鸟儿客人无意中闯入这个世外桃源,打算筑窝。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王大濛摆弄他的菖蒲,浑然不知年岁,而他和菖蒲之间,已然已是一个完整世界。
王大濛植蒲小秘诀:
菖蒲对湿度要求较高;
菖蒲需种于通风处,但不宜直接吹风,否则水分易蒸发,叶尖易焦黄——不过菖蒲即便叶子焦黄,只需剪掉就可重新长出新叶;
菖蒲如果种在阳台上,可以在地上、墙边铺上老青砖,因为青砖是吸水的,还可以在青砖下铺黄沙,黄沙也可以吸水;
夏天,必须重视遮阳,阳光弱一点没关系,反而长得好;
冬天,准备泡沫盒子,把菖蒲放在里面,上面盖透明塑料薄膜或玻璃,留出一点空隙,放在玻璃窗后面保持一定的光线。
这样一株貌不惊人的野草
我只看了一眼
就喜欢上了……